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AI淘汰赛开启,“追风者”昆仑万维还有多少时间?

访客 2024-12-07 12:03:14 44913
AI淘汰赛开启,“追风者”昆仑万维还有多少时间?摘要: 曾凭网页游戏《三国风云》一战成名的昆仑万维,如今却成了科技热点的“追风者”。2022年底,ChatGPT引爆大模型热潮,...

曾凭网页游戏《三国风云》一战成名的昆仑万维,如今却成了科技热点的“追风者”。2022年底,ChatGPT引爆大模型热潮,昆仑万维迅速嗅到新机遇。2023年4月,公司高调发布对标ChatGPT的“天工3.5”,宣称其智能水平接近OpenAI的GPT-3.5,并全面押注AIGC与AGI。

AI淘汰赛开启,“追风者”昆仑万维还有多少时间?

昆仑万维自称已完成“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算法—AI应用”全产业链布局。然而,这场豪赌却成了烧钱的无底洞:今年前三季度,虽然营收达到38.28亿元,同比增长4%,却录得6.27亿元净亏损,同比暴跌290.81%。

站在AI的赌桌上,昆仑万维已无退路。

技术差距、核心人才流失、资本市场冷却……这些阴影正笼罩着它的AI故事。这个曾因页游崛起的企业,能否熬过大模型赛道的淘汰赛?

1、从页游巨头到资本玩家

昆仑万维创立于2008年,凭借网页游戏《三国风云》一战成名。2015年,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游戏业务一度占据营收七成。然而,自2017年起,其游戏收入占比逐年下滑,到2022年已降至15.35%,远低于广告与社交网络业务所占的64.54%。曾经主业辉煌的昆仑万维被迫转型,通过并购和布局新兴产业寻找新的增长点。

2020年,公司通过并购浏览器公司Opera和社交媒体公司Star Group,将营收推至55.78亿元的历史高点。然而,好景不长,2021年昆仑万维营收跌至48.50亿元,同比下滑10.51%,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69.32%,仅剩15.47亿元。到了2022年,公司营收进一步下滑至47.36亿元,净利润仅为11.53亿元,同比下滑25.49%。这无疑为昆仑万维的未来蒙上了阴影,也迫使其在2023年寻求新的资本故事:押注AI。

昆仑万维声称,早在2020年就已开始布局大模型,2023年4月更是推出了“天工3.5”,但这一大模型并非完全自主研发,而是与奇点智源联合开发。同年6月,昆仑万维宣布斥资11.45亿元全资收购奇点智源,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却令人震惊。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奇点智源总资产仅为456万元,总负债却高达3917万元,几乎是负债累累。

更加令人疑惑的是,仅三个月后,昆仑万维再度宣布,以6.8亿元收购成立仅两个月的艾捷科芯58%股权,而这家公司的注册资本仅为186万元。这一系列高额收购是否能带来预期的AI技术突破,市场普遍存疑。

昆仑万维自身也意识到AI布局需要巨额资金。公司曾公开表示,至少需要长期储备1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储备。然而,昆仑万维并不具备与百度、阿里等巨头同台竞技的资金实力。为填补资金缺口,公司频繁融资。自2022年底以来,昆仑万维已发布超过十次借贷担保公告,仅在2023年11月22日,就宣布向两家银行申请总计不超过2亿元的授信,旗下全资子公司还向汇丰中国申请了不超3000万美元的授信。

除此之外,昆仑万维还借助内部资本运作,2023年7月,公司实际控制人前妻李琼通过减持股份套现13亿元,并承诺将减持所得的50%以年利率2.5%借给公司,期限三年。如此频繁的融资动作,背后是昆仑万维为维持AI投资而进行的资本补血。

尽管昆仑万维在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了38.28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但净亏损却高达6.27亿元,同比暴跌290.81%。对比之下,2022年同期,公司还实现了2.73亿元的净利润。这一巨大的反差,充分说明AI布局对公司的财务压力已然显现。

从页游巨头到资本玩家,昆仑万维在追逐风口的路上屡屡押注。如今,它将希望寄托在AI赛道上。然而,这次的豪赌,是否还能如以往一样幸运?

