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师产检发现地贫基因被解聘

一名幼师在产检过程中被发现携带地贫基因,随后被雇主解聘,此事引发了社会关注和讨论,人们对此做法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保护孩子健康是首要任务,因此雇主有权采取相应措施;也有人认为应该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避免歧视携带地贫基因的个体,事件引发了关于遗传疾病与就业权利的思考。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一名幼儿园教师林芳(化名)因被认定在入职体检中隐瞒“地中海贫血”(下称“地贫”)病史而被解聘,引发关注。2024年,林芳通过海沧区教育局教师招聘,经厦门市中医院三次体检均显示无贫血,符合入职条件。2025年5月,林芳被举报在入职前已知自身为“地贫”基因携带者却未在体检表中申报。6月15日,林芳被幼儿园解聘。
园方表示,林芳教学工作并无问题。海沧区教育局指出,解聘依据为《福建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2018年修订)》,体检检出“血液系统疾病”,属于“不合格”。而“地贫”被归类为血液系统疾病。教育局认为林芳未如实填报相关信息,构成隐瞒病史。
林芳对此提出异议,强调自己从未出现贫血症状,体检结果亦显示正常,不存在隐瞒行为。5月30日,林芳要求海沧区教育局复核解聘决定。6月27日,在海沧区教育局工作人员陪同下,林芳再次前往厦门市中医院检查。血液科副主任医师黎金庆诊断认为,林芳是“地贫”基因携带者,没有贫血,属轻型“地贫”。“贫血是一种症状,林芳是无贫血症状的‘地贫’基因携带者。比如携带乙肝病毒不能说就一定是肝功能异常,有癌基因不等于有癌症。”
6月28日,海沧区教育局复核决定维持解聘处理。局长孙民云表示,依据医生的上述诊断结果改变解聘决定比较牵强。厦门市纪检、教育、卫健系统多名相关人士透露,林芳被解聘的根源在于实名举报,该举报材料提供了林芳在招聘前曾做过产检,检出携带有“地贫”基因。
6月28日,厦门海沧区教育局作出复核结果。受访者供图
那么,抛开实名举报的压力,教育部门因为林芳携带“地贫”基因而解聘她的理由是否充分呢?携带“地贫”基因就是“地贫”病患者吗?
福建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携带者和患者是两个概念,二者区别在于是否有临床症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小儿血液科主任乐少华认为,基因是先天且终身不变的。她表示,“地贫”基因携带者仅有一条异常基因,另一条正常的基因有代偿作用,可以正常保持血红蛋白的功能。而“地贫”病患者则是两条基因均异常,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从临床症状来看,携带者一般没有临床表现,所以从疾病定义角度来说,不应该把携带者简单地归于病人。”乐少华说。
记者从海沧区教育局了解到,解聘林芳的争议发生后,该局已经就“地贫”问题起草了一份建议书。建议书提出,现行体检标准存在医学依据被忽视,人才公平受挫;政策协同不足,加剧基层治理负担;与区域发展和教育强省战略不匹配等问题。海沧区教育局建议修订体检标准,增设豁免条款,建立多部门协同长效机制。
记者查询发现,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是我国“地贫”的高发区,有部分省份在体检标准中,有关“地贫”的相关表述已经出现了变化。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年的事业单位招聘体检标准中,相关规定的表述是“地中海贫血(地贫基因携带者、静止型、轻型)且血红蛋白高于90g/L,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可给予合格。”
来源:新京报记者 刘锦涵、央视网 B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