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牌酒店,怎么“年轻化”?

老牌酒店年轻化是一项挑战,需要融入现代元素和创新思维,通过改造硬件设施、更新服务方式、推出符合年轻人需求的特色活动,以及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吸引年轻客群,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焕发新活力,让年轻人群感受到酒店的魅力与特色,实现老牌酒店的年轻化转型。
文 | 空间秘探,作者 | 武爽
近期,北京师范大学科技集团与华天酒店集团正式签署京师大厦合作协议。这座地处海淀高校腹地的4.8万平方米物业,将被打造成“学术社交枢纽”。对拥有37年历史的老牌国资酒店华天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年轻化转型的关键落子。当前,年轻化已从可选项变为行业必答题,成为普遍共识。华天此次直入高校与青年社群,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也抛出了一个尖锐问题:老牌酒店如何真正与年轻客群对话?
华天酒店直接“开进”高校
八月初,华天集团与北京师范大学科技集团在北京世纪华天大酒店签署“京师大厦项目顾问管理服务合同”,正式启动京师大厦合作项目。
该项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毗邻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是四星级综合性楼宇,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含155间客房及多功能厅等设施,年接待量超10万人次。华天酒店承诺导入“政务接待级”服务标准,打造“学术服务生态圈”。通过共建“文旅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基地”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以“教育+酒店+文旅”IP联动打造高校热情好客新标杆。项目将打破行业与学术壁垒,推出“学术管家”模式,设立“京师文化角”,打造“智慧学术酒店”。
业内认为,该项目突破传统酒店模式,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文旅IP,有望成为高校后勤服务改革样本,也是华天集团“学术+文旅”布局的落地成果,为校企合作及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这场签约,是老牌酒店向年轻学术腹地的战略进军。其战略意图已不言而喻:争夺年轻客群。
京师大厦项目承载着华天集团突破自我的战略使命。这家1988年诞生于湖南的国资酒店集团,曾以政务接待服务闻名业界,旗下17家高星级酒店多建于2000年前后。经历了二十多年风霜的华天酒店,不少已经成为年轻消费者心中的“老酒店”。
华天酒店的转型早已暗流涌动。2022年旅博会发布华天精选酒店3.0版,定位“时尚旅居”,瞄准新中产及年轻客群;2024年5月,华天酒店集团发布的新酒店品牌策划设计项目招标公告,明确要求打造 “中端的年轻化、智能化新品牌酒店”,控制价50万元,工期仅30个工作日。
华天集团此次联姻北师大,折射出中国酒店业正面临的残酷现实。截至2024年9月,中国酒店业存量物业中,10年以上房龄的老酒店占比已超过80%,2024年因设施老化、合规不达标被强制关停的老牌五星级酒店达150多家,关停比例达15%,预计2025年将突破20%。当年轻人在小红书感慨“花300元住酒店能享受免费洗衣、延迟退房,赚出3000元尊贵感”时,“老酒店”的大理石大堂与水晶吊灯,正在新一代消费者眼中急速褪色。
“老树发新芽”的年轻化路径
