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吴桥杂技江湖越演越大:传承不断档,让年轻人更喜欢,从运河走向世界

访客 2025-05-17 16:01:15 2
吴桥杂技江湖越演越大:传承不断档,让年轻人更喜欢,从运河走向世界摘要: 沧州吴桥杂技大世界把“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的民间传奇,变成可触摸、可体验的江湖世界。澎湃新闻...

沧州吴桥杂技大世界把“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的民间传奇,变成可触摸、可体验的江湖世界。澎湃新闻记者 孙骏 陈鑫露(03:43)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这句民谣描绘的是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杂技的深厚根基,常住人口仅约21.8万的吴桥,被誉为“中国杂技之乡”,以吴桥县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与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并称为世界三大杂技节。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5月15日在吴桥杂技大世界获悉,在今年9月27日至10月7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回归故里吴桥县,而往届则主要在河北省会石家庄举办。与往届相比,本届杂技艺术节的开幕式、闭幕式都将在吴桥举办,届时,来自全世界的杂技团队将在这里同台竞技。

曾经,吴桥杂技艺人古时需沿着大运河,唱着锣歌,行走闯江湖,卖艺谋生,如今,吴桥正自成一方“江湖”。

吴桥早在1993年就建成开放一座庞大的杂技大世界,游客从大门进入,可以体验古时沿着大运河走进杂技江湖,一场接一场观看大大小小的杂技表演,既有原生态的民俗表演,又有唯美唯幻的高科技大舞台等,演出包括北京天桥“八大怪”在内的杂技绝活,可谓一步一景,步步惊奇。这里一年最高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成为独树一帜的世界东方杂技旅游胜地,如今正积极参评5A级旅游景区。

吴桥杂技江湖越演越大:传承不断档,让年轻人更喜欢,从运河走向世界

5月15日,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景点大门前上演八仙迎宾。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从最初的完全倚靠“走出去”展示,到日常集中演出,再到全球顶尖杂技团队主动前来参赛,对吴桥杂技是“输出”到“吸引”的变化,也是从谋生工具到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的介质转变。

当下的吴桥杂技,传承不断,又融入国际化、科技化、网络化,加入吸引年轻人的内容,从现实走向线上传播,在世界杂技版图中的“江湖地位”正越来越响亮。

5月15日,沧州市委宣传部、澎湃新闻合办的“河海狮城 文武沧州”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和网络达人沧州行活动走进吴桥县,调研杂技传承与发展。

在吴桥沉浸式看杂技江湖

吴桥杂技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大运河贯通后,带动沿河流域码头、城镇兴起。“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千百年来,吴桥杂技艺人乘船沿大运河北上南下,表演卖艺。

吴桥杂技江湖越演越大:传承不断档,让年轻人更喜欢,从运河走向世界

5月15日,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内的一处表演台上,一位姑娘正在表演用脚蹬转千斤大缸的绝活,铁制大缸里还坐进一名身材强壮的观众。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走进吴桥杂技大世界,耍绝技的艺人舞台一个接一个,小到只有一张小小木桌的独台戏,大到能容纳几百人的江湖大剧院,仿佛闯进了旧时的“江湖”。

“嬉笑怒骂尽有我,生旦净末都是它”,说的便是独台戏。一根扁担、一个人便能完成一台戏。在“江湖文化城”一处三尺见方的布幔里,一名艺人说学逗唱,手上更不得闲,左手敲锣,右手打鼓,脚尖还得勾着线耍木偶,只见木偶人现场,耍起了“顶碗”的把式,碗儿在木偶头上滴溜溜地转。

在另一处戏台中央,老艺人李印怀从一个盒子内取出两根8厘米长的骨针。随后,将它们塞入鼻孔中,在他用手揉了几圈之后,骨针竟然从眼睛里面“钻”了出来,这就是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他缓步绕场一周,前排的观众不自觉地前倾身体,想看看这违背常理的表演是否暗藏玄机。

吴桥杂技江湖越演越大:传承不断档,让年轻人更喜欢,从运河走向世界

5月15日,吴桥杂技大世界,李亮在表演上刀山,他只用腹部顶住几十米高的柱子顶端,四肢张开,引起现场观众尖叫。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随后,“上刀山”的表演者李亮登场,向观众们深鞠一躬后,径直走向两根耸立的铁链,开始赤脚攀爬由铁铡刀组成的“刀梯”。只见他双手握住刀身上层后,再脚踏下层刀刃,如此拾级而上。上了几层后,他还完成了探身摘星、猴子望月等绝活儿。而在他登顶之时,惊险的一幕上演:李亮以腹部抵住杆顶的圆台,突然放开双手双脚,引得观众席上一片惊呼声。

今年41岁的李亮是“上刀山”杂技表演的第五代传承人,他自幼跟随父亲习练基本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李亮向澎湃新闻道出这项绝技背后的诀窍,爬刀梯时,需运气到脚部,才不至于被割破。