2、昆仑万维的AI困局

2024年被视为大模型商业化的“元年”,但从昆仑万维的现状来看,押注AI赛道已无退路。

在一次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昆仑万维董事长方汉坦承,与OpenAI相比,国内大模型技术仍有两年差距。这一差距不仅源于技术实力的不足,还受限于算力和硬件。昆仑万维董事长方汉直言:“在大模型的基础层面,我们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大约两年的差距。”然而,他也指出,国内企业的优势在于产品层面的创新和盈利导向,尤其是在一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中国AI企业更渴望快速盈利。

方汉甚至预测,“最赚钱的AI产品一定会由中国企业率先推出。”他的信心建立在国内互联网企业在产品创新上的优势,但市场却不一定会买账。毕竟,仅有技术差距缩小的预期,并不足以掩盖短期内的亏损和资本压力。

昆仑万维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净亏损却高达6.27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290.81%。仅第三季度,公司录得净亏损2.37亿元,同比暴跌695.9%,扣非净亏损为2.41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研发费用的持续攀升:前三季度研发投入高达11.4亿元,同比激增84.5%,这一数字已超过2023年全年9.7亿元的研发支出。

更让市场担忧的是,昆仑万维赖以维系利润的投资业务也不再可靠。财报显示,公司投资组合中,爱奇艺等标的股价大幅下跌,直接拖累了利润表现。这种情况下,昆仑万维过去依靠投资收益支撑业绩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雪上加霜的是,仅在2023年9月加盟昆仑万维的AI学者颜水成,在财报披露不足半个月后便宣布离职,这距离他担任天工智能联席CEO不过14个月。颜水成是AI领域的顶尖人才,曾就职于微软亚研院并担任依图科技的首席技术官,他的突然离职无疑是对投资者信心的又一次打击。

昆仑万维的股价表现,或许是市场对其AI故事的最好注脚。自2023年1月起,借助AI概念热潮,其股价一路飙升至70.66元/股,涨幅超过300%。然而,随着股东减持、财务压力显现,股价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大幅下滑。截至2024年2月,股价已跌至26元附近,目前徘徊在44元左右,相较最高点缩水约三成。资本市场的热情已明显退烧,昆仑万维再难依靠单纯的AI概念维系高估值。

昆仑万维已经走上了一条“豪赌AI”的不归路,但市场留给它的时间并不多。在生成式AI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能在短期内实现盈利的企业才有资格参与下半场的角逐。然而,从昆仑万维的财务数据和市场表现来看,这条路远比想象中更难走。

与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核心人才的流失、资本市场的冷却,都是昆仑万维必须面对的现实。或许,这场豪赌最终能否胜出,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实力,还要看昆仑万维能否在资本市场的耐心耗尽之前,找到真正的商业化出口。

3、谁能熬过黎明前的黑暗?

AI行业从不缺热潮,但资本市场的耐心却从未被赋予同样的宽容。自人工智能诞生60多年来,这个领域已经经历了多次类似今天的狂热,从最初的理论研究到2016年的深度学习浪潮,每一次兴奋都以资本的理性回归收场。昆仑万维所面临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整个行业逐渐走向淘汰赛的缩影。

自2022年10月ChatGPT引发全球AI大模型狂潮以来,中国迅速涌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厂纷纷高喊“All in AI”,创业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然而,经过短短一两年时间,市场开始变得冷静。李彦宏直言不讳地指出:“生成式AI的技术泡沫不可避免。历史告诉我们,当技术没有达到最初兴奋阶段的高期望时,必然会引发市场失望。”

事实正在验证他的预判。智谱CEO张鹏指出,国内大模型行业最热闹的现象,竟然是价格战的降价潮。“这是找不到差异化价值的表现。”甚至有传闻称,曾被称为“AI六小虎”的部分公司已缩减预训练算法团队,转向更务实的AI应用。这正是行业进入淘汰赛的标志,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伪创新将被迅速清洗出局。

如今,所有AI团队都站在十字路口,选择何种技术路线成为生存的关键。腾讯机器学习平台总监康战辉表示,未来各家的路线可能各不相同。例如,腾讯选择的是混合专家模型(MoE)结构,而其他公司则更倾向于强化学习或不同的Scaling路径。但不论路径如何,所有AI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却是相同的,高算力带来的高成本难以在短期内找到商业化出口。

这场“淘金热”中,部分公司已经开始掉头,放弃自研大模型,转而采购成熟的开源模型。月之暗面等企业选择聚焦于少数产品,强调业务的精细化,而非广泛撒网。这表明,大模型行业正经历一次深度洗牌,只有真正具备核心技术和商业变现能力的企业,才能熬到最终。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指出,大模型行业即将迎来优胜劣汰的阵痛期,核心技术的推进将成为未来的主战场。这场科技革命或许堪比“百年一遇”,但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支撑,AI大模型也可能像VR、元宇宙那样,在潮水退去后只剩下一地鸡毛。

资本市场不会永远为讲故事买单,昆仑万维能否在这场淘汰赛中熬过黎明前的黑暗?或许,它真正需要的,不仅是AI技术,而是时间、耐心,以及真正能兑现的商业价值。”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