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叛逆,银发族闯入二次元
摘要:
《最后的叛逆,银发族闯入二次元》讲述的是银发族群体勇敢闯入二次元世界的故事,他们挑战传统、突破界限,以叛逆的精神探索未知领域,这部作品展现了银发族对二次元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反... 《最后的叛逆,银发族闯入二次元》讲述的是银发族群体勇敢闯入二次元世界的故事,他们挑战传统、突破界限,以叛逆的精神探索未知领域,这部作品展现了银发族对二次元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现代年轻人对于自由、个性和多元化的渴望。
文 | 长青研究社,作者 | 郑伊云,编辑 | 汪照颖
“银发二次元”?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可能会心生疑惑:代表传统的老年人和代表潮流的“二次元”,这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怎么会放在一起讨论?
其实不必惊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流行文化。时光倒流半个世纪,今天的银发族也曾是追逐《大闹天宫》连环画、为露天电影欢呼雀跃的少年;而今天的二次元文化,也不过是情感需求在数字时代的新载体。
理解这一点,才能放下“幼稚”“有钱没处花”的偏见,以更包容的眼光看待当下的二次元文化——它终将成为未来银发族的青春回忆,正如当年的连环画之于今天的老人。“为情绪买单”的行为从未停歇,对精彩故事的情感投入、在文化消费中寻获的身份认同,以及通过共同爱好构筑的社交联结,这些本质需求始终如一。
《2025二次元生态白皮书》强调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已突破5亿,艾媒咨询《2024-2025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可见,二次元市场正值爆发式增长时期。
社交媒体上,老年人逛漫展、出cos的报道和帖子越来越多。对新事物接受度越来越高、消费能力稳定的银发群体和二次元产业能够碰撞出哪些惊喜火花?让我们试着进行深度分析。
打破“次元壁”,欢迎来到“二次元世界”
当我们在谈论“二次元”,究竟在谈什么?
若想探究“二次元经济”,首先得梳理清楚相关概念及其彼此之间的关联。
“IP经济”是以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为核心的商业化开发及衍生品生态,通过原创内容孵化品牌价值,延伸至授权产品、联名合作等。
“二次元经济”是“IP经济”的子集,围绕二次元IP构成文化消费体系,主要由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与 Novel(小说)等IP形态构成,也称为ACGN文化。它具有多中心、去边界、强联动的生态特征,玩家可深度沉浸、自由穿梭,通过周边商品、主题体验、跨界联名等多元形态驱动现实消费。二次元文化具备沉浸体验、兴趣驱动、主题完整、共创生长、理想化补完、社交互动六大特征,通过IP形式拓展与玩家体验深化形成内生动力。用户通过Cosplay、同人创作反向赋能IP,“为爱发电”让角色更真实饱满,让这片热土更富生机活力。
“谷子经济”是“二次元经济”的子集,“谷子”(音译自英语“Goods”,即“商品”)指动画、漫画、游戏等版权作品衍生的周边产品,如吧唧(音译自英语“badge”,即“徽章”)、立牌、镭射票等,购买行为叫“吃谷”。与“谷子经济”不同的“潮玩经济”定位更偏向高端收藏,包括玩偶公仔、手办、艺术玩具和球形关节人偶(Ball-jointed Doll,简称BJD),等,面向人群除二次元外,还有“饭圈”、游戏电竞、“三坑”(汉服、洛丽塔、JK制服)等。二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满足消费者不同层级和维度的情感与收藏需求。
说完概念,再来看受众。有学者对中国二次元消费群体进行了基本的核心画像——以Z世代女性为主体,并具备高中以上教育背景,生活在高线城市,对亚文化产品具有较高消费意愿与能力。在参与层级上,用户从浅至深可分为五类玩家:泛次元观光客(轻度接触)、多圈游牧者(跨圈活跃)、圈地深耕者(忠诚应援)、硬核创客(二创生产)与修行职人(职业投入)。
《2025二次元生态白皮书》表明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已突破5亿,其实更多是属于第一类的泛次元观光客,也就是所谓的“2.5次元”。如今,这个小众的概念如今被更多人知道,受众人群也从Z世代年轻人发展壮大到银发族。在更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里,新一代二次元试图让二次元文化变得更积极正向,被“玩”起来。
二次元文化领域边界的泛化,或为资本市场所乐见之情形。
“谷子经济”所代表的股票态势良好,潜力巨大。据同花顺数据,2024年11月26日“谷子经济”概念股如创源股份(300703.SZ)、晨光股份(603899.SH)、广博股份(002103.SZ)等涨幅居前,远超第二位的“芬太尼”概念;同时,现象级IP“吸金能力巨大”。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不断打破国际天花板,IP授权费升至900万元,其周边商品在平台销售额已超3亿元,超200万人购买,盲盒卖到断货,衍生品隐藏款二手平台溢价数倍,可谓“一吒难求”。
但要警惕品牌营销“割韭菜”行为,如何在拓展商业广度的同时挖掘圈层深度,成为了二次元从业者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勇闯“二次元”,银发群体的深度参与
当下,老年人正以多元身份主动融入二次元生态,他们不仅是具有潜力的消费新力量,更是富有魅力的内容创造者。
