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规模甩卖分布式光伏后,电力央企集体转向“大基地”

电力央企大规模甩卖分布式光伏业务后,集体转向发展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此举旨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动能源转型,新的战略方向将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这一转变标志着电力央企对新能源领域的深度布局,以及对未来能源市场的深度洞察。
文 | 华夏能源网
据行业媒体不完全统计,近几个月来,三峡集团、东方电气、国家电投、中交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5家央国企先后转让19家光伏业务公司。这些被甩卖的多为分布式光伏资产。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与此同时,华能集团、中国大唐、国家电投集团等电力央企近期召开的月度工作会议,齐刷刷将风光大基地项目建设列为下一步工作重点。
这表明,“十四五”最后一年,电力央企新能源开发开始了战略性调整。从之前的“四面开花”,转向强化风光大基地的“基本盘”。这将带来整个光伏市场的变局,集中式大型地面电站将迎来新一轮建设热潮。
央企集体释放重要信号
8月12日,中国大唐召开8月份月度经济活动分析会,落实年中工作会议要求,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势与趋势,有效应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聚焦新能源项目攻坚,推进大基地建设,做好工程优化工作,夯实发展根基,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编制。
中国大唐召开8月经济活动分析会(图源:大唐官网)
8月11日,华能集团召开7月份经济活动分析会。会议强调,要锚定目标任务,强化项目接续和投资计划接续,大力推进大基地开发建设,持续推动火电结构升级,按时序节点有序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全力提升绿色发展质效。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7月22日,在华能集团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上,董事长、党组书记温枢刚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坚持基地型规模化开发,全链条打造优质‘基因工程’,推动绿色发展质效再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4月,彼时外界即盛传华能集团已经在内部停掉了分布式光伏项目。彼时,华能集团子公司华能新能源董事长、党委书记赵建勇,在《中国华能》刊发文章指出,华能新能源2025年将优先风电项目开发,优选集中式光伏,稳步推进分布式项目,全力以赴抢发电量。
尽管赵建勇的表述很“官方”,但是也不难看出,由于近两年来新能源尤其是光伏发电量与电价的双双下跌,华能很明显地收缩了分布式“战线”,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向相对来说更有保障的集中式新能源项目。
此外,8月8日,国家电投集团召开新能源产业存量提质、增量做优暨智慧场站建设经验交流会。
会议强调,新能源存量提质仍有很大挖潜空间,增量做优仍需进一步抓实抓牢,智慧场站建设需进一步扎实推进……同步实施风电“以大代小”、光伏“以新代旧”改造……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实际上早在两个月前的年中工作会议上,国家电投就已经将未来新能源开发工作瞄准了大基地项目。彼时会议强调,要压实各级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加快核电、海上风电、新能源大基地等重点项目推进,确保达成阶段性任务目标。
此外,国家能源集团也明确提出,要集中资源攻坚大基地,下半年全面停止6MW及以上工商业分布式新项目签约,清理低效资产。
央企为何“青睐”大基地?
电力央企从分布式光伏撤出,将重点聚焦到集中式大基地项目,原因有三。
首先,风光大基地项目因其规模效应和低度电成本,更具竞价优势。
风光大基地项目单体规模在100万kW以上,单个项目投资金额在40-50亿元左右;“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项目单体规模在1000万kW以上,单个项目投资金额在400-500亿元左右。这类项目便于集中开发,尤其是“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项目,更适合央企这样的“大军团作战”。
度电成本方面,据测算,风光大基地凭借规模化和资源优势,度电成本已降到0.20-0.25元/kWh,成为最廉价的能源之一。而分布式光伏受限于软成本和规模,度电成本约为0.25-0.30元/kWh。即使考虑到了大基地项目特高压输电的长途损耗,集中式光伏还是要比分布式光伏更有成本优势。
其次,通过跨省交易等政策支持,风光大基地项目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电价。
众所周知,随着“136号文”落地,电力交易全面市场化,分布式光伏已经很难获得理想的电价,在现货市场的“地板价”已经跌到几分钱,山东、浙江、蒙西甚至出现了负电价。
而大基地项目可优先参与跨省绿电交易,如蒙电入沪、甘浙直流等特高压通道配套项目。此类交易可锁定中长期合同电价,能够获得高于0.2元/kWh的中长协电价(风电的电价还要高于光伏),从而减少现货电价的高波动性风险。
再次,由于各地分布式光伏装机的迅速增长,分布式光伏项目的风险正在攀升。这也是电力央企向大基地项目战略转移的直接诱因。
本来,户用光伏过于分散,电力央企来做就没有任何优势。加之越来越多的地区户用光伏接网容量空间受限,户用光伏项目开发已经处于半停滞状态。随着“136号文”出台,一般工商业光伏、大型工商业光伏项目全额上网的路也被堵死,新项目的收益空间日益逼仄。
集中式光伏将迎来放量增长
回顾光伏装机开发增长情况,前几年一度是以集中式为绝对主力。“双碳”目标提出的2020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4820万kW。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3268万kW,占68%;分布式光伏1552万kW,占32%。
此后,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可以用一路开挂来形容。尤其是2022-2024年,分布式光伏年新增装机,几乎占到了全部光伏新增装机的半壁江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达到1.2亿kW。
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分布式光伏装机达到3.7亿千瓦,是2013年底的121倍,占全部光伏发电装机的42%。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图表来源:观研天下
不过,随着分布式光伏连续几年的狂飙突进,消纳难等问题日益显现。今年以来,最新版分布式光伏管理办法以及“136号文”,都在试图将分布式光伏引向“自发自用”的轨道上去。
在此背景下,集中式光伏项目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大基地项目的放量增长将在未来几年持续下去。
实际上,早在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下发的《以戈壁、沙漠、荒漠为重点地区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中,就已为大基地规划了约4.55亿kW的总装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建成。
而根据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所长李琼慧的测算,这批大基地项目中,有超2亿kW在“十四五”期间完成,而“十五五”期间大基地项目还有2.55亿kW将要建成投产。
目前电力央企正在加码做的大基地项目,很多就是这批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投产的项目。
除了上述早就已经规划好的2.55亿kW外,大基地项目还在扩容。近期,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明确,“十五五”期间将新增2.53亿kW的光伏治沙项目。因此,“十五五”期间建设投产的大基地项目,合计或将超过5亿kW(500GW)。
如此大规模的建设空间,即使电力央企“扎堆儿”涌向风光大基地,也不愁没有项目可做。未来五年,风光大基地都将是电力央企项目开发的主战场,对应的组件、支架等光伏产品需求也将放量,对于光伏市场的拉动作用会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