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85年后,钱穆《国史大纲》首次推出简体字版本

钱穆的经典著作《国史大纲》在出版85年后,首次推出简体字版本,这一版本以清晰的行文、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独到的见解,全面解读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此次推出的简体字版本,将使更多读者轻松阅读并理解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2025年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诞辰130周年,也是其代表作《国史大纲》出版85周年。
《国史大纲》诞生于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彼时著名历史学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通儒”的钱穆辗转至云南西南联大任教。在民族危亡的紧迫感与使命感的驱使下,钱穆利用授课之余,于1938年5月至1939年在宜良城外岩泉寺完成《国史大纲》,并于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国史大纲》首版因战乱辗转于香港排版、上海印刷,仅数百册运抵后方。1943年以国难版再次发行,钱穆于扉页题写“本书谨奉献于前线抗战为国牺牲之百万将士”。该书激励无数身处低谷的国人,并迅速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行全国。
8月23日,商务印书馆在北京举办了《国史大纲》简体字版新书发布会,据了解,这是《国史大纲》出版85年后,首次推出简体字版本。
《国史大纲》系统论述了上自远古、下至20世纪初叶的中国历史进程,对历代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社会风习、文化思想及其相互影响进行了深刻揭示,阐明了中国时代变化的特征、一脉相承的传统、多元宽容的文明以及治乱盛衰的缘由。
与其他通史作品不同的是,《国史大纲》饱含情感温度。这部诞生于战火硝烟年代的经典,是钱穆对中国历史与本土文化的深情与信念,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郭齐勇认为,《国史大纲》的字里行间浸透了血和泪,浸透了深厚的民族悲情和历史意识,充满了对过去的思念与敬意和对未来的企盼与信心。而在其诞生的那个特殊年代,《国史大纲》也为抗战中的中国军民注入了强烈的必胜信心,成为几代国人了解国史的经典读本。
《国史大纲》简体字版本内页
在《国史大纲》简体字版的新书发布会上,钱穆后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钱婉约强调了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钱穆以“自甘寂寞、动心忍性”的坚持,在烽火中完成这部著作,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此外,钱婉约也特别谈到此次出版简体字版的缘由。
她介绍说,钱穆先生一直视繁体字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自己坚持繁体字的书写与阅读,也希望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读懂和运用繁体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大陆地区的一般读者,阅读繁体竖排客观上具有一定的障碍。考虑到祖父为学著书,最看重的就是给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青年阅读,用国史增进民族情感。为了便于让更多当下读书人阅读这部经典,家属应商务印书馆的商请,并征得台湾素书楼文教基金会的同意,决定授权简体字版。希望以此书的普及为契机,增进年轻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深入认知和关注,更大程度地实现钱穆著写此书的寄望。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回顾了钱穆先生与商务印书馆的深厚渊源:1912年,17岁的钱穆就向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投稿征文并获得三等奖,此后主动要求将奖金换成购书券,以此购置了大量书籍,也开启了与商务的学术结缘;1918年,其首部著作《论语文解》、此后《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等重要著作均由商务印书馆印行。1990年代以来,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了一系列钱穆核心学术著作的繁体版。此次顺应读者吁求,推出简体横排版《国史大纲》,既是对钱穆学术生涯的致敬,更是推动其学术思想当代传承的重要举措。
发布会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昭军从历史学专业视角,剖析了《国史大纲》的学术价值、时代作用与当代启示。他认为,该书是通史教材典范,填补了抗战时期缺乏完整通史教材的空白,出版85年后,仍是古代史专业本科生必读书目。作为“文化抗战”核心著作,该书以“文化本位”的立场将历史、文化、民族视为一体,揭示中国历史“于和平中得进展”的特质,既回答了“中国会不会亡”的时代之问,又唤起了民族文化认同。《国史大纲》也是钱穆学术生涯的转型标志,此书之后,钱穆先生转向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文化研究。书中的大历史观,与以古人眼光观现代的思维,对当下构建中国自主话语体系极具借鉴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任锋则从历史政治角度解读《国史大纲》,他认为钱穆是兼具知识创造与思想贡献的思想家,其《国史大纲》立足于经世,反对“复古”与“西化”,强调“大一统”对政治秩序重建的重要性。书中批判用西方“专制社会”概念套用中国历史,主张客观看待历代政治制度。在钱穆著作体系中,《国史大纲》是理解其政治思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