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缕艾香跨千里:河南中医援疆的“医心”与“民心”

河南中医跨越千里,援疆传递爱心与医术,他们带着一缕艾香,传递着中医的精髓和温暖,这些医生不仅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更在边疆地区传递了河南人民的深情厚谊,他们的到来,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健康与希望,也架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这一行动彰显了医者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河南中医的担当与责任。
2025年夏秋之交,哈密市中医院的诊室里,淡淡的艾草香萦绕不散。维吾尔族阿姨做完艾灸缓缓直起腰,笑容舒展,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反复说着:“谢谢河南医生!谢谢河南医生!”
而她口中的“河南医生”王杰,是河南中医组团式援疆队伍中的一员,这缕跨越千里的艾香,正是河南援疆工作温暖的缩影。
今年5月,郑州市中医院医生王杰随河南骨干医师对口援疆医疗队抵达哈密,开启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
初到诊室,他便发现当地不少百姓受风湿骨病、慢性疼痛困扰——哈密边境乡镇冬季气温可达零下几十摄氏度,腰腿疼痛成了群众的“老毛病”。
作为中医,王杰想到了用艾灸温阳散寒的艾灸疗法,却发现医院连像样的艾灸箱都没有。他当即决定自费从河南购置艾灸箱,爱人的支持坚定了他的决心:“能帮到边疆患者,这钱花得值!”
但新鲜事物的推广并非易事。面对患者对“带火的疗法”的抵触,王杰一遍遍打开艾灸箱演示,解释防护原理与温度控制方法。医患间的信任也在疗效中逐渐建立:小腹冷痛的患者明显好转,腰痛的病人症状得到改善,长期失眠的病人一夜安睡……
如今科室日均接诊二三十人,艾灸箱早已被熏得发黑。更值得称赞的是,王杰将薰衣草、薄荷等本地药材制成药泥,与艾灸箱搭配治疗,让“西域药”与“中医艾”在边疆碰撞出疗效的火花。
“医学无界,治病才是根本。”这是王杰常说的话。在以中医、维吾尔医为主的哈密市中医院,他发现当地维医的一种“孜玛地疗法”与艾灸可形成互补,便主动提出联合治疗方案。从理论分析到实践验证,他的一次次努力成功打消了当地医生对“药性相冲”的顾虑,显著提升了诊疗效果。
针对两名维吾尔族徒弟,他从经络穴位讲到艾箱操作细节,用“做饭讲火候”的通俗比喻传授技艺,如今徒弟已能独当一面,还能培训其他同事。
王杰的援疆足迹并不止于诊室。他深入偏远乡镇义诊,走进社区校园科普中医知识,周末还跟着徒步群在天山、戈壁辨识草药。
有次徒步中,偶遇的哈萨克族老人得知他们是援疆医生,当即扛来木梯让大家摘桑葚,端出刚切好的西瓜招待,那一刻,没有语言的隔阂,只有真诚的亲近。
王杰的故事是河南中医援疆的生动切片。据河南省援疆干部、哈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沈明磊介绍,2024年以来,河南创新性开展中医组团式援疆,每年选派约40名中医专家赴哈密,开展技术帮扶的同时推动中医药文化润疆。
目前,已建设1处中医药文化展厅,设计建设4处中医药文化宣传角,研创20多种中医药文创产品,推广30余项中医适宜技术,开展“六进”活动60多场次。2025年新一批医疗队抵达后,又引入30余项河南中医特色疗法。
从自费购置的艾灸箱到中西医技法的融合,从诊室里的对症施治到山野间的文化交融,河南援疆人用专业与真诚,让艾香漫过诊疗室、穿过戈壁滩。这缕香气承载着河南的民生温度,更浇灌着天山脚下的民族团结之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