这种转型实则是市场倒逼下的求生之举。STR数据显示,2025年首季度国内酒店RevPAR同比下降4.3%,商旅需求恢复滞后成为最大痛点。当互联网大厂持续收紧差旅预算,高端商务客源流失,传统酒店不得不转向休闲与年轻市场要增量。存量改造浪潮中,老牌酒店的年轻化路径呈现多维探索。
空间场景革命成为最直观的突破口。面对年轻客群对“高颜值+高情绪价值”的追求,一批老牌酒店正通过色彩革命、在地文化植入与空间场景重构打破标准化桎梏。如杭州地标老牌酒店玉皇山庄已与诗莉莉签约,以VISHWA品牌焕新亮相。在诗莉莉介入之后,本项目将通过场景设计和整体焕新,赋予酒店新时代的特色。
针对一些大体量的老牌酒店物业,则是联动潮奢品牌打造商业综合体,实现从老牌酒店到商业地标的华丽转身。如北京三里屯首北兆龙饭店(1985年)在保留历史印记的基础上,2019年与凯悦Joie de Vivre品牌携手焕新,成功从老牌酒店转型为融合艺术、社交、潮流生活方式的高端文化商业综合体。 这种“老树发新芽”的商业模式,为凯悦集团在城市更新和品牌多元化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商业范本。
其中,智能化成为酒店业发力的重点之一。各大酒店企业争相对旗下品牌及产品进行智能化升级,将智能设备融入酒店场景,以此催生了数量众多的酒店智能化供应商。许多酒店引入智能客房系统、自助入住/退房机等设备。客人可以通过手机或自助终端快速办理入住和退房手续,无需排队等待;在客房内,智能语音助手可以控制灯光、空调、窗帘等设备,为客人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部分老牌酒店则换上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新马甲”。如矗立于静安商圈三十余载的老牌四星级酒店上海贵都国际酒店,官宣牵手凯悦,以期取得新的增长;重庆Moxy酒店由重庆渝都大酒店原址改建而来,是Moxy品牌在华的旗舰店。
前身是1862年成立的旗昌轮船公司,后来化身为上海东方商旅精品酒店。时下,该酒店已被华住集团全资收购,成为华住集团旗下的一员,并注入德系品牌施柏阁的基因,以美轮美奂酒店之名,成为如今外滩最具性价比的新晋酒店之一。还有黄山雨润涵月楼酒店或将换牌为黄山安麓,洛阳东山宾馆或将引进悦榕庄及悦柳酒店品牌……
从这些老牌酒店换牌的情况来看,它们更青睐于生活方式品牌和“软品牌”。其本质是对市场结构性变化的战略回应。一方面,体验经济崛起背景下,消费需求从“功能住宿”转向“社交体验+文化认同”。老牌酒店多位于城市核心区,其建筑本身是文化地标。生活方式品牌擅长将历史符号转化为体验IP,如天津利顺德大饭店(1863年)保留维多利亚长廊,服务生着长衫用iPad办理入住,实现“穿越式叙事”。另一方面,具有文保价值或奇特结构的老牌酒店物业难以适配标准化品牌。允许个性化表达的“软品牌”兼容非标物业的独特性。
事实上,老牌酒店换牌选择生活方式与软品牌,本质是在标准化效率与非标体验之间寻找最优解。前者以场景创新捕获新消费需求,后者以灵活模式适配存量资产痛点。
此外,近年来“修旧如旧”的老牌酒店物业的数量也在增长。与“彻底翻新”不同,“修旧如旧”更强调在历史建筑和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以唤醒消费者的怀旧情绪与文化认同感。典型如上海和平饭店、北京饭店等案例,它们通过对历史建筑细节的保留和修复,使老牌酒店在保持独特历史韵味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和智能化体验。这样的改造不仅提升了物业的稀缺性和文化价值,也使其在新生代客群眼中拥有了“有故事”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修旧如旧”的模式正在成为资本与城市更新的结合点。一方面,它能够满足地方政府对文保建筑活化利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顺应了年轻客群对“可叙事空间”的追捧。小红书、抖音上的相关话题浏览量动辄破亿,证明年轻消费者愿意为文化叙事与“历史沉浸感”买单。对投资方来说,这类项目的改造周期相对更长、投入更高,但其长期回报率和品牌溢价空间也更具稳定性。
