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国正式进入“老年病时代”

访客 2025-11-08 14:20:53 1
中国正式进入“老年病时代”摘要: 中国正式进入老年病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病的发生率和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这一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挑战,需...
中国正式进入老年病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病的发生率和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这一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老龄化问题,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

文 | 长青研究社,作者 | 谭佳灿,编辑 | 潘利恒

中国正式进入“老年病时代”

你有没有留意过父母每天需要服用多少种药物?那只放在餐桌一角的小药盒,分格日渐增多,药片的颜色也越发纷杂。它曾经装满儿时的糖果,如今却承载着每日健康管理的必需。这个小小的药盒,正是中国迈入“老年病”时代最微小也最真切的缩影。

老年病时代已临

中国正经历着全球范围内最为迅猛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大关,占比达22%左右,年均增长率高达3.7%。

据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预测,到2040年60岁以上人口规模预计达到4.02亿,届时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

值得关注的是,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很高,死亡率占比也比较重。2019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老年人群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约75%的老年人同时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其中城市地区多病共存现象尤为突出,平均每位老年人患有2.3种慢性病。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显示,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原因构成比中,心血管疾病在农村地区占据48.98%的死亡比例,在城市地区也达到47.35%,均位居各类疾病之首。

老年病的高患病率,导致了医疗资源消耗的显著增加,具体表现为医院床位、各类药品以及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持续攀升。这给公共医保基金带来了沉重的支出压力。

对于家庭而言,照料患病老人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随之产生的护理、康复等费用也构成了直接的经济负担,许多家庭因此面临“因病致贫”的现实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中国慢性病负担将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世界银行与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撰写的《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报告估计,到2030年,人口快速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病负担增加40%。这对社会医疗体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显著挑战。

这些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这几年,已经悄然来到了“老年病时代”。

面对如此严峻的个体与公共健康挑战,我们首先需要清晰地认识:究竟什么是老年病?

什么是“老年病”?

首先来纠正一个误区:老年病并不等于老年人得的病。它是一种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的特定疾病类群,是一组与衰老过程密切相关、在老年期高发的疾病综合征。

老年病通常表现出几个典型特征:

第一,患病风险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据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至2022年间,45-5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1.8%,而75岁以上人群则上升至74.0%,约为前者的1.8倍,说明年龄是明确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二,多病共存现象普遍。《中国全科医学》2021年一项针对万余老年人的研究显示,约65.14%的受访者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与骨关节炎并存的情形十分常见,显著增加了诊疗的复杂性。

第三,病因具有综合性,往往涉及身体机能自然退化、长期累积的生活习惯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第四,病程通常较长,患者需做好长期管理准备,包括持续用药和生活方式调整,这意味着疾病将与生活长期共存。

老年病主要包含三大类别:首先是高血压、糖尿病这类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次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以神经系统功能退化为特征的疾病;最后一类是“老年综合征”,如跌倒、衰弱、尿失禁等,它特指由多种原因共同引发的一组临床症状群,是预示老年人整体健康恶化的关键指标。

厘清老年病,便不止于“治”,面对老龄化趋势,从“安老”到“优老”的转向已成必然。

迈向“优老”新时代

当前,我国老年病的防治形势严峻而复杂。现状的核心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疾病谱系由单一急性病向慢性病为主转变。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75%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多病共存”的现象尤为普遍,AMiner平台发布的《基于CHARLS数据库的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4.5%,这将导致他们带病生存时间长达近10年。

其次,老年人群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免疫力衰减,使其成为流感、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慢性病与感染相互加剧,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损害生活质量。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贺永进指出,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导致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重新激活引发疾病,慢性病人群患带状疱疹概率更高。

最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难以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预防、诊疗、康复和长期照护等环节存在脱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际效能有待提升,使得许多老年人无法获得连续、整合的照护。京报网记者走访北京多家社区医院发现,一些规模较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医师数量少,外聘专家出诊次数有限,难以满足老年人在家门口看专家的需求。

展望未来,老年病的防治范式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其目标将从单纯延长寿命转向显著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未来的发展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向:

科研方向正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乃至“抗衰本身”。2025年7月23日,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底骞副教授等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生物学年龄预测方法,仅通过体检报告来估算一个人的整体衰老程度以及器官特异性衰老程度,还开发了270种疾病的患病风险预测模型。利用AI模型追踪个体“衰老轨迹”,能够实现对疾病风险的早期预测。

同时,疫苗接种作为一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其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普及与规范化将被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以构筑强大的免疫防线。据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会长冯录召介绍,对于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接种流感、肺炎球菌、带状疱疹等疫苗,能够降低多病共存的风险。

数字技术将成为应对挑战的核心力量。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能辅助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识别与诊断,提升筛查效率。曲阜市防山镇钱家村就为160名70岁以上老人或半失能残疾人佩戴了智能手环。通过可穿戴设备对心率、血糖、血压等指标的持续监测,医生可获取长期动态数据,为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制定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

未来,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将致力于打破现有服务环节之间的壁垒,构建融合医疗、康复、护理及心理支持为一体的整合型模式。贵州凯里市就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构建了“医养一体化”服务模式。服务场景从医院拓展至社区与家庭。通过智能传感、远程监护等技术,老年人可在熟悉环境中获得慢性病管理和紧急状况响应服务,实现原居安养。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未来应对老年病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更为前瞻、精准且全面的体系。这既需要医疗与技术的持续进步,也要求公众普遍建立主动健康的责任感,通过多方协同来应对随之而来的各项挑战。

结语

那个装着多彩药片的药盒,既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未来的起点。它提示我们,长寿的目标不应是伴随疾病的长期生存,而应是通过主动管理实现有质量的晚年。

老年病高发时代的来临,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端。它促使社会重新审视医疗体系的目标、家庭照护的价值,乃至生命晚期的意义。当老龄化成为社会常态,我们更需要以理性的智慧和人文的关怀,将压力转化为变革的动力,确保每一位老人的生命历程不仅得以延长,更能享有真正的质量与尊严。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
  2.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Med:最新调查显示,中国高血压患病率达31.6%,联合用药治疗比例有所增加》,2025年
  3. 中国全科医学,《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及模式研究》,2021年
  4. 新华网,《世界强化免疫日|共倡科学强化免疫 共筑家庭健康防线》 2024年
  5. 新华社,《世界免疫周,专家共话推进成人预防接种》,2025年
  6. 中国科技网,《全国预防接种日: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应尽早接种带状疱疹疫苗》,2025年
  7. 京报网,《2025养老大调研|中医专家号、救命药,能在家门口社区医院解决吗?》,2025年
  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清华大学开发AI大模型,准确预测人类衰老,登上医学顶刊Nature Medicine》,2025年
  9. 中国经济时报,《张佳慧:以需求为导向整合老年健康服务》,2021年
  10. 生命时报,《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60岁以上患慢性病的老人占比75%,“一身多病”现象普遍》,2023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