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高温!看古人如何花式吃冰

虽然没到三伏天,
但最近的天让人直呼
“热到快融化”
此时此刻,
只有冰淇淋、冰奶茶、冰饮料
能够缓解
咱现代人吃“冰”有冰箱!
古代人是怎么吃冰的呢?
其实古人很早就开始探寻消暑方式,留下了许多消暑习俗和物品。今天,咱们一起看古人如何花式吃冰。
古代也有“冰箱”
虽然“电冰箱”是舶来品,
但世界上发现的最早冰箱——“冰鉴”
诞生在我国先秦时期,
古籍《周礼》中就有“祭祀共冰鉴”的记载。
所谓的“鉴”是一个方形盒子,
里面装上冰块,
将食物或酒杯放于冰块中间,
借助冰块的冷气对食物保鲜。
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附近发掘的战国时期的墓葬中,曾出土过冰鉴,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
进阶版的“冰鉴”
设计更为精妙,
内部构造层次分明。
“铜冰鉴”是双层器,
厚实的青铜外壁能够隔热保温,
铜壁的方鉴内套有一方壶,
方盒和壶壁之间留有空隙用来装冰,
壶内则可以装酒。
如下图所示▼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之后,到了清朝,
中国的“冰箱”制造技术持续精进,
不仅有柏木“冰箱”
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还有融入了审美元素、
将实用与美学完美结合的珐琅冰箱。
现藏于沈阳故宫的
三个掐丝珐琅冰箱,便是最好的见证。
即“清乾隆款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一对)、
“清掐丝珐琅蟠龙透雕宝相花兽耳方冰箱”。
古人也吃冰淇淋?
以前竟然有“冰块管理员”这个职业?
是的,没错。
谁也没想到,
由于冰块的珍贵而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
——“凌人”。
话说咱们的文艺青年屈原也爱冰饮,
一喝到冰镇米酒,那叫一个激动,
立马变身“古代美食博主”,
挥笔就是一句“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翻译过来就是
“这冰镇糯米酒,透心凉,心飞扬,
必须五星好评,强烈推荐!”
看来,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稀罕玩意儿总是让人爱不释手。
到了唐朝,吃货脑洞大开,
研发出了“古代版哈根达斯”——酥山!
别小看这“酥”,
它可不是普通的奶油,
根据《齐民要术》的说明,
其实就是牛乳熬制奶酪时冷却凝成的浮皮。
据诗人王泠然的描述,
酥山的口感介于固液态之间,
触碰到舌尖便会在口腔之中化开。
至于如何制作这种”冰淇淋“,
王泠然在《苏合山赋》中也有描述。
在加热过程中,
加入蜂蜜或是酒酿等小料,
以滴淋的方式作出错落有致的山峦造型,
然后放置冰窖中冷冻定型,
后续可根据需要进行花朵、草树等装饰。
这么酷炫的“冰淇淋”,听听就嘴馋啦。
宋朝:“冰”有独钟,花样百出
嘿,说起宋朝,
那可是妥妥的“吃冰自由时代”!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
“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
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
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
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夏日狂欢指南”。
那时候的“冰饮店”比现在的奶茶店还火呢!
诗人杨万里都忍不住发朋友圈:
“帝城六月日停午, 市人如炊汗如雨。
卖冰一声隔水来, 行人未吃心眼开。”
《东京梦华录》载,每逢夏日,
都城的“巷陌路口、桥门市井”都有
卖一应夏日小菜、“冰雪、凉水荔枝膏”的,
且“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
意思说是
走到哪儿都能看到青布伞下的“冰饮摊”,
跟清明上河图上的“冰饮专卖店”
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清明上河图》中卖“饮子”的店
据《宋史·礼志》中记载,
到了夏天,
皇帝会给众大臣一些特别的赏赐,
其中就有“蜜沙冰”。
沙,当指“豆沙”,
推测起来,
“蜜沙冰”就是浇上蜜、放上豆沙的冰,
颇有点今天红豆刨冰的意思。
炎炎夏日
你有哪些消暑的方式?
快来评论区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