本文作者:访客

B站的“AI赌局”

访客 2025-11-12 14:45:05 1
B站的“AI赌局”摘要: B站参与“AI赌局”,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推荐、用户互动、视频制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通过AI技术,B站提升了用户体验,实现了内容精准推荐,同时推动了视频创作的智能化发展,...
B站参与“AI赌局”,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推荐、用户互动、视频制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通过AI技术,B站提升了用户体验,实现了内容精准推荐,同时推动了视频创作的智能化发展,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需要在技术、法律、伦理等多个层面进行审慎思考和应对,B站正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努力在AI技术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文 | 新识研究所

B站的“AI赌局”

双11期间,B站正经历一场AI改造的“赌局”。

近日,一则“拉黑B站幽灵账号可去除广告”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据网友发现,只需拉黑一位“幽灵账号”并清除缓存,B站的开屏广告和首页信息流广告就会大量消失。这一发现让众多用户哗然,同时也意外暴露了B站广告系统的技术漏洞。

与此同时,原快手副总裁、可灵AI技术负责人张迪在加入B站不足三个月便闪电离职,让外界对B站的技术投入和战略方向产生疑虑。

从“内容至上”的社区标杆,到如今在盈利压力下频频调整策略,B站的每一步变动都牵动着用户神经。当广告争议与体验短板显现,B站正面临如何在盈利与初心间找到平衡点的严峻考验。

一边是用户对商业化的“用脚投票”式传言,另一边是公司对顶尖AI人才的“顶格配置”。这一冰一火的鲜明对比,将B站的核心矛盾推至台前。

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持续的盈利压力以及独特的社区文化三者交织的复杂局面下 被寄予厚望的AI技术,对B站而言,究竟是能够力挽狂澜的“救命稻草”,还仅仅是一剂提升效率、却无法根治核心病症的“强心针”?

01开始赚钱的B站,想靠AI给业务“升咖”

无论是去年B站员工内定抽奖,还是今年年初B站员工被曝植入恶意代码报复用户,到这次广告屏蔽事件,B站的“技术漏洞”,一直是其商业化与用户体验矛盾的集中体现。

此次风波的起因,是有网友发现B站上存在一批特征统一的“幽灵账号”,这些账号由无规律英文字母组成,无头像、等级为0,发布的视频内容不可见。部分用户反馈,在拉黑此类账号并清除缓存后,B站的开屏广告几乎消失,首页信息流广告与弹窗数量减少。

这一“偏方”迅速在网络上疯传,引发大量用户实测,不少安卓用户称操作后广告确实减少,而iOS用户则需卸载重装App才能在首次启动时看到无广告的界面。

科技大V@阑夕甚至直言B站的架构“太草台了”,网友推测B站通过这些特殊账号推送广告内容,拉黑操作可切断投放渠道。

面对舆论发酵,B站官方客服于11月4日回应称,经排查“拉黑账号可屏蔽广告”的说法为不实信息,明确开屏广告投放机制与普通用户账号无关。

有业内知情人士解释,这一现象可能源于B站的闪屏预加载机制:用户清理缓存后首次冷启动App时,广告物料尚未完成加载,因此未出现广告曝光。这一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技术层面的质疑,但并未消除用户对B站广告策略的不满。

从背景来看,广告业务已成为B站重要的盈利板块。2025年第二季度,B站总营收73.4亿元,其中广告业务收入24.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达33%,较一季度提升4个百分点。同期,游戏业务收入占比22%,较上季度下降3个百分点。

具体到广告业务内部,效果广告收入同比增长约30%,广告主数量同比增长超20%,游戏、数码家电、电商、网服、汽车是为广告收入贡献前五的行业。值得注意的是,B站早期定位强调“社区氛围”,CEO陈睿曾公开表态“B站永不加视频贴片广告”,而包含该表述的App版本已于2025年8月5日逐步从应用商店下架。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B站正加速商业化进程,广告业务正成为其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此次“广告漏洞”事件暴露出B站在广告投放策略上的技术漏洞和用户体验折损,将广告扩张与社区体验的矛盾撕开了一道裂口。用户对广告的容忍度正在被考验,B站需要在商业变现与社区初心之间找到更精妙的平衡。

与广告争议同时发酵的,是B站技术投入的隐忧。原快手可灵AI技术负责人张迪的闪电离职,成为B站技术人才困境的缩影。张迪是上海交大本硕毕业的AI专家,曾在阿里巴巴推动搜推广业务向深度学习转型,后加入快手主导可灵大模型落地,2025年二季度可灵AI相关营收超2.5亿元。

然而,这位在快手取得亮眼成绩的AI“大牛”在2025年7月加盟B站后,仅3个月便快速离职。张迪的“短暂停留”让外界对B站的技术投入和战略方向产生疑虑:B站真的能留住高端AI人才吗?其AI战略是否清晰且具有吸引力?

