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600亿不良贷款重压下,中信银行逆势突出重围

访客 2024-12-07 12:02:21 40622
600亿不良贷款重压下,中信银行逆势突出重围摘要: 文:向善财经最近这段时间,银行信用卡算是成了圈里圈外的热门话题。先是在7月份,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桂林分中心终止...

文:向善财经

600亿不良贷款重压下,中信银行逆势突出重围

最近这段时间,银行信用卡算是成了圈里圈外的热门话题。

先是在7月份,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桂林分中心终止营业。然后11月份,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青岛分中心也获批终止营业,并且这还是华夏银行近一年时间内,关停的第三家信用卡分中心了。

紧接着又有媒体发现,自11月以来,浦发银行、建设银行和上海银行等多家银行,对旗下的信用卡权益或积分规则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削减和调整。这也直接引发了很多用户的关注和不满。

一时之间,信用卡仿佛成了很多银行的“鸡肋”业务。

但有意思的来了,在此背景下,最近中信银行信用卡却反而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

先是在“2024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金融峰会”上,中信银行信用卡获评“最具ESG领先品牌影响力机构”。然后在“2024(第十届)中国金融年会”,中信银行信用卡又荣获“年度普惠金融服务大奖”。

并且从半年报一看,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11963万张,较上年末还增长了3.56%……

这就不禁令人好奇,在信用卡行业“落寞”的背景下,为什么中信银行还能够“激流勇进”?到底是经营有策,还是死守?中信银行又能不能找到零售业务之外的第二个增长破局点?

信用卡“寒潮”下,中信银行选择反向而行?

为什么曾经被很多银行视为香饽饽的信用卡业务,会在当前如此颓势?

一方面从需求端来看,就是信用卡市场自身的发展饱和。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信用卡总卡量在2021年就达到了8亿,此后开始一路下行,2022年降至了7.98亿张。到了今年,据央行公布的2024年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共有7.49亿张,环比下降了1.53%。

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的出现,大大削减了信用卡对新生代群体的吸引力。又比如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波动,居民消费需求弱化、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加等影响。

同时,今年7月正式实施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也大大助推了很多银行信用卡运营思路的精细化转型……

另一方面从供给端来看,信用卡业务也是银行自身所不得不做的“降本增效”。

在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后,银行信用卡的获客成本也面临着居高不下的问题。比如据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发布的《2023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显示,信用卡线上、线下的获客成本就达到了约290元/张、234元/张。

除此之外,还有信用卡的权益运营成本,比如机场贵宾厅、接送机服务和高端酒店预订等,同样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银行开设各地信用卡分行中心,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场地租赁、人员招聘培训等,算是进一步放大了成本压力。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如果在过去银行“躺赚”的时候,这可能也不算什么。

但问题在于,现在是什么时候?是银行业息差收窄,成长性严重放缓,甚至是负增长的寒冬时刻。各家银行需要降本增效,去应对当前及未来不确定性的盈利压力。

如此一来,想象力有限但运营成本高昂的信用卡业务,自然就成了各家银行优化的重点。

那么既然如此,现在中信银行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很简单:不是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做得多好,而更像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直观来看,虽然中信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在不断增长,但对应的业务表现,却在不断下滑,甚至还为此付出了不少风险代价。

比如天眼查APP显示: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为5040.91亿元,较上年末下滑了3.19%。信用卡交易量12410.72亿元,同比下降了8.44%;信用卡业务收入286.77亿元,同比下降3.37%。

截止到三季度末,中信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4985.24亿元,较上年末进一步下降了4.36%。

但这还没完,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对应的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为129.41亿元,不良率为2.57%,较上年末上升了0.03个百分点,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又拖累了资产质量表现。

毕竟,同期中信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665.8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了0.01个百分点至1.19%。而且半年报中提到,本行收到监管通报转办投诉620笔(为金融监管总局通报的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投诉涉及的类别主要为信用卡、个人贷款和自营理财等,占比分别为76.28%、10.58%和3.41%……

或许正因如此,去年8月,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一则招标公告,拟引入150家催收公司,为信用卡中心和全国各分中心提供委外催收服务,包括普案催收和M3(逾期3个月以上)电催。

至于今年,中信银行则是密集挂牌了多个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此前有媒体曝出,中信银行1天内就有11条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未偿本息总额合计约6.69亿元……

那么为什么中信银行宁肯顶着催收压力,也没有暂缓信用卡发卡量呢?