“全年龄市场覆盖是消费市场爆发的必然趋势”。靠谱二次元《2025年二次元潮流消费趋势报告》显示30岁以上消费者在谷子消费中占比达34.7%,淘宝天猫上,55岁以上消费者对潮玩的搜索量和成交量显著增长。乐高针对老年用户推出的“退休生活”系列积木,55岁以上消费者占比高达45%。虽然银发族不是“谷子经济”主力军,但可见“买谷”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同样具有消费潜力。
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一支平均年龄65岁的“时尚奶奶团”登上中国COSPLAY超级盛典的舞台,展现了独特的银发魅力。接受采访时,扮演《盗墓笔记》中霍仙姑的程方方奶奶微笑说道:“二十年前我就来过动漫节了,当时是做志愿者,没想到再次来‘华丽转身’成了表演嘉宾。”
去年,《新人物》为64岁的闫宝华拍摄了一支短视频,展示了这位“大龄up”故事。作为中国第一批原创漫画杂志《北京卡通》的前主编,她1995年就开始从事漫画制作,对这个行业有着深厚的情感。后来杂志停刊时,签完销书号的那一天,她难以抑制不舍与悲伤,走在路上撕心裂肺地哭着。退休后,她成了b站的一名up主,和女儿追番打游戏,和年轻人一起讨论二次元话题。让网友们看到了老年人也可以如此热爱二次元文化。
社交媒体上,擅长国画的退休美术教师,绘制人气动漫角色的国风演绎;擅长书法、篆刻的老工匠,为动漫作品题写名称、雕刻角色印章……二次元文化成了银发族和年轻人沟通的一道桥梁,他们顺应新时代,积极融入年轻人的圈子,有的还成了著名的“产粮太太”(指二创作者)。
当我们探讨“银发二次元”的终极形态,会发现其影响力远不止于消费与传播,更直达二次元产业链的顶端与核心。现年83岁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就是一个最铿锵有力的证明。
他本人就是一位永不褪色的“老二次元”,以其深厚的生命阅历、对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不减的创作热情,亲手缔造了吉卜力这一价值无可估量的IP帝国,为成年人的世界保留最后一块净土。从《龙猫》《千与千寻》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他的作品不仅是动画艺术的高峰,更形成了一条覆盖电影、衍生品、音乐乃至主题乐园的完整产业链。
银发二次元为何而来?情绪经济的实质
“二次元经济”属于“情绪经济”的一种,本质是“为热爱买单”。
在二次元市场中,厂商通过一套成熟的“价格歧视”体系,精准地收割不同消费能力的用户。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有价格亲民的吧唧、镭射票等“谷子”。对于消费能力更强的硬核收藏家,则有动辄上千元的BJD等潮玩。这种策略让不同支付意愿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情感寄托载体,厂商也借此攫取了最大的消费者剩余。
以叠纸的某款乙游为例,其抽卡机制是“价格歧视”的经典范例。它通过同一商品(角色五星卡牌)向不同玩家收取不同价格,以榨取最大利润:对零氪玩家收取极高的时间成本(做任务换钻石免费抽),价格近乎为零;对大众玩家利用保底机制设定一个明确的“标准价”(如70抽必出),捕获中等支付意愿群体;对重氪玩家实行上不封顶的策略,利用抽奖概率和“集满五星图鉴”的心态,收割支付意愿最高的玩家。
年轻人的二次元消费,常常伴随着“氪金”“吃土”等词汇,其消费行为与身份强烈绑定,核心是情感慰藉、社群互动、圈层归属。然而,新一代银发族的消费理念则显得更为沉着冷静,他们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更为重视代际之间的沟通与联结。
他们是在为一份确定的快乐和与孙辈的共同话题付费。不少银发老人排队帮孙子孙女“买谷”、抢周边,用全新的生活态度和强大的消费能力革新银发族的固有形象,展现出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积极享受生活的新面貌。
同时,许多老年人消费二次元,并非盲目追逐新潮,而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取悦。他们对《大闹天宫》等经典IP的再版周边充满热情,这本身就是怀旧情感的投射和对青春的致意。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率先倡导“银龄动漫”,在中国动漫博物馆专为60岁以上长者打造的"银龄漫游——重返童年之旅"专场活动,帮助老年人朝花夕拾,重返童趣。
保持热爱,年轻不老。无论是年轻人还是银发族,他们都怀揣着同等的热爱,一起奔赴奇幻和治愈的二次元世界,感受着这个产业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从消费“谷子”到登台COS,从追番评论到执笔创作,银发群体正以多元身份打破次元壁垒,成为二次元生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并非被动接受潮流,而是主动融入、共创内容,甚至反向赋能IP价值。
最后以宫崎骏的一句话作结:“一个人一生能画的线的长度是有限的,那就是他的生命。”生命的长度有限,但能用热爱为笔、以体验填色,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广度。未来,“银发二次元”将不再是边缘话题,而是一个值得品牌、平台与创作者共同深耕的蓝海。毕竟,诗意可达人生荒芜,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参考资料:
1. 中主协文创IP与二次元生态专委会,《2025二次元生态白皮书》,2025年
2. 戴俊骋,《“谷子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2025年
3. 中国证券报,《新消费赛道狂欢 “谷子经济”概念景气度高企》,2025年
4. 钛媒体,《二次元的“去宅化”,是千亿生意与平台流量的新战场》,2025年
5. Edith,《观察了一年,我终于有点看懂“谷子经济”了》,2025年
6. 央视新闻,《年轻人为何爱上“吃谷”?》,2025年
7. 界面新闻,《爆火的“谷子经济”到底是什么?》,202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