据Donews报道,一位B站员工透露,此次事件的核心在于B站与张迪之间的诉求存在分歧,B站希望引入一位AI精英,能够像Meta那样,通过AI技术将广告效率提升20%,而张迪虽确属AI领域的顶尖人才,但其专长主要集中在基础模型研发及ToC的模型应用上。

这种分歧背后,正是B站长期存在的“短期业绩挤压长期技术投入”战略选择问题。B站更倾向于将AI作为提升广告效率的工具,而非进行底层技术突破或打造全新的AI产品生态。这种战略取向难以提供足够资源和空间给张迪这类技术专家,双方目标错位、条件不匹配,最终分道扬镳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迪的离职,一定程度上折射出B站在AI转型上的推进力度不足,以及技术人才留存与资源分配上的困境。

从B站公开动作来看,其AI技术落地主要还是服务于广告商业化,核心目标是借鉴成熟经验优化广告精准投放算法、缩短广告加载耗时,以提升广告收入转化效率。财报数据也显示,同期B站广告业务增速显著,AI驱动的投放优化被明确列为关键增长因素。

在二季报业绩会上,B站副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李旎透露,下半年B站在广告业务上将聚焦两大方向发力。

一是深化产品与技术布局,拓展多端多场景的应用,并加强不同使用场景间的联动。具体包括PC端、OTT端,以及日常直播、搜索场景和热门搜索等多元触点。二是推进AI智能投放,探索推出自动化广告投放产品,旨在降低广告主的投放成本,同时提升广告的放量效率。

为支撑上述策略,B站将持续优化推荐算法,进一步提升对内容的理解能力,从而更精准地洞察用户兴趣并实现广告的个性化推荐。此外,B站还将借助AIGC工具,帮助广告主高效批量生成更契合B站社区语言风格和用户偏好的创意广告封面。据悉,今年第二季度已有30%的广告封面由AI自动生成。

此外,对于核心的AI广告Agent功能,B站目前公开的AI广告相关工具是“Insight Agent”,主要聚焦趋势洞察、人群分析、创意生成等辅助功能。像快手的AI广告优化系统已于2025年3月上线,字节跳动及抖音的AI广告创意生成工具在2025年二季度已实现商业化落地。

B站在AI领域的号召力明显落后,高端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劣势,使其陷入“技术难突破、业务转型慢”的负循环。而对游戏业务营收的依赖,又让平台在资源分配上难以下定决心向AI转型倾斜,形成双向制约。

从某种程度来说,张迪的闪电离职为B站敲响了警钟:AI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需要长期、坚定的投入和清晰的战略规划,即便能在短期内拔高营收、提振股价,但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快速迭代的技术周期,缺乏内生动力的AI战略恐怕难以为继。

02不具备“侵略性”的AI,可能不是好AI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B站并未放弃对AI的探索。相反,B站正将AI技术深度应用于用户体验与内容创作场景,试图通过工具化尝试来提升平台效率和内容多样性。

B站CEO陈睿在多个场合强调,AI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充满创造力的人类才是创作的主体。这一理念决定了B站的AI布局更侧重于辅助创作者和优化用户体验,而非打造颠覆性的AI产品。

在内容创作方面,B站推出了“花生AI”创作平台,旨在降低视频创作门槛。根据测试反馈,使用“花生AI”时,只需准备好文案文章或录好的口播音频,就能快速生成成片。

该平台提供两种创作方式:一是智能匹配素材功能,AI会依据文案匹配相应素材,大约3分钟就能输出一段视频,其内容质量不逊色于一般的历史、娱乐、财经等领域的UP主作品;二是直接使用模板,可快速完成成片制作。生成的视频内容可以直接发布至B站。

