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女童调节汽车座椅挤死2岁弟弟,父母向车企索赔200万,详情曝出

访客 2025-08-14 17:31:10 1
女童调节汽车座椅挤死2岁弟弟,父母向车企索赔200万,详情曝出摘要: 一对父母向某车企索赔200万,声称其两岁儿子因汽车座椅设计不当导致不幸身亡,据细节曝光,事件起因于一名女童误操作调节汽车座椅,不慎挤压到弟弟,关于一起汽车座椅设计引发的悲剧,父母向...
一对父母向某车企索赔200万,声称其两岁儿子因汽车座椅设计不当导致不幸身亡,据细节曝光,事件起因于一名女童误操作调节汽车座椅,不慎挤压到弟弟,关于一起汽车座椅设计引发的悲剧,父母向车企索赔巨额赔偿,女童误操作调节座椅导致两岁弟弟遭受不幸,事件细节有待进一步了解。

儿童乘车安全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起相关意外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近日,上海高院公布的一起案例,再次将产品质量与监护责任的边界问题摆到了公众面前,引发了不少讨论。

女童调节汽车座椅挤死2岁弟弟,父母向车企索赔200万,详情曝出

据8月14日的报道称,2023年5月1日,宗某驾驶着自家的商务车,载着妻子吴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出行。当时,5岁的女儿坐在第二排左侧,2岁7个月的儿子在第三排左侧座位上自顾自地玩着手机,吴某则坐在第二排右侧。谁也没想到,一场意外正在悄然逼近。

上午10时30分左右,车辆行至一个路口等待红绿灯。就在这时,吴某注意到女儿把座位调得很低,她下意识地转身查看,瞬间被眼前的景象吓住了——调整的座位竟压住了儿子的头,孩子已经趴在座位下面,无论怎么呼叫都没有回应。宗某立刻停车检查,发现儿子已经没了呼吸,夫妻俩赶紧将孩子送往医院,可最终还是没能留住这个幼小的生命。医院出具的死亡原因显示,孩子死于缺氧缺血性脑病。

当天17时,宗某在接受当地派出所询问时,痛苦地回忆说,儿子是被汽车座椅挤压窒息死亡的。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也让他们开始思考事故的原因。

不久后,宗某和吴某将生产这辆商务车的汽车公司告上了法庭。他们认为,涉案车辆的座椅调节没有自动感应回缩功能,调节时的压力过大,存在设计缺陷;而且车辆没有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汽车公司作为生产者没有尽到足够的警示义务。基于这些理由,他们要求被告公开道歉,并赔偿医疗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200万元。

女童调节汽车座椅挤死2岁弟弟,父母向车企索赔200万,详情曝出

面对诉讼,汽车公司有着不同的说法。他们辩称,涉案车辆经过了国家强制认证,座椅调节为手动可控,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而且车辆的《用户手册》中已经明确提示了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规范,不存在不合理的危险。在他们看来,这起事故的根源在于原告没有履行好监护职责——没有给孩子使用安全座椅,还放任幼儿自行在车内操作,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查明了一系列事实。涉案车辆是该汽车公司生产的小型普通客车,核定载客7人,2021年3月经过检验合格后出厂。车辆的《用户手册》中,专门有关于“警告、告诫和注意”的标注说明,在“座椅与保护装置”部分更是明确提到:“为了降低伤害风险,车内必须安装儿童保护装置”“警告:如果未将儿童正确安置在儿童保护装置内,则儿童可能在碰撞事故中受到严重甚至致命的伤害。请按照儿童保护装置上的使用说明正确安置儿童”等内容。

综合各方情况后,法院最终驳回了宗某、吴某的诉讼请求。

女童调节汽车座椅挤死2岁弟弟,父母向车企索赔200万,详情曝出

这起案例公布后,网友们展开了理性的讨论。

有网友认为,2岁多的孩子本应在安全座椅上,却让他独自在第三排玩手机,家长的监护明显不到位。“安全座椅不是摆设,这么小的孩子根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家长的疏忽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也有网友关注到车辆设计的问题:“虽然符合国家标准,但手动调节座椅有没有考虑到儿童可能误操作?如果能有更灵敏的感应装置,或许能避免这样的悲剧。”不过,持这种观点的网友也承认,国标是底线,企业做到合规本身没有错,更多的安全保障还是要靠使用者自身。

还有网友提到了《用户手册》的作用:“很多人买车后根本不看手册,里面的警告内容再详细,不被阅读也起不到作用。但反过来说,汽车公司是不是可以在更醒目的位置设置警示,比如在座椅调节处贴个提示贴,强化用户的安全意识?”

更有网友从儿童乘车安全的普遍问题出发,感慨道:“不管车辆设计多完善,最终还是要靠家长上心。孩子在车里的时候,视线不能离开太久,尤其是幼儿,他们对危险没有认知,任何一个小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女童调节汽车座椅挤死2岁弟弟,父母向车企索赔200万,详情曝出

从这起案例来看,产品质量与监护责任的边界其实很清晰。车辆生产者只要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尽到了必要的警示义务,就完成了自身的责任;而作为监护人,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是法定的义务,这种义务不能因为产品的存在而被转嫁或忽视。法院的判决,既维护了企业在合规前提下的合法权益,也再次强调了监护人在儿童安全问题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这起悲剧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儿童乘车安全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掉以轻心。无论是家长加强监护意识,还是企业在设计上追求更优的安全性能,最终的目的都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出行中得到最周全的保护,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