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16岁学生暑期被叫到校内劳动猝死,家属怀疑与暑热有关,校方回应

访客 2025-09-27 16:15:54 1
16岁学生暑期被叫到校内劳动猝死,家属怀疑与暑热有关,校方回应摘要: 一名16岁的学生在暑期被安排在校内劳动后不幸猝死,家属怀疑与炎热的天气有关,对此,校方作出回应,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目前具体情况尚不清楚,需要等待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此事引起了广...
一名16岁的学生在暑期被安排在校内劳动后不幸猝死,家属怀疑与炎热的天气有关,对此,校方作出回应,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目前具体情况尚不清楚,需要等待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此事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呼吁保障学生权益和安全,特别是在高温天气下更应注意学生的身体健康。

距离9月4日开学还有几天,山东省菏泽市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6岁的林杰,接到了学校的通知——去做所谓的“助教”帮忙干活。林杰跟父亲说,这份活儿一天给40元,干10天能拿到400元。谁也没料到,林杰8月19日一早赶到学校后,近1小时的擦座椅、搬桌子、提水后,他坐在课桌前突然向左倒地,带翻的单人课桌压在了身上,这个身高1米82、体重170斤的少年,再也没能站起来。

16岁学生暑期被叫到校内劳动猝死,家属怀疑与暑热有关,校方回应

9月27日的报道称,教室的监控记录下了事发的关键过程。10时04分林杰倒地后,班主任先是上前扶起课桌查看情况,接着转身离开教室叫人。几分钟后,多名老师陆续进来,10时07分51秒,有老师判断他可能是低血糖,让一名男生拿来棒棒糖剥好喂下,监控里随即传来林杰痛苦的“啊啊”声,还夹杂着一名女老师的尖叫,之后有男老师喊“抠开,抠开”——因现场围着不少老师和学生,监控没能拍到后续具体动作。林杰的姐姐林丽后来从民警口中得知,那颗喂下去的棒棒糖之后被取了出来,现在还放在派出所。

直到林杰晕倒7分钟后的10时11分,才有一位男老师在120工作人员的电话指导下,开始对他进行心肺复苏。10时18分急救人员进入教室时,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的《急诊病历》显示,林杰已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胸廓无起伏、双侧瞳孔散大且对光反射消失,血压也测不出,急救人员现场电除颤后,心电监测提示心电图呈直线。

而家属接到消息的时间,比这晚了很久。当日11时22分,林丽才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对方明确说“弟弟晕倒了,但现在是清醒的”——此时距离林杰失去生命体征,已经过去了1个小时。“我们当时以为就是低血糖住院,根本没往坏处想。”林丽后来回忆,等父母12时50分赶到医院重症监护室外,老师只说在抢救不让进,直到13时50分医生出来,才告知他们林杰在学校时就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医院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上,死亡原因写着“被描述为心脏性猝死”。

16岁学生暑期被叫到校内劳动猝死,家属怀疑与暑热有关,校方回应

事情曝光后,家属和学校的说法出现了明显分歧。林杰家人拿出他2024年第一学年的《健康检查表》,上面校医签字确认心脏、肝脾等各项检查均“正常”,既往病史栏填的是“无”,他们质疑:孩子身体好好的,怎么会突然猝死?肯定是高温天在学校干了近1小时重活,过劳导致的。

但学校一位黄姓副校长给出了不同的说法。他否认这是“有偿劳动”,称只是班主任通知班干部协助调整教室、规整书籍的“常规做法”,40元报酬不是学校承诺的,是班主任个人说可以试着向学校申请当班费,所以不构成劳动关系。关于当天的温度,黄先生说“并不是特别闷热”,大概三十五六度,还提到事发前一天“刚下完雨”——可当地“菏泽微天气”8月18日的文章显示,8月19日白天到夜间,菏泽最高气温36~38℃,局部甚至能到39℃以上,最低气温也有28℃,正是“三伏天”里的高温时段。

对于抢救是否及时,黄先生称老师“第一时间积极施救”,还说事发当天通知家属时,是传达了护士“孩子已经好转”的说法,但他没解释为何事发1小时后才告知家属,也没说明护士的“好转”说法从何而来。更引发争议的是,黄先生和后来给林杰家人发短信的校长都提到,林杰的死亡和他事发前熬夜玩网络游戏有关——林丽查看弟弟手机后发现,8月19日凌晨3点,林杰还在群里和同学说“我也不睡了”“咱这不睡觉,今天干活受得了吗”,凌晨5点46分回复同学“我们都没睡”,7点49分说“到(学校)了”。

除了责任认定,赔偿问题也成了焦点。林杰2024年入学时交了9400元,其中包含两份保险费:一份是校方投保的“校方责任险”,另一份是学校集体购买的“学生幼儿意外伤害保险”,但学校相关负责人承认,这两份保险的费用实际都是学生自己付的。根据保险条款,“校方责任险”是在学校因疏忽或过失导致学生人身伤亡时理赔,比如“违反规定组织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参加的劳动”或“未及时采取相应救助措施导致后果加重”都能触发;而“学生幼儿意外伤害保险”,林杰的法定继承人可按死亡性质获赔8万元(意外身故)或2万元(疾病身故)。

16岁学生暑期被叫到校内劳动猝死,家属怀疑与暑热有关,校方回应

事件在网上发酵后,网友的评论多集中在理性分析上,很少有情绪化的指责。有网友说:“不管是不是有偿劳动,学校让16岁的未成年人在高温天干近1小时体力活,本身就该先评估孩子的身体承受能力,更何况他还是个学生,不是学校的劳动力。”还有人聚焦抢救过程:“一开始喂棒棒糖的操作真的合适吗?心脏性猝死和低血糖的症状不一样,老师有没有接受过基本的急救培训?而且从倒地到开始心肺复苏隔了7分钟,这个时间差会不会影响结果?”

针对学校提到的“熬夜玩游戏”,有网友理性表示:“熬夜确实对身体不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推卸责任的理由。就算孩子熬夜了,学校要是没让他去干重活,或者在他倒地后处理得更及时,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孩子的个人习惯。”也有网友关注到通知家属的环节:“事发1小时才告诉家属,还说‘清醒了’,这太不负责任了。家属本来能早点知道真相,却被误导,这种沟通方式不仅伤人,也不符合学校该有的态度。”

还有不少网友谈到了未成年人保护的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权益要保护,普通中职学校的学生也一样。学校作为管理方,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劳动安排到应急处理,都得有明确的制度和规范,不能凭‘常规做法’或者个人判断来,不然出了事根本说不清。”

16岁学生暑期被叫到校内劳动猝死,家属怀疑与暑热有关,校方回应

这起事件说到底,暴露的是部分学校在未成年人安全管理上的漏洞。从是否合规组织学生劳动,到突发疾病时的应急处置能力,再到与家属沟通的诚信度,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的核心职责是育人,而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育人的前提。希望这起悲剧能让更多学校重视校园安全细节,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落到实处,而不是等出了问题再找理由推卸责任。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