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噪一时的“天才少女”姜萍已退学,她的去向疑似曝出,网友唏嘘

网友唏嘘不已,名噪一时的“天才少女”姜萍退学去向成谜,姜萍曾备受瞩目,如今却退学疑似去向不明,这一消息令人震惊,引发了广泛关注,关于她的未来,人们充满猜测和期待。
2024年,“17岁中专生姜萍跻身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全球前12”的消息引爆网络,这个出身寒门的中职学生被冠以“天才少女”称号,成为平民逆袭的代名词。然而短短半年后,官方证实其作弊的消息让剧情急转直下,这场从追捧到质疑再到实锤的风波,始终牵动着公众视线。
姜萍2007年生于江苏淮安涟水县红窑镇万民村,家境拮据,父亲靠每月不足千元的巡逻工作维持家用,母亲常年在外打零工,她和姐姐从小由爷爷奶奶照料。2024年中考,她取得621分的成绩,这个分数本足以进入普通高中,却选择了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曾表示“服装是PlanA,数学只是PlanB”。谁也没料到,这个“PlanB”会将她推上舆论巅峰。
2024年4月,阿里全球数学竞赛初赛结果公布,姜萍的名字出现在全球第12位,而与她同场竞技的多是清华、北大、剑桥、麻省理工等名校的高材生。巨大的身份反差让事件迅速发酵:媒体密集报道她“自学高数击败顶尖学子”的经历,老家的老屋成了网友打卡点,村干部主动接受采访,当地商场户外大屏循环播放喜报,甚至有酒厂老板向她父亲赠送5000元红包和两瓶酒。一时间,她成了无数普通家庭孩子眼中“不拼出身拼实力”的榜样。
但光环之下,质疑声很快浮现。数学领域人士首先提出疑问:方舟子翻出姜萍中专时期的数学月考成绩——83分(满分150分),直言“这样的成绩不可能在国际竞赛中拿到前12,要么是老师替考,要么是阿里在炒作”;北大硕士赵斌更直接断言“99.99%是造假”,还公开提出500万对赌,称若姜萍确为凭实力获奖,他愿意承担其所有学费和生活费。普通网友也发现了诸多疑点:该竞赛初赛为48小时开卷模式,且无实时监控,存在作弊漏洞;姜萍提交的答卷采用LaTeX排版,这种学术软件即便是研究生也需一两年才能熟练运用,中专生掌握的可能性极低。此时舆论分裂为两派,支持者认为“不能以学历否定天赋”,质疑者则坚持“反常必有妖”。
随着讨论升温,更多不利于姜萍的信息被曝光。她的同班同学晒出成绩单,显示其日常数学成绩曾低至51分,称“她的数学只是比少数同学好一点,离‘天才’差得远”;另有知情者透露,姜萍没有个人电脑,平时学习都要借同学的电脑,“连设备都没有,怎么完成需要大量计算和排版的竞赛题目?”
2024年11月3日,阿里达摩院公布竞赛决赛成绩,86名获奖者中并无姜萍,同时发布公告证实:姜萍在初赛阶段接受了他人帮助,违反了“禁止与任何第三方讨论试题”的规则。涟水中专随后也发布通报,确认姜萍作弊,并对其数学老师王某作出处理——取消年度评优资格,进行诫勉谈话。至此,“天才少女”的神话彻底破灭。
据悉,王某本科毕业于一所二本院校,后在江苏大学取得数学硕士学位,因未能进入重点中学,最终入职涟水中专。他曾在2022年、2023年两次参加阿里数学竞赛,成绩分别为166名、400名开外。2024年,他注册多个账号,以不同身份提交竞赛答案,其中挂在姜萍名下的答卷成绩最优,他则隐身幕后,借姜萍的“中专生”身份制造话题、博取关注。
真相曝光后,姜萍一家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中。父亲因“骗子”的骂声不堪其扰,母亲注销了所有社交账号,老家的屋子无人打理,荒草丛生。2025年新学期开学,姜萍并未返回学校,校方未公开其学籍状态,9月1日,有知情人称她已放弃学业,进入广东的一家服装厂打工了,同学推测她是为了躲避网络暴力才选择离开。
事件引发的网友评论多持理性态度。有网友指出:“名校数学系的专业人士一开始就质疑,反而很多不懂数学的人盲目相信,可见‘逆袭’故事太容易让人失去判断力”;也有人同情姜萍的处境:“她从头到尾没直播、没带货,甚至没怎么露面,更像被老师利用的工具人,最后却要承担最直接的后果”;针对王某,有评论称:“他有数学能力却没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急功近利走了歪路,既毁了学生也毁了自己”;还有人反思竞赛机制:“48小时开卷、无监控的赛制本身就有漏洞,给了作弊可乘之机,主办方也该承担监管责任”;另有观点认为:“舆论先把人捧上神坛,再把人踩进泥潭,网暴对这个贫困家庭的伤害太大了”。
姜萍事件是一场由投机、盲信与监管缺失共同酿成的悲剧。17岁的她既有年少无知的盲从,也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王某的急功近利毁掉了他人前途,也断送了自己的职业声誉;而舆论的盲目造神与事后的极端批评,更凸显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唯有规范竞赛流程、理性看待“草根逆袭”,才能避免类似的闹剧重演。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