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男子喝白酒后开“智驾”上高速,2小时行驶约200公里,法院判了

访客 2025-10-16 14:34:01 1
男子喝白酒后开“智驾”上高速,2小时行驶约200公里,法院判了摘要: 男子酒后驾驶智能车辆上高速,行驶约200公里,被法院判定违法,该男子在饮用白酒后,未遵守交通法规,冒险驾驶车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经过调查,该男子被依法追究责任并受到处罚,事件提...
男子酒后驾驶智能车辆上高速,行驶约200公里,被法院判定违法,该男子在饮用白酒后,未遵守交通法规,冒险驾驶车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经过调查,该男子被依法追究责任并受到处罚,事件提醒广大驾驶员,酒后驾驶危害极大,不仅危及自身安全,也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安全,应遵守交通法规,杜绝酒后驾驶行为,摘要结束。

2024年初发生的一起危险驾驶案,虽已过去一年多,却在2025年公安部的一场发布会上再次被提及——只因案件的核心矛盾,戳中了当下智能汽车普及中的一个关键争议点:驾驶辅助系统,能否成为酒驾者的“免责盾牌”?

男子喝白酒后开“智驾”上高速,2小时行驶约200公里,法院判了

据2025年10月15日的报道称,2024年2月1日晚,男子王某某与他人聚餐时饮用了约4两白酒,酒精摄入已明显超出安全驾驶标准。次日凌晨4时许,他未选择代驾或休息,反而驾驶小型普通客车从浙江省湖州市出发,计划前往江苏省南京市。途中,为减轻驾驶负担,王某某启动了车辆搭载的驾驶辅助系统,试图依靠“智能”完成这段路程。然而,智能系统并未让他逃脱法律的监管,2月2日凌晨6时许,当车辆沿S87南京支线由南向北行驶至5公里20米处时,执勤民警当场将其查获。后续鉴定显示,王某某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高达151.2毫克/100毫升,远超80毫克/100毫升的醉驾标准,属于严重醉酒驾驶。到案后,王某某如实供述了自己的行为,案件随后进入司法程序。

溧水法院审理后认为,王某某在醉酒状态下,即便借助驾驶辅助系统操控机动车,仍持续行驶约两小时、跨越近200公里,从浙江湖州抵达江苏南京境内,其行为对高速公路上的其他车辆、行人及公共设施构成巨大安全威胁,已明确构成危险驾驶罪。综合案件细节——包括其在高速公路行驶的从重情节,以及具有立功、坦白的从轻情节——法院最终判处王某某拘役一个月十五日,缓刑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这一判决结果公布后,网友们的讨论迅速聚焦在多个维度,观点差异显著却均围绕“智能”与“责任”的核心展开。

男子喝白酒后开“智驾”上高速,2小时行驶约200公里,法院判了

“没看懂他的立功体现在什么地方?”网友“海鹰卫士”的疑问,得到了“话题至上”等多位网友的呼应,“坦白算自首,哪来的立功情节?”

网友“闻晨歆雨”进一步质疑,认为判决书中的“立功”表述不够清晰,需要更多细节来解释。而针对驾驶辅助系统的性能,网友们的看法呈现出明显分歧:“驾驶时间约两小时、距离约两百公里,变相证明了智驾的实力”,网友“爱吃兔子的胡萝卜”认为这段路程足以体现当前辅助驾驶的稳定性;网友“acool0921”则更直接,将其与其他品牌对比,“这肯定不是那个号称端到端智能驾驶家的,要是那个,估计司机现在应该在殡仪馆或者太平间,而不是去拘留所了”;

但更多网友将焦点放在了法律定性与责任划分上。“达不到L5级别的智驾都只能算是辅助驾驶,哪怕司机一点操作都没有,只要他坐在驾驶位,就能构成醉驾行为”,网友“休闲凡人”的观点直击核心,明确了辅助驾驶的边界——即便系统能暂时接管车辆,驾驶人仍需承担主体责任;

网友“哈喽fghj”则提出了相反的疑问,“车主没有开车,不算醉驾吧”,这一观点很快引发反驳,有网友指出,“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驾驶人双手离开方向盘、双眼不观察路况,本身就是违规操作,更何况是在醉酒状态下,责任无法转嫁”。关于判决结果的轻重,争议同样存在:“判轻了”,网友“我家慢慢”的评论简洁直接;网友“玉石2227”则提出了更严厉的诉求,“应该判处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汽车厂商有智驾误导宣传证据,一并处罚”,认为案件不仅要追究驾驶人责任,还需审视厂商是否存在过度宣传,导致用户误解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

直到2025年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相关负责人的表态,才为这场持续一年多的讨论提供了官方注解。负责人明确强调,目前国内市场上所有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均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全部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一旦‘脱手脱眼’,可能面临严重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条——“驾驶人醉酒后使用‘智驾’系统驾驶车辆,仍会构成危险驾驶罪”,直接回应了王某某案引发的核心争议,从法律层面再次厘清了“智能”与“责任”的关系。

男子喝白酒后开“智驾”上高速,2小时行驶约200公里,法院判了

从这起案件到公安部的官方表态,本质上是在智能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人车责任”边界的一次明确界定。辅助驾驶的价值在于提升驾驶便利性和安全性,但它始终是“辅助”,而非“替代”,驾驶人的主体责任不会因技术的进步而消失。法律的判决,既是对个体危险行为的惩戒,也是对所有智能汽车用户的警示:切勿将“辅助”等同于“全自动”,更不能试图用技术手段规避酒驾等违法行为的责任。而网友们的多元讨论,也反映出公众对智能汽车认知的逐步深入——从单纯关注技术性能,到开始思考法律责任、监管标准与安全边界,这种转变本身,也是智能交通生态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监管完善,唯有明确“人为主、智为辅”的原则,才能让智能驾驶真正服务于安全,而非成为安全的隐患。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