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SK9第一个出局者出现了

PCSK9领域出现首个出局者,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开发,该领域一直备受关注,近期有消息传出,其中一个参与者已经退出该领域的竞争,这一事件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猜测其原因和影响,这一变化可能会对PCSK9领域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具体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摘要字数在100-200字之间。
文 | 氨基观察
患者群体规模庞大的降血脂药物领域,历来是各大药企重兵厮杀的必争之地,竞争激烈程度堪称白热化。
以降脂领域的热门靶点PCSK9为例。2018年,赛诺菲的阿利西尤单抗、安进的依洛尤单抗两款进口PCSK9单抗相继在国内上市,正式拉开新的降脂大战。
如今,这场战役早已硝烟弥漫:截至目前,国内获批的PCSK9靶点药物已达7款,其中6款为单抗药物,未来仍可能继续增加。
一场硬碰硬的“恶战”已在所难免,而这场竞争最残酷的法则是优胜劣汰。如今,第一个出局者已然出现。
8月4日,一份《关于“波立达”(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的告知函》在业内流传,其中明确提及:赛诺菲将停止PCSK9抑制剂阿利西尤单抗在中国市场的推广。
随后,赛诺菲证实了这一消息。它是第一个离场的,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样的结局,在医药领域其实并不新鲜。
只是,比起个别企业的退出,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能从PCSK9领域的这场“内卷”中,看清行业竞争的逻辑、沉淀突围的经验,而不是让这段激烈的竞争史沦为过眼云烟。
意外的撤退
赛诺菲的撤退,无疑让市场感到意外。
一方面,中国是当前全球心脑血管领域最具潜力的市场。庞大的人口基数叠加经济快速发展,使得血脂异常群体规模持续攀升。
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2018年的全国调查显示,18岁及以上成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达35.6%,其中高胆固醇血症(TC≥6.2mmol/L)患病率增长尤为显著——2018年年龄标化患病率较2015年的4.9%增至8.2%,近乎翻倍。
即便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也明显上升,这意味着国内降血脂需求极为庞大。
另一方面,赛诺菲旗下产品波立达(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的市场表现并不算差。
据药融圈数据库,2024年该产品在医院全终端(含基层医疗)销售额达8.5亿元,市场份额约40%,仅落后于安进的依洛尤单抗(13.8亿元);而同机制产品中,诺华的英克司兰与信达生物的托莱西单抗,市占率分别仅为2.14%与0.15%。
从需求端看,波立达所处的PCSK9抑制剂赛道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在降血脂治疗中,他汀类药物虽是基础用药,但存在耐药性、副作用较多、患者依从性不佳等局限。
而靶向PCSK9的药物无论联合使用还是单独应用,都能进一步降低血脂。当他汀类药物无法使LDL-C达标时,可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对于超高危患者,若基线LDL-C较高,预计他汀类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仍难以达标,甚至可直接采用他汀类联合PCSK9抑制剂,以确保LDL-C尽早快速达标。研究显示,提早使用PCSK9单抗能更早、更显著降低ASCVD风险,且长期使用(≥7年)安全性良好。
过去几年,靶向PCSK9药物成为全球降血脂领域的重要增量,国内包括波立达、依洛尤单抗等产品甚至出现过供应不足的情况。
然而,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赛诺菲依然选择了主动撤退。
赛诺菲的主动迭代
赛诺菲选择停止向中国市场供应波立达,看似意外,实则也有其内在逻辑。
波立达“中规中矩”的市场表现,或许仅能代表当下。截至目前,国内获批的PCSK9靶向药物已达7款,其中6款为PCSK9单抗。
除了前文提及的赛诺菲、安进、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君实生物、康方生物等企业也已入局。目前,仅有赛诺菲、安进、信达生物三家的产品纳入医保,波立达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一定地位。
但今年,恒瑞医药、君实生物、康方生物三家企业的PCSK9单抗都将参与医保谈判。这意味着,更激烈的降脂大战即将开启,价格竞争将愈发白热化。
从这一逻辑出发,赛诺菲若想维持市场地位,需要投入的资源必然增加,而实际产出却会因竞争加剧,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这也意味着,赛诺菲必须做出应对。正如赛诺菲公开回应,“撤退”决策源于公司对心血管市场策略的调整和管线优化,旨在推动在华心血管产品策略的整体升级。
事实上,今年8月1日,赛诺菲已宣布引进维亚臻(Arrowhead)的APOC3siRNA新药Plozasiran的大中华区权益。
Plozasiran是一款靶向APOC3的siRNA疗法,被寄予治疗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FCS)与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SHTG)的厚望,具备FIC潜力。2024年11月18日,Arrowhead已向FDA递交其上市申请,2025年1月在中国递交上市申请;同年3月,其中国FCS三期临床试验宣告成功。
引进Plozasiran,赛诺菲需要支付1.3亿美元预付款、2.6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仅为大中华区权益就支付1.3亿美元预付款,这一价格之高也让市场颇为意外。原因在于,1.3亿美元约等于10亿人民币,意味着赛诺菲要想回本,Plozasiran必须要成为一款现象级药物。
未来的竞争走向难以判断,但这也从侧面证明,赛诺菲并未放弃中国心脑血管市场,而是在战略升级,将重心转向潜在竞争力更强的创新产品,以更长远的视角布局赛道。
新时代的生存法则
随着竞争加剧,PCSK9靶点的失意者或许还会陆续出现。这样的故事,也并非只在这一领域上演。在更多医药赛道,类似的竞争与迭代正在不断重复。
背后的根源在于,当前国内创新药的商业化环境,仍处于极致内卷的阶段。这并不难理解,极致的工程师红利与高效研发能力,既催生了中国创新药的出海浪潮,也不可避免地让国内市场陷入这样的内卷困境。
但这未必是坏事。市场的进化从不停止,这会倒逼药企更看重以终为始的战略战术设置,从立项阶段就开始更全面的研究、更审慎的布局,从靶点选择、适应症的规划开始,到最终商业化目标,需要克服的风险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优势。
赛诺菲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倒逼下的结果。
对于赛诺菲的撤退,有市场人士打趣道,未来MNC进入中国市场,或许会多一个关键考量指标:2-3 年内,中国本土药企的同类产品是否会迅速跟进。
尽管MNC是否真会如此考量尚未可知,但这无疑点出了新时代的药企生存法则。
眼下,我们也能看到,更多国内药企有更高目标,如今的创新或许不再只追求 “FIC”,更要力争 “最BIC”。
在这样的循环与进化中,中国创新药行业必将持续攀登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