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串谋涨价,强制分润……电价“战争”缘何多发频发?

访客 2025-09-18 14:52:21 2
串谋涨价,强制分润……电价“战争”缘何多发频发?摘要: 近期频繁发生电价“战争”,涉及串谋涨价和强制分润等问题,这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市场供需失衡、能源结构转型、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
近期频繁发生电价“战争”,涉及串谋涨价和强制分润等问题,这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市场供需失衡、能源结构转型、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促进电力市场健康发展,保障公平竞争和消费者利益。

文 | 华夏能源网

近期以来,各地的电价“战争”此起彼伏。

先是广东发电公司与售电公司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发电公司要求中长期合同“锁量锁价”,售电公司坚决反对;继而是陕西地方政府一纸通告,严厉批评华能旗下发电公司、售电公司“串谋”涨电价;再其后是安徽地方政府向售电公司“打土豪分田地”,要求批零价差超过8厘钱的利润部分要跟用户二八分成……

电价“战争”的参与对象各有不同,广东是发电公司和售电公司直接冲突,陕西是地方政府“对阵”发电公司、售电公司,安徽是地方政府“吊打”售电公司。但是“战争”起因毫无例外都是因为电价。目前来看,电价“战争”有扩大化、常态化的趋势。

电价“战争”的内在机理到底是什么?各地电价“战争”的未来走势如何?如何准确研判形势,有针对性的化解矛盾,这无疑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认真对待并慎重处理的一件大事。

频频爆发的电价“战争”

2025年度电力长协签约季的2024年11月,广东省域内11家发电集团,联合起来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在2025年度以“锁量锁价”方式,锁定更高比例的年度长协。

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广东电力市场现货年均价为0.3372元/度。而在2023年,现货市场日前均价为0.438元/度,在大规模电荒后的2022年,均价更是高达0.572元/度。很显然,三年间价格在明显走低。

现货电价持续走低,发电集团于是申请中长协来“锁量锁价”扩大规模。然而,对发电集团的这一诉求,售电公司是坚决反对的——签订量高价高的年度长协,在电力市场中将束缚住它们的灵活身段,进而让他们承受更大的亏损风险。

为此,广东多家售电公司甚至还同时“上书”广东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陈述意见。后来,尽管政府部门分别邀请了各方代表当面直接沟通意见,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场发售双方的电价“战争”一时陷入了僵局。

用电大省广东的电价“战争”硝烟未烬,西部能源大省陕西又爆发了新的冲突。

8月7日,陕西电力交易中心突然发布通报称,华能陕西能源销售有限公司与华能铜川照金煤电有限公司“串谋”,“不合理抬高批发交易价格,谋取不当利益”“侵害电力用户合理权益,扰乱电力市场价格秩序”。这是很少见的地方机构公开批评央企公司,一时之间舆论哗然。

串谋涨价,强制分润……电价“战争”缘何多发频发?

那么,华能陕西的发电公司、售电公司为何“串谋”涨电价?事件真相和起因是什么?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7月31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8—12月电力市场分时交易结算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在2025年8—12月分时交易结算执行过渡期间,售电公司月度平均度电批零差价高于0.015元/千瓦时的部分收益,需与服务的零售用户按2:8比例分享。

通知发布后数日,华能陕西售电和华能照金电厂两家“师出同门”的兄弟公司,便将年度火电双边协商交易中8月的价格由0.380元/千瓦时提高至0.424元/千瓦时,以此规避二八分成。此事让陕西政府主管部门勃然大怒,于是就有了陕西电力交易中心的公开通报批评。

与陕西类似,安徽的电价“战争”也是事起二八分成。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8月,安徽省发改委一纸文件作出规定:2025年9-12月,对售电公司批零结算价差高于0.008元/千瓦时的部分,以月结年清方式,由售电公司与其所代理的电力用户按照2:8比例进行结算分享,电力用户按当月用电量比例分享该部分收益。

“打土豪分田地”的方案简单明了,售电公司的利润超过8厘的,超额部分80%要吐出来给用户。但是售电公司就不高兴了,凭什么拿走我们的利润?于是,矛盾不可调和地爆发出来了。

电价“战争”为何高发?

各地频繁爆发的电价“战争”,很难用一句话就判定谁对谁错,相关各方的诉求其实都有其合理性。

地方政府为当地企业、经济着想,希望稳电价、降电价;发电集团一方面要建设新能源,一方面还要电力保供,在新能源量价齐跌大环境下希望稳住上网电价;售电公司要承担发现价格、做优电力市场的功能,如果完全没有利润激励那就干脆“躺平”了。

实际上,各方利益冲突多发频发,是有内在根本原因的。这是因为,在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过程中,新能源是低边际成本、高系统成本,这就导致整个系统的电价空间日益逼仄,如此一来,电价利润的分配各方都少了,都感觉吃亏,电价矛盾也就多发频发了。

电力系统中的电价压力,发电侧的体会最明显。发电侧的压力来自两部分:

一部分是新能源收益的电价、电量齐跌。

电价方面,2025年上半年,除了东北、内蒙古、河北南网等少数地方,多数省区市的风电结算均价已经滑向了0.2元/千瓦时;光伏结算均价已经滑向了0.15元/千瓦时,山西的光伏结算均价更是滑向了0.1元/千瓦时。

