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检阅车出现时,我仿佛看到了爷爷,他牺牲时只有24岁”

当我看到检阅车出现时,仿佛看到了年轻的爷爷的身影,他只有24岁就英勇牺牲,让我深感敬佩,这段回忆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虽然岁月流转,但英雄的精神永存。
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相信大家都一样,昨天的朋友圈都被九三阅兵的消息和感慨刷屏了。
这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活动,不仅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震撼上演,更在无数人的心中激荡起深沉的家国情怀。
很多场景都依然历历在目:当空中护旗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26 架直升机汇成巨大的“80”字样,3 架直升机分别悬挂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条幅,那壮观的景象让人心潮澎湃。还有那23个装备方队,99B坦克、100坦克等新一代装甲装备隆隆驶过时的震撼……
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在活动当天,我有幸采访了多位现场亲历者。令人动容的是,许多人的记忆点,并非全是宏大的方阵与轰鸣的铁流,而是那些发生在身边的、细微却直击心灵的瞬间——一个空置的立麦、一句低语的告慰、一声温暖的“观礼愉快”……
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串联起历史与当下、国家与个体的情感共鸣。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场阅兵最动人的注脚:不忘来路,亦不惧前路。
“我眼泪一下就出来了”
“当车牌‘1945’的检阅车出现时,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我的爷爷,”来自河北的观礼嘉宾、抗战老兵后代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声音哽咽,“他1942年在冀中战场牺牲时,只有24岁。这个空着的立麦,就像是留给所有像他一样没能看到今日盛世的先烈们的。”
北京青年王浚懿在现场热泪盈眶:“车牌号1945检阅车立麦前是空着的,致敬抗战先烈,这盛世他们一定看得到!这是我第二次参与阅兵观礼,但这一细节让我无比震撼。”
北京青年王浚懿。受访者供图
来自西城区的李军辉表示:“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者,又刚好是80周年,我觉得我们曾经的14年的浴血奋战,应该在今天标榜一下,让前辈让英烈告慰一下,因为祖国确实是强大了。”
北京市民李军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宝聚同样被一个细微而深情的场景所打动:“昨天我侧面坐着一位年约七十、身着旧警察制服(他推测可能是军人出身)的老者,带有山东口音,在阅兵期间,他一直通过手机视频,在与家乡连线,疑似在告慰曾参加抗日或解放战争的先辈,我眼泪一下就出来了,看不得那种场面。”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宝聚。受访者供图
“这就是安全感”
“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王浚懿激动地重复着这句解说词,“东风浩荡,威震寰宇。这就是安全感,这就是中国力量!”
当“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压轴出场,解说员一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瞬间点燃全场。
上海市政协常委陈海波在观看后也感叹道:“最吸引我的,当然是我们的‘东风快递’。感觉不久前还在惊叹东风41,这次直接上了东风5C、东风61,覆盖全球的打击范围和能力,全时戒备、以武止戈,实在是霸气。”
上海市政协常委陈海波。受访者供图
“其实我想到了‘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我们这些武器装备以强示之,相当于筑起一道超级坚硬的守护之墙。宣告着如今的中国,有能力捍卫每一寸山河的安详。我们绝不惹事,也绝不怕事。”陈海波说。
这句技术参数,为何能引发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李军辉表示,因为它回应了一个深埋于民族记忆中的焦虑:国弱则挨打。“今天,‘东风浩荡,威震寰宇’成为现实,‘中国人,今天真的可以挺直腰杆了’,已不再是口号,而是建立在硬核实力之上的自信宣言。我们已经不是被侵略的,相反我们是可以震慑你们的。”
“观礼愉快”
每当现场有嘉宾向志愿者咨询问题时,志愿者回答完后,都会微笑着补上一句“观礼愉快”。这句看似简单的问候,如春风拂面,悄然融入整场活动的脉络之中。
王浚懿感慨:“志愿者全程微笑服务,一句‘观礼愉快’,让人心里暖暖的。”这不是阅兵的“主菜”,却是体验感的“关键一环”。
从凌晨集结到散场离场,从交通接驳到卫生间保障,细致入微的服务,让这场宏大仪式充满了人性化温度。
北京工业大学的志愿者小冯告诉我:“我们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培训,不仅要熟悉所有流程动线,还要学习应急处置。大家都非常辛苦,但很是骄傲,我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中国青年的向上风貌”。
志愿者小冯
来自通州的观礼嘉宾李女士特别提到一个细节:“我注意到就连卫生间附近都配备了热水,这种贴心的安排让我们在秋凉的上午感到格外温暖。小孩们都非常好,一直微笑着,你问一下怎么走,他们就把你直接送到你想去的地方。”
“应懂得‘被欺负就要反击’”
现场有一对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妈妈牵着孩子的手,一直在讲解天安门前的布置。后来聊天中得知,这位母亲是教师阮女士,她带着9岁的儿子专程前来观礼。
阮女士和儿子
阮女士介绍,“我们9月1日看了《开学第一课》,主题是‘传承与铭记’,深受感动。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难得的历史时刻,我们想让孩子现场感受中国的变化,从过去的屈辱到今天的强大,亲身体验中国军队的威武气势。”
虽然电视转播也能观看阅兵,但阮女士认为:“现场的氛围是无可替代的。孩子对机械、枪械和各类装备车辆很感兴趣,家里有很多这类玩具。通过现场观摩,可以更好地激发他的爱国情怀。”
谈到9岁孩子是否能理解阅兵的深刻意义,阮女士表示:“他可能不能完全明白,但至少应该懂得‘被欺负就要反击’这个简单的道理。这是一个很好的启蒙教育。”
为了加强孩子的历史教育,阮女士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看完阅兵后,我们打算去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还要去南京。如果有机会,也想去上海的相关纪念馆。通过这次观礼,我们大人也了解了很多以前不太清楚的抗战历史,尤其是现场还看到一些抗战老兵,特别触动我。”
作为70年代出生的人,阮女士对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更深的理解:“我们这一代对战争和历史有更直接的认知。我记得小学时每年清明节都要去扫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现在的孩子离战争年代较远,这方面教育相对欠缺。所以我们有条件就多带他去看看,让他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拍摄)
本 期 编 辑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