无论是“空间革命”、“换牌重塑”,还是“修旧如旧”,背后都反映出一个共同逻辑:老牌酒店必须找到与年轻消费者价值观的对话方式。区别在于,有的酒店选择用潮流与时尚打动人群,有的则用文化与历史叙事形成差异化优势。总体而言,老牌酒店的年轻化路径正在走向多样化、立体化,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改造与包装,而是一种系统性的经营思维重塑。
年轻化绝非表面功夫
然而,年轻化转型的道路远非坦途。现实中,许多老酒店在尝试年轻化的过程中陷入“形似神不似”的困境,既未能真正抓住新一代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又在财务上承受了巨大的改造压力。
最典型的误区,是“皮毛式改造”。一些酒店将年轻化等同于视觉上的翻新:刷个彩墙、换盏吊灯、添几个打卡点,便号称完成转型。然而,这类改造往往缺乏持久吸引力。消费者的新鲜感很快消退,投入产出比极低。业内人士表示,国内不少进行“轻改造”的老酒店,其客房平均日租金提升幅度远低于预期。而装修风格一旦过时,便需要新一轮投入,形成财务上的恶性循环。
另一大误区是盲目堆砌年轻元素,却缺乏统一的品牌核心。一些酒店看到电竞、咖啡馆、潮流展览受欢迎,便匆忙引入,却导致空间功能混乱、服务割裂,形成“四不像”。一位西南地区老牌酒店投资人直言:“我们花了数百万改造电竞房,结果既没有留住电竞玩家,也流失了原本的商务客。”年轻化从来不是元素拼贴,而是战略逻辑和品牌定位的重构。
更深层的问题,则在于组织基因的僵化。老牌酒店的管理体系普遍建立在20世纪90年代的政务与商务接待需求之上,强调流程化、标准化,却难以满足当下年轻人对自由、互动、个性化的体验诉求。Z世代消费者不愿被“规训”,他们期待“解压式”、“朋友式”的互动。服务理念若不转变,再豪华的硬件更新也难以奏效。
人才老化与创新乏力是另一个痛点。部分老酒店仍延续十几年前的招聘与培训体系,用的还是传统企业过时了几十年的所谓培训软件和教材,导致员工平均年龄偏高、知识结构滞后,无法与新一代消费者产生共鸣。而那些真正实现“年轻化”的酒店,往往伴随着管理团队的更新与组织文化的重塑。比如,某中端生活方式酒店品牌通过大量吸纳95后员工,让一线服务人员成为内容创作者,把日常工作转化为社交媒体传播的素材,极大增强了品牌的年轻化表达力。
此外,客群定位模糊同样是失败根源。很多老酒店依旧试图“面面俱到”,既想保留高端政务和商务,又想兼顾年轻客群,但资源投入与市场效果往往两头落空。数据分析能力的缺失,使得酒店无法精准理解目标群体需求,更难以形成清晰的差异化标签。
必须承认,老酒店的改造已经不只是企业层面的“硬件更新”,而是与城市更新、文化再造、消费结构重塑紧密相关。成功的年轻化,不仅需要审美和功能上的革新,更需要兼具“考古学家的细致、商业操盘手的敏锐以及未来学家的视野”。当斑驳的石墙接入智能系统,当百年旋转门后安装人脸识别闸机,这些碰撞本身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张力。但能否把握住这种张力,将决定老牌酒店能否真正完成蜕变。
如何真正“与年轻共生”
在“年轻化”成为行业高频词的当下,很多老牌酒店的改造流于表面,换标、刷墙、引入咖啡吧似乎就能完成一次转型。但现实是,真正的年轻化是一场系统重构,它触及的不仅是空间审美和服务细节,更是资产逻辑、组织能力和行业角色的全面重塑。
一是从“空间美学”到“内容生产力”。很多老牌酒店在转型时误以为只要空间设计“足够好看”即可吸引年轻人,实际上,年轻人买单的不只是空间,而是可被传播的内容。Z世代的消费习惯表明,他们对酒店的评价往往来自于社交平台上的“可见度”,这意味着酒店的竞争力不仅在于美学,而在于能否持续生产内容。
以上海安缦旗下的养云安缦为例,其客房与园林的东方美学设计本身已足够出色,但真正让它在年轻人群体中“出圈”的,是频繁出现在小红书与抖音上的“内容场景”——无论是汉服摄影、书法雅集还是茶道体验,这些都被客人转化为高传播力的影像内容。酒店由此完成了从“住宿空间”到“内容平台”的跃迁。