杂技场上,既有令人屏息的武杂技,也不乏玄妙神奇的文杂技。

一根筷子、两只碗、五颗小绒球,便是地摊魔术省级非遗传承人刘福强表演“仙人摘桃”所需的全部道具。他拿起两个小球,放置在桌子两端,并分别拿碗扣住。随后,他对着其中一个小碗,说了声“走”,再用筷子一划。碗起之时,一只碗里是空的,另一只里面则神奇地出现了两个小球。

两碗五球变化莫测,只见他双手翻飞间,五颗小球,在碗底时隐时现,令人眼花缭乱,捉摸不透。“您说这碗里藏着几颗?”表演中,他时而停下动作,邀请观众竞猜碗下的小球数量,待观众猜罢,碗底揭开的数目总是出人意料。

吴桥杂技江湖越演越大:传承不断档,让年轻人更喜欢,从运河走向世界

5月15日,吴桥杂技大世界,非遗传承人刘福强表演“仙人摘桃”。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讲究的是‘口彩相联’,既要有变戏法的手,还得有说相声的口。”刘福强向澎湃新闻介绍,小球的变化靠两只几十年练出的手指上的功夫,而“口艺”能迅速将观众带入表演情境,是实现杂技沉浸式观看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世代吴桥杂技艺人游走“江湖”时,向来靠“锣歌”聚人气,凭“口儿”留观众。一方空地,几件寻常道具——刀、球、碗、水缸等,便是他们施展绝技的天地。

曾经,杂技艺人们,需走出吴桥闯荡江湖。如今,市井杂耍已渐渐淡出大众视野,而在杂技之乡的吴桥,一座杂技大世界将千余项技艺集纳其中,为向往江湖的人们搭建了一方可触可感的天地。

一代代人接力传承非遗技艺

吴桥杂技绵延至今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接力。

吴桥杂技江湖越演越大:传承不断档,让年轻人更喜欢,从运河走向世界

5月15日,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大剧院”里上演蹬鼓表演,让每只鼓都不从脚上落下,是这些女孩子们常年反复练习的结果。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我父亲一直从小教育我,咱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定不要失传。”李亮向澎湃新闻表示,自己在孩童时代,其实并未能真正理解父亲的这番强调。他坦言,当时也不懂非遗传承背后的分量之重,只是听从父亲的要求,保持着每日的练习。

六岁学艺至今,李亮与杂技结缘已逾30余载,他也早已届父亲当年的年纪。眼见诸多家传绝技因习练艰难、难以为继而渐次失传,他终于懂得了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

李亮表示,如今他正带着孩子从基本功练起,孩子已初步掌握了几个传统戏法。“练功得练。”他说,"等哪天要用时,随时都能拿得出手”。

这样的传承故事,在吴桥比比皆是。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一个名叫“杂技小院”里,几位表演者都是非遗传承人,是典型的杂技世家。

年逾四旬的彭立新身穿一身练功服,拿起一柄钢叉,一挥动,钢叉便如游龙般在颈间、脊背、胳膊甚至脚踝处灵活游走,却始终没有落地,如同活了一般。

吴桥杂技江湖越演越大:传承不断档,让年轻人更喜欢,从运河走向世界

5月15日,吴桥杂技大世界“非遗小院”内,非遗传承人李亮在表演钢叉。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他出身于杂技四代祖传世家,自8岁开始跟随父母学习杂技,父亲主攻空中飞碟,母亲演绎传统伞技。彭立新告诉澎湃新闻,目前,他已从一把叉练到了三把叉,目前正在攻关五把叉的技巧难度。他称,每一次突破的背后,是数以万次的反复练习,往往有一日灵感会乍现,找到突破之法。

“许多传承者往往都是旧伤没好,又添新伤。”他说,吴桥杂技种类繁多、包罗万象,每一项都有各自的独特内涵,但一门杂技习练成功的背后,都是靠着将吴桥杂技传承下去的决心在支撑。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手叉杂技,彭立新决定利用网络平台,录制教学视频并公开发布。令他感动的是,有人看到视频后,从外地特意赶来,找他学艺。

王立刚的做法与彭立新不谋而合,他也做起了视频科普,企图让传统技艺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有“鬼手”之称的王保合,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吴桥杂技大世界的金字招牌,王立刚正是王保合的儿子。原先,在“鬼手居”剧场,“三仙归洞”的表演由王保合完成。自2023年以后,由于年事已高,王保合将表演舞台让给了儿子、弟子等晚辈。

事实上,“三仙归洞”是在中国传统魔术“仙人摘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单项节目。发展过程中,“三仙归洞”有了一定变化,硬质道具演变成了现在较为常用的海绵球,数量也由多个变成三个,小碗仅需两个。

