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岁的她,曾牵着盲父的手乞讨,现如今,她考上了大学,详情泪目

一位年仅七岁的少女,曾陪伴盲父乞讨生活,历经艰辛,但她从未放弃,她终于考上了大学,实现了人生的巨大转变,她的成长历程充满艰辛和泪水,但她始终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成为励志的典范。
七岁的孩子本该在巷子里追着蝴蝶跑,张燕却已经攥紧了父亲冰凉的手——那双曾经摆地摊时熟练递货的手,此刻因为突然失明,只能慌乱地摸索着女儿张燕的胳膊。张燕还不懂“命运”是什么,只知道家里的天塌了:门市租金涨了,妈妈的精神病突然发作,把货架上的小商品全扫在地上,智力三级的弟弟坐在碎纸片里哭,三个还没上小学的妹妹睁着眼睛看她。她能做的,只有牵着父亲往车站走,手里捏着个掉了瓷的搪瓷碗。
车站的风裹着尘土刮在脸上,张燕把父亲护在身后,小声说“爸,跟着我”。有人经过时,会丢下一两枚硬币,叮当地落在碗里,偶尔夹杂着一声不耐烦的“快走”;更多人则皱着眉绕开,眼神里的嫌弃像针一样扎在她心上。她低着头,把每枚硬币都擦干净塞进贴身的布兜里,晚上回家数一遍,第二天攥着去学校交书费。有一次,碗里只攒了三块二,不够买练习册,她站在书店门口哭了半小时,最后还是老板叹了口气,把练习册赊给了她。
上学后的自卑像影子一样跟着张燕。有同学指着校门口戴墨镜的父亲问“那是你爸吗?怎么总站在那儿不动”,她立刻低下头假装系鞋带,直到对方走远才敢抬起头,眼睛红红的却不敢哭——她怕父亲听见了更难受。后来她想通了:家里穷不是偷来的,可要是成绩不好,才真的抬不起头。从那以后,她的课本上写满了笔记,下课别人去玩,她就坐在座位上做题,晚上回家一边哄妹妹睡觉,一边就着煤油灯背书。
老师和校长看在眼里,悄悄帮了张燕不少。有次资料费她实在凑不齐,老师趁她不注意,把钱夹在作业本里还给她;冬天冷,校长把社会捐赠的羽绒服留了一件给她,尺寸大了两号,她卷起袖子和裤脚穿,一穿就是三个冬天,袖口磨破了就用针线缝上补丁,依然舍不得丢。这些温暖像小火星,让她在难熬的日子里,总能多攒一分力气。
高考结束填志愿时,张燕没犹豫,只填了成都师范学院的定向师范专业。周围有人替她可惜,说以她的分数能去更好的城市,她却算得清楚:定向师范免学费,毕业还能回南江教书,有稳定工作,既能照顾家人,又不用愁学费。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村支书李宝成拎着米面油爬上她家的土坯房,笑着说“咱们村小学就等你回来教娃了”,她接过通知书,轻声说“别给我排太多课,我每天得回家给爸妈做饭”。
现在的张燕,除了上课,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普通话。南江的乡音太重,她怕教学生时被笑话,每天都跟着新闻联播跟读。室友嫌吵,她就戴上耳机,可耳机漏音,她干脆躲到水房里练,直到嗓子哑了才停下来。最近她忙着办助学贷款,每天早上八点半就蹲在银行门口等开门。工作人员问她怎么来这么早,她笑着说“早点弄完,下午还得帮我爸去批发市场进货”——父亲失明后,学着靠卖些小百货补贴家用,她一有空就帮着跑腿。
这事儿在网上传开后,网友们的评论满是理性的心疼与敬佩。有网友说:“七岁牵着失明父亲乞讨的画面,想起来就酸鼻子。她没抱怨过一句家里的难,反而把硬币攒成学费,把别人的白眼当成读书的动力,这份韧性真的太难得。”还有网友聚焦她的选择:“有人觉得定向师范‘限制’了她,可对她来说,这是最负责任的选择——既解决了自己的出路,又能守着家人、回村教娃,比那些空谈‘梦想’的选择实在多了。”也有网友提到身边的温暖:“老师赊练习册、校长给羽绒服,这些小事最戳人。说明她不是一个人在扛,社会上的善意也在托着她。但更希望这样的家庭能有更稳定的帮扶政策,别让她把自己逼得太紧。”另有网友感慨:“她问‘不回来,他们怎么办’,一句话就道尽了担当。不是每个人都要往大城市挤,能回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守着该守的人,同样是了不起的人生。”
张燕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有一步一步的踏实。她没被生活的苦压垮,反而把苦难熬成了照顾家人、回报家乡的动力。真正的强大从不是打败命运,而是在命运的磨砺中,守住初心,扛起责任——她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平凡的人也能把生活过成有温度的样子。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