相比之下,不少老牌酒店在改造中耗费巨资打造大堂、客房的视觉效果,但因为缺乏叙事与互动,缺少二次传播能力,结果成为“美则美矣,却无人讨论”的孤岛。由此可见,年轻化的空间改造不能停留在“设计感”,而要具备“内容力”——能持续生成社交货币。
二是从投资逻辑来看,老牌酒店的年轻化,本质上是一次资产再定价。十年以上的老酒店,其建筑价值往往大于经营价值。通过年轻化改造,把“沉睡资产”重新包装为新消费场景,才可能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上海贵都国际酒店挂牌凯悦就是一例。作为静安核心区的老牌四星级酒店,其物业价值远超经营回报。通过与凯悦品牌合作,它获得了更高的资本溢价,也能吸引新一轮机构投资者的进入。换言之,年轻化不仅改变了运营模式,也改变了资产的金融化路径。
反观部分未能完成有效改造的酒店,往往在资本市场上估值停滞,甚至因老化被迫低价转手。这说明,年轻化不仅是面向消费者的市场行为,更是资本市场的再定价手段。
三是年轻化不是“讨好Z世代”。很多老牌酒店在转型中容易犯的错误是把年轻化等同于“迎合所有Z世代”,结果陷入同质化。事实上,年轻客群内部差异巨大,有追求潮流的,也有追求性价比和效率的。没有精细化的数据支撑,所谓年轻化就会沦为“表演”和自嗨。
一些老牌酒店盲目开设电竞房、咖啡吧,表面看似年轻,但缺乏对目标客群的分析,结果投入巨大却无人问津。年轻化的真谛,不是迎合所有人,而是用数据区分人群,精准服务。
四是决定年轻化能否落地的,不是装修效果图,而是组织能力。许多老酒店仍停留在政务接待时代的管理范式,重流程、轻体验,导致服务方式与年轻人严重脱节。一些酒店的经验值得借鉴:其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管理层鼓励员工把日常服务场景转化为社交媒体内容,形成自传播。年轻人天然熟悉新媒体语言,让品牌与目标客群的沟通更自然。由此可见,年轻化不是“对外宣传年轻”,而是“从内部组织年轻”。
这意味着,老牌酒店的转型,必须从人力资源体系入手:更新招聘逻辑,引入更多内容创作者型人才,重构培训体系,让员工懂得如何在互动中创造体验。这种组织革命,才是年轻化最难但最关键的部分。
五是年轻化转型的终极目标,并非让老牌酒店“变年轻”,而是让其成为年轻消费生态的一部分。换言之,酒店不再只是住宿载体,而是要成长为一个“平台”。日本东京涩谷的TRUNK Hotel便是典型案例。这家只有15间客房的精品酒店,却通过引入咖啡厅、零售店、共创空间和公益活动,把自己打造成“社区社交平台”。入住不再是唯一目标,更多年轻人是为了参加活动、体验社区氛围而来。结果,酒店的非客房收入占比超过60%,远高于传统酒店模式。
在国内,重庆Moxy酒店也在尝试类似路径。它并不以豪华房间为卖点,而是通过音乐派对、共享空间、潮玩零售,把酒店变成年轻人聚会和消费的“第三空间”。这种平台化的尝试,打破了酒店边界,让年轻人将其视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仍然固守“住宿逻辑”的老牌酒店,哪怕装修再新,依旧难以与年轻人形成长期关系。因为在Z世代的价值体系里,“住一晚”只是消费链条的一环,而“参与社群、分享体验”才是核心。
不难发现,老牌酒店“年轻化”绝不是流于表面的“赶时髦”。它既是存量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行业格局重塑的必由之路。过去三十年,酒店可以凭借地段、规模和政务资源奠定市场地位;而未来三十年,它们能否继续存活,取决于能否真正理解并融入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不在于“变得像年轻人喜欢的样子”,而在于“让年轻人喜欢它本来的样子”,只是通过新的方式、新的语境去表达。
可以预见,未来十年,中国的酒店业将进入一次深刻的结构分化。那些停留在“表面年轻”的酒店,或许会在短暂热闹后迅速退场;而那些能够完成“结构年轻”的品牌,才可能在新的周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