电量方面,某电力央企所持有存量电站2025年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新能源电站平均限电率达到17%。具体到不同的区域,今年各个省份的限电率都有提升。其中,西北省份的平均限电率基本达到30—40%,新疆部分区域甚至超过50%;山东、江苏苏北等区域部分场站的限电率也达到30%;西南省份的限电率开始趋近20%。

另一部分是煤电虽然盈利,但煤电灵活性改造却极其缓慢。据中电联统计,煤电灵活性改造单位千瓦调峰容量成本约在500至1500元,成本看似相对较低,但是,煤电企业灵活性改造需投入额外成本。随着调峰深度增加,后期运维、煤耗等成本将持续走高,且成本疏导路径不明确,投入难收回。

整个系统电价的利润空间日益逼仄,也反映到了电网侧。从集中式到分布式,海量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与之相配套,包括特高压、配电网在内的电网投资规模也是异常巨大。“十四五”的过去几年,国网年度平均投资规模接近5000亿元。2025年,国网的电网投资超6500亿元,加上南方电网的1750亿元投资,两网总的电网投资规模超8000亿元。

如此之大规模的电网基建投资,也是要考虑成本回收的。然而,输配电价经过了几轮监审,收费标准都有严格限定,电网侧同样面临着异常严酷的电价压力,提高输配电价,政策不允许;不提高输配电价,基建成本回收就面临压力。

最后就是用户侧的终端电价,目前各地正在拼经济、扶持企业,拼尽浑身解数稳电价、降电价,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一趋势都不会改变。各地方政府齐刷刷将压力给到了售电公司,可问题是,电价问题是个系统问题,售电公司也没有多少可压缩的空间。

发电公司、电网公司、售电公司,各方都没压缩利润的空间了,但电价还得往下压,各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无可避免了。

向系统效率要空间

发电侧成本在往上走,期望高一点的上网电价;电网侧的成本也在往上走,期望高一点的输配电价;而用户侧却要降电价,至少是稳电价。如果终端电价不能上涨,那解决问题就只剩“华山一条路”:提升电力系统效率,降低整体的系统成本。

实际上,目前电力系统在效率方面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这一点,从新能源与煤电“双料”大省山东的现实中有淋漓尽致的展现。

2024年,山东省风光新能源装机逾1亿千瓦(光伏装机全国第一、风电装机全国第五)、煤电装机逾1.1亿千瓦,两者相差无几,但是全年6000亿度的发电量中,火电发电量占比83%,风光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不足13%。很显然,新能源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风光发电小时数和上网比例太低了。

系统效率不高,边际成本过高,那么电价空间当然就十分逼仄。而要想提升系统效率,路径无非就是两条:一是大幅提升新能源的发电量,二是大幅削减煤电装机。

系统效率不高,还可以从浙江负电价这件事上得到淋淋尽致的反映。在浙江,2025年1月春节期间,电价频繁达到-0.2元/度最低限价。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能源数据服务提供商国能日新的数据显示,1月27日除夕中午,浙江省全网的负荷降低至约1700万千瓦。这时,用于维持电网稳定运行的调度命令指引发电(即“非市场化总出力”,大部分是煤电)就覆盖了本地需求。

那么,为什么不让电价更低的风光新能源来出力呢?让电价更低的电源来满足需求,难道不是更加经济吗?这主要是调度命令指引发电,电网调度行政化地、生硬地将这一低负荷时段的发电权留给了电价更高的煤电!

另外,即便完全由煤电来满足这1700万千瓦用电负荷,17台百万千瓦煤电机组满负荷运行或者由34台机组以50%负荷运行均能满足需求。但后者煤电机组可能已经逼近最小出力状态,无法再向下调,其系统灵活性必然比前者差,难以进一步给风电、太阳能发电腾出空间。

也就是说,如果追求系统效率的话,建设那么多的煤电就完全没有必要。煤电多了的结果之一,是多机组同时低负荷运行,结果是大家都吃不饱,同时大家都缺乏灵活性调节的空间,最好就是巨大的浪费和整体系统的低效率。

系统效率欠佳、无用成本太高,电价又怎么能够有效降低呢?只有整体效率高了,各环节价值最大化,依靠电价收回成本的压力降低,各方的电价战争就会少很多。

然而,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实是,华能集团的水电实力也是非常强大。华能集团旗下水电上市公司华能水电(SH:600025)是市值1700亿的巨头,仅次于市值全球第一的水电上市公司长江电力(目前市值6900亿)。

8月28日,华能水电发布了2025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9.59亿元,同比增长9.08%;净利润46.09亿元,同比增长10.54%,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同期,华能集团旗下另一旗舰上市公司华能国际(SH:600011)实现净利润92亿元,高于华能水电。但是,华能国际电力总装机高达1.5亿千瓦,华能水电的电力总装机仅有3300万千瓦,为前者的五分之一。水电资产的优质性可见一斑。

当前,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量价齐跌,赚钱越来越难,煤电因为利用小时数持续下降,赚钱能力受到越来越多限制,唯独水电保持着稳定、持续的盈利能力。在新能源时代,风光水火打捆的发电模式,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这为华能集团的未来发展打开了巨大想象空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