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汛避险课堂|涉水淋雨之后,请做好这些事!

防汛避险课堂提醒您:涉水淋雨之后,务必重视个人安全,请尽快更换干爽衣物,以防体温降低和感冒,如条件允许,可及时洗个热水澡,促进血液循环,注意预防皮肤感染,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涉水后,保持身体干燥温暖,避免长时间逗留潮湿环境,遵循这些建议,保护自身健康,远离潜在危险。
大象新闻·河南交通广播记者 许婷 晨阳
8月7日,郑州市区的暴雨虽已暂歇,但不少人在雨里蹚过水、淋过雨,这会儿可得留意身体的“小信号”——可别觉得擦干就行,这些潮湿可能悄悄藏着健康隐患呢。
淋雨后不洗头,可能导致毛囊炎
通常,雨水的pH值小于7,呈弱酸性,因此弱酸性雨水淋湿后,可能会引起头皮的瘙痒和发炎,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脱皮的症状。
同时,雨水中还含有微生物和病菌,淋雨后不及时洗干净,很容易滋生细菌,导致毛囊发炎。
雨水与空气中的灰尘、微生物、病菌混合之后,可能会刺激到头皮,导致头皮皮脂腺分泌增多、头皮出油加重。
淋雨之后,头皮受凉,还容易诱发感冒。
淋雨后要做尽快做这几件事!
1.洗头、洗澡
回家后要及时用热水淋浴,做好头皮和头发的清洁,沐浴时一定要用带有杀菌作用的沐浴液。
热水可以加强头皮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头皮和头发的健康,洗干净之后要立即吹干,可以预防感冒。
2.清洁耳朵
使用医用棉签蘸取酒精或碘伏等消毒液,轻轻清洁外耳道。消毒液可以有效杀菌,预防感染,但需避免过度清洁以免损伤耳道。
3.衣服消毒分开洗
淋过雨后的衣服也要做好及时消毒,因为雨中带有大气层中的各种污染物,还会和路上的污物混杂在一起,回家后需及时脱掉衣服,然后与其他衣服分开放。另外,清洗时要用消毒液浸泡之后才能彻底杀菌。
4.喝热汤水
淋雨后应多喝热水热汤,以姜汤为宜。
生姜具有驱寒、解毒、杀菌功效,根据体重,可将生姜30~50克切成片或丝状,放入锅中煎煮10分钟,加入红糖10克,温服。
这些事不能做!
暑热天气,淋雨不仅容易使关节炎、风湿病发作,还可能由于受寒导致感冒,继而诱发肺炎、心肌炎。对于体质较差的人来说,还可能给身体留下病根。
1. 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
淋雨后,应避免立即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应先用干净的毛巾擦干身体上的水分,或选择用热水洗澡,这样可以帮助身体迅速恢复正常温度。
2. 脚上受伤的人、经期女性蹚水
脚上有伤的人、处于经期的女性不要蹚浑浊的雨水。经期蹚水易引发急性附件炎,下腹疼痛肿胀、月经失调等。
护住这3个关键部位
1.脚部
雨天里,脚接触雨水,湿寒之气会趁机侵入,所以脚是第一道关卡。
脚底是人体所有身体器官的反射区,天热身体的毛孔处于开放状态,雨水会加重体内的湿气。
雨水中的真菌等微生物较多,皮肤还会因此感染,出现脚气、湿疹等。
外出时最好穿上防雨的胶鞋,若不得不涉水,蹚水后洗完澡最好用热盐水泡泡脚,驱寒杀菌,之后用手搓搓脚底,直到皮肤微热。
2.腰部
下雨天,湿衣服贴在身上,时间长了会造成女性宫寒等,男性腰部受寒肾气受损,会感觉疲惫乏力。
雨季最好在办公室备一件衣服或几条干毛巾。回家后,不妨做做艾灸,行气活血、祛湿驱寒。
3.颈部
夏季颈部是受凉重灾区,再加上雨天湿气入侵,无疑是雪上加霜。
可用电吹风吹吹脖子后的风府穴(位于后颈部颈顶窝处),此穴是治疗头颈部疾病的常用穴道。
医生提醒
无论暑湿还是湿冷之邪,都可导致“湿病”,使人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泄、乏力倦怠、身体沉重等湿邪阻滞中焦气机的症状,进而给身体健康埋下祸患。
如果在淋雨之后感到身体有寒冷入侵的迹象,可以考虑进行中医推拿或艾灸。
推拿方面,可以在背部,肩颈部位进行揉捏和拍打,以帮助温通经络。推拿时重点按揉肩井穴、肩中俞穴等位置,对缓解肩颈部的寒冷感有良好效果。
艾灸方面,可以在脐部、腰部等寒冷感明显的地方进行艾灸。艾灸时可施加于关元穴、肾俞穴等部位,具有温补肾阳、增强抵抗力的效果。
来源:中国新闻网、生命时报、人民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