吴桥杂技江湖越演越大:传承不断档,让年轻人更喜欢,从运河走向世界

5月15日,吴桥杂技大世界“鬼手居”剧场内,非遗传承人王立刚在表演“三仙归洞”。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5月16日,在吴桥杂技大世界“鬼手居”剧场内,登台表演的正是接过父亲衣钵的王立刚。“我不敢说能达到父亲的水平,但一定会让大家带着满意离开。”王立刚在台上自信地说。

“我们没有断联,做到了传帮带。”吴桥杂技大世界董事长牟双向澎湃新闻表示,目前,景区内有34项非遗项目、32位非遗传承人,他们的年龄从上至70岁,下至20岁。

“昙花一现虽美,但四季芬芳的图景更动人。”牟双如是描绘了她对传承持续性的理解。

从大运河畔加速走向世界

曾几何时,吴桥杂技艺人的祖辈们,沿着大运河卖艺谋生,正是这份“闯劲儿”也将吴桥杂技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而今,新一代吴桥杂技艺人们正继续传承着这份精神基因,将这门古老技艺推向世界舞台。

据公开报道,被誉为“世界近代马戏之父”的孙福有,就是由北京北上俄罗斯,进而闯荡欧洲,下南洋,创下了中国杂技史上辉煌的业绩;还有精通六国语言的杂技明星史德俊、号称“东方卓别林”的赵凤歧,这些来自吴桥的名人、名班将精湛的技艺带给了全世界。

而举办于1987年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更是以竞技舞台确定了吴桥在世界版图中的地位。目前,这项盛会已成功举办19届,与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被并称为世界三大杂技节。

吴桥杂技江湖越演越大:传承不断档,让年轻人更喜欢,从运河走向世界

5月15日,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大剧院”上演大型空中飞人的绝活。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23年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0多个报名参赛节目中,遴选出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节目参赛,为历届参赛国家和阵容之最。

在古代,男子20岁时将行“弱冠”之礼,象征成年。今年,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也将迎来自己的“成人礼”。澎湃新闻2025年5月15日在吴桥杂技大世界了解到,在9月27日至10月7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回归故里吴桥县,其开幕式、闭幕式将均将在吴桥举办,届时,来自全世界的杂技团队将在“中国杂技之乡”同台竞技。而往届的开幕式、闭幕式等主要在石家庄举办。

可以清晰看到,“CHINA WUQIAO”的传播路径已发生深刻改变:从最初的完全依靠“走出去”展示,到在吴桥杂技大世界进行日常集中表演,再到如今全球顶尖杂技团队主动前来参赛。从“输出”到“吸引”的变化,也是吴桥杂技在世界杂技舞台间成功闯出“江湖地位”的侧证。

2024年,吴桥杂技大世界成功通过国家文旅部“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复核验收。其中,“九月庙会--吴桥欢乐汇”场景入选2024年河北省周末休闲旅游场景创新优秀案例,“江湖大剧院”的杂技节目《霓裳·鼓韵》登上阿联酋华侨华人春晚舞台。

而在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练功房内,与中国学生共同练习杂技的国际面孔,是吴桥杂技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又一观察切口。

吴桥杂技江湖越演越大:传承不断档,让年轻人更喜欢,从运河走向世界

5月15日,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大剧院”上演空中接人的表演,表演者从一个秋千上腾空而飞,被另一个秋千上倒挂的另一位表演者用双手接住,引起现场一阵阵尖叫。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成立于1985年的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中等杂技艺术学校。据河北日报报道,自成立之初,学校就致力于培养杂技与魔术舞台表演专业学生,已为国内几十个省份的杂技团培养输送了3000多名杂技魔术类人才,堪称杂技界的“黄埔军校”。

此外,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承担了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交办的外籍杂技人才培养任务,搭建起对外交往的友谊桥梁。自2002年招收第一批非洲留学生开始,学校已为30多个国家培养杂技留学生700余人。

“CHINA WUQIAO”正以文化交流的方式,浸润世界杂技舞台,搭建起中外交流的桥梁。

另一方面,吴桥正在夯实本地基础,拓宽传承方式。

澎湃新闻了解到,近年来,吴桥杂技已走进中小学校园,学校开设杂技特色课程、成立校园杂技社团、编排杂技团体操等。据公开报道,吴桥县推行的“杂技文化进校园”工程,覆盖全县100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近3万名青少年参与其中。

吴桥杂技江湖越演越大:传承不断档,让年轻人更喜欢,从运河走向世界

5月15日,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大剧院”上演“大变活人”的大型魔术。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这首古老的“锣歌",唱出了当年吴桥杂技艺人沿大运河闯荡四方的江湖岁月。

如今,从“条河两岸度春秋”到走向世界舞台,吴桥"杂技江湖"的招牌没有在飞速发展的科技世界中迷失,反而越来越响亮。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