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协会建筑外围护专委会成立,瞄准建筑外墙助力城市更新

建筑外墙作为城市风貌的重要载体,其修缮维护不仅是建筑功能与安全的保障,更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关键环节。日前,上海市建设协会建筑外围护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未来将通过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定期“体检会诊”,有针对性地开出诊治“处方”,使得上海各类建筑外围护结构将更具稳定和安全,进一步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据悉,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上海建筑外围护领域迈向标准化、专业化、创新化的新阶段,将为城市建筑品质提升、绿色低碳发展和更安全注入新动能。
根据上海市建设协会数据透露,截至2024年底,我国既有建筑的面积已超过600亿平方米。而伴随的既有建筑及新建建筑,涉及建筑外围护结构墙面质量事故也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全国公开报道的外围护结构墙面质量事故就超过600起。目前,上海尚有超设计年限的玻璃幕墙建筑2000多栋。
据上海市建设协会副会长、专委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勤介绍,建筑外围护系统是构成建筑物及房间各面的围挡物,也包括门窗体系,它们共同围合形成建筑空间,并有效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如风雨、温度变化、太阳辐射、地震作用、外力冲击等。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与各类突发事件频发,自然力量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力显著增强,都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狂风暴雨、极端的温度变化、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以及日益凸显的火灾、爆炸、撞击风险和强风携带的碎物冲击等。
“特别是玻璃幕墙建筑,在上海,玻璃幕墙的建筑很多都在商务区,人流密集。这对于建筑的材料、建造技术等都是极大的考验。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加上近年来房地产的蓬勃发展,很多高端住宅都喜欢运用铝板或者是石材的外立面,这对于建筑外墙也是不小的考验。”因此,建筑外围护专业委员会将积极组织高校专家、科研机构、厂商、材料供应商等,针对建筑物外墙渗漏、幕墙超使用年限、墙面材料高坠等风险,特别是在城市更新改造中面临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开展针对性处置技术研发。
据介绍,未来,专委会将先行对公租房渗漏问题,重点编制修缮技术导则,为政府管理部门、居住者等撑起一把“保护伞”。与此同时,还将抓住当下居民住宅掀起的更换外墙门窗热点,联合相关管理部门,编制《家装门窗技术标准》,不仅要从质量安全上为居民家装提供技术保障,更要通过与相关物业管理部门的联手,对住宅区域公共区域外围护结构的风险识别提供技术支持,并通过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对大型公共场所的屋面、外墙系统开展“安全健康监测”,从而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事实上,上海建筑行业正面临“双碳”目标、绿色转型、城市更新等多重挑战。建筑外围护作为建筑的“第一道防线”,直接影响建筑全生命周期性能。然而,当下行业仍存在“标准不统一、技术碎片化、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
上海市建设协会会长武浩表示,上海建筑外围护领域有了专业的组织引领,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凝聚行业智慧,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技术升级与产业协同,未来将对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施工标准、材料创新应用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最终给建筑的“第一道防线”起到“强身健体”显著效应。
据介绍,大约已经有50家企业参与到建筑外围护中来,分别来自门窗、幕墙、配件、涂料等各个建筑行业领域的头部企业。未来还将进一步细分行业,并以此倒逼各家企业协同发展,提高行业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搭建业主与企业的沟通平台,真正提高上海城市的软性实力。
与会专家表示,通过科学修复破损立面、优化保温防水性能、活化历史建筑肌理,外墙维护既延续了城市文脉记忆,又显著提升街区环境品质。同时,融入节能环保技术的现代外墙改造,能够推动建筑存量资产的绿色升级,降低城市运行能耗。这种"微更新"模式以最小干预实现最大效益,在保留城市历史底色的基础上激发街区活力,形成建筑功能再生、城市形象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的多维共赢,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