但该软件并非专业级定制化创作工具,缺乏高级剪辑、特效调整、专业调色等功能,对于追求独特创意、精细化制作的专业创作者而言,存在适配性不足的问题。

此外,B站还上线了自研的大语言模型“index”,并将其应用于AI字幕功能。目前,B站具备中、英、韩、日、泰语等近10种语言的实时翻译能力,准确度接近90%。这些工具的推出,大大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让更多普通用户能够参与到视频创作中来,丰富了平台的内容生态。

在用户体验方面,B站利用AI技术优化推荐算法和搜索功能,提升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和精准度。B站拥有超过2亿的科技兴趣用户,其中18至30岁的用户占比高达70%。

据B站发布的《2025哔哩哔哩手机PC行业白皮书》,2024年B站科技内容总观看量超过240亿次,AI相关内容的日均产量同比增长55%,日均播放量达到2000万次,同比增长80%。每月有超过8000万用户在B站上观看AI相关内容,2024年B站AI相关内容的播放量超过300亿次,AI相关内容投稿量翻倍,用户中更是有超八成是95后。

这些数据表明,B站已成为年轻用户获取科技前沿资讯和AI知识的重要平台。B站通过AI技术,能够更精准地将这些优质内容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B站的AI布局也存在明显的战略局限。B站的AI应用目前工具属性明显,目的是提升现有业务的效率,而非开辟全新的业务赛道。无论是花生AI、AI字幕,还是Insight Agent,其核心目标都是服务广告商业化或内容创作效率,而非打造一个独立的AI产品生态。

这种“修补”式的AI应用,难以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其次,B站在AI领域的投入和资源分配相对保守。与字节跳动、快手等竞争对手相比,B站在AI上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字节跳动在2024年的AI资本支出预计达到800亿元人民币,几乎逼近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巨头在该领域支出的总和(约1000亿元)。

快手则将可灵AI定位于战略级项目,由技术大牛带队,集全公司数据、算力和资金资源支持。相比之下,B站的AI投入更像是小打小闹,缺乏大手笔的布局和长远规划。这种保守的策略在短期内可以控制风险,但从长期看,可能使B站在AI竞赛中掉队。

此外,B站的AI战略与社区文化之间存在潜在冲突。B站用户以年轻、高知、富有创造力著称,他们对AI的态度是复杂且审慎的。一方面,他们对AI技术充满好奇,乐于观看AI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AI会冲击原创内容生态,导致内容同质化或质量下降。

此前,新京报测试了抖音、快手、小红书、视频号、B站、微博六个主流视频平台的AI内容识别能力,其中抖音识别出所有视频并添加了疑似AI的提示,快手仅识别出了存在AI水印的视频。其余四家平台则“全军覆没”,均未能识别出记者上传的视频为AI生成,也没有进行任何提示,这或多或少反映了平台的整体AI水平。

如今短视频和直播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抖音、快手等平台不断蚕食用户时间。B站虽然在长视频和深度内容上具有优势,但在碎片化娱乐和即时互动方面并不占优,为了应对竞争,B站也在尝试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但这些尝试与社区原有文化存在一定冲突,需要谨慎推进。

总的来说,B站的内容生态是其最宝贵的资产,但也最脆弱。AI可以提升内容创作的效率,但无法替代人类创作者的创意和情感。B站需警惕AI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利用AI赋能创作者的同时,也要要防止AI冲击社区的原创氛围。

03

毫无疑问,B站对AI的重视以及引进张迪这样的领军人物,是其在残酷的互联网下半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AI这把利刃能够帮助B站打磨其产品、优化其运营、提升其效率,在与抖音、腾讯视频等巨头的竞争中保持技术上的“不掉队” 。

然而,B站面临的困境有社区文化与商业化的平衡、内容生态的定位、多元化变现的路径,这些本质上是战略问题和文化问题,而非单纯的技术问题。AI可以解决“效率”的问题,但解决不了“方向”和“认同”的问题。

张迪的“一轮游”,让B站的推荐算法更精准,广告系统更智能,内容创作工具更丰富,很大程度上改善了B站的财务模型和运营效率,使其成为一个更健康的商业实体。

但技术的精进并未弥合B站核心用户与其商业化路径之间的裂痕。当“智能推荐”把越来越多泛娱乐内容推至首页,却难以定义什么是值得“被看见”的内容;当“高效变现”让UP主不得不去迎合算法,社区原有的文化认同感便在无声中被稀释。

B站究竟为谁而服务,可能是在大力发展AI前,需要厘清的关键问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