可能在于,信用卡的入口优势没有丧失。所以哪怕是信用卡市场自身失去了想象力,但银行也可以借此把客群延伸向其他业务线,比如存贷款、理财和零售业务等领域,从而获得更多增长可能。

因为对像中信银行这样重视零售的银行来说,信用卡用户是可以直接转化为消费贷、房贷和车贷等用户。毕竟,具备信用卡使用习惯的用户相比其他客群,对于借贷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往往要更高,更容易实现零售转化。

而且从使用场景上看,信用卡又算是传统银行中为数不多的C端高频使用业务,那么也就有可能带动低频业务的转化,挖掘出客户更多的金融需求……

所以此前有机构统计,在股份制银行中,信用卡客户占零售客户的比例超50%。

这或许也解释了,现在中信银行将信用卡业务深度融入“零售第一战略”发展全局的考量。

总之,从宏观视角来讲,现在信用卡市场的想象力确实褪色了不少,但其带给零售银行们的战略意义却好像依旧无可替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无非就是利弊权衡,选择现在,或押注未来;提前降本增效,或等待零售金融市场新一轮的复苏和上升。

很明显,现在中信银行“押赌”了后者,那么未来如何暂且不知,但短期的信用卡和零售业务阵痛就在所难免了……

投资收益难解渴,中信银行还要过多久的“苦日子”?

众所周知,受LPR利率连续下调、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等影响,当前银行业的净息差正面临着很大的下滑压力。

比如11月2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2024年三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环比下降0.01个百分点至1.53%。对此,有媒体将其称为“史上最低”……

当然在这方面,中信银行的净息差要略高一些,今年前三季度为1.79%。

不过可惜的是,这依然没有改变其同比下降了0.03个百分点的承压之势。

受此影响,中信银行的营收成长性也遭到了极大的压制。同期,其营收占比最大的利息净收入1099.7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67%。

但所幸,非利息净收入在此时站了出来,实现营收522.39亿元,同比增长11.17%,算是把总营收的同比增速拉回到了3.83%。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信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投资收益,较去年三季度大幅增长了68.5亿元。虽说投资本来就是银行的主业,依靠投资收益拉动营收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就是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这种增长终究不具备稳定可持续性

金融市场是存在波动的,如果只靠投资收益,那么中信银行的未来投资价值就一定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再来看净利润成长性,今年前三季度,中信银行总营收同比增长了3.83%,但归属净利润却仅增长了0.76%。原因是啥呢?

抛开所得税影响,最显眼的就是业务及管理费用的逆势增长,同比增长了8.53%至467亿元。

对此,虽然中信银行没有在三季报中解释,但从同样增长明显的半年报来看,钱主要花在了“员工成本”方面。

可有意思的是,截止到今年6月底,中信银行员工人数为63821人。2023年底,这一数字为66891,半年内员工人数少了3070人减少了4.6%。

人数减少了,员工薪酬费用反倒是增加了,同比增长6.06%,上半年的员工费用达到了171.6亿元。

按照其半年报的员工数计算,人均薪酬(包括工资及奖金、员工福利费、五险一金、企业年金、补充退休福利等)达到了26.8万。

也就是说,上半年人均每月薪酬(同上包括奖金等)约为4.3万元。坊间都传言银行上班工资高,从中信银行的半年来看,此言不虚。

不过,这个薪酬水平还是下降了的。

毕竟按照去年的数据来看,2023年中信银行的人均薪酬是59万,平均每月是4.96万,上半年平均薪酬下降了6000多元……

当然,就投资和经营层面来看,这种降本增效在短期确实会带来明显的阵痛,但放长远来讲,终究还是会转化为利润成长性的,所以我们不妨再多等待中信银行一段时间。

最后来看资产质量,这个前边提到,现在中信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在好转的。从年初的1.18%到年中的1.19%,再到三季度的1.17%,这说明其不良资产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但接下来,中信银行能不能保持住这种势头呢?颇具挑战!

因为从贷款五级分类来看,关注类贷款是最有可能向下转化为不良贷款(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的。但偏偏,中信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就从今年年初的866.69亿元,上涨至了年中的904.47亿元和现在的954.09亿元,总占比也提升至了1.69%。

这就说明,未来中信银行仍存在资产质量“变脸”的隐患,其还需要继续做好风险把控,进一步优化资产质量……

总得来看,在当前银行业背景下,中信银行仍保持住了战略定力,无论是信用卡还是零售业务都还没有“放弃”,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

但无奈的是,受宏观经济和息差预期向下的趋势影响,在业绩层面,中信银行如何打破当前的增长困境,并重新回到股份行竞争前列,这仍是以行长刘成为核心的管理层需要认真决策的问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