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评︱校庆是节日,更是对精神的传承、与时代的对话

复旦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的大日子。近几天,这所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从社会各界收到的祝贺可谓不计其数,其中,有两份祝福格外引人注目。
北京大学祝福复旦大学,“120岁生日快乐”,还写道,“江湾燕园里,岁月共峥嵘,未名光华畔,风云续新章”;中山大学将复旦大学称为“亲爱的朋友”,深情告白:“1400公里的遥遥相望,阻断不了‘鸭旦’的心心相连,这份情谊自两校建校之时,便在命运中埋下注脚。”
这些年来,中国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管是各种榜单上的排名高低,还是各学科内部间的比拼,无不牵动着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的神经。但应该看到,我国历来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匹配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所以,各大高校本来就应该是“亲爱的朋友”,因为大家的目标和追求从来就是一致的。北京大学在祝福语中提到“南北共济”,中山大学在祝福语中点出两所高校在“长江和珠江绵延一方”,这不光是对高校间情谊与渊源的描述,也是在强调,不同高校就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中国的高校教育事业共同贡献力量。
就此而言,当我们观察一所著名高校的校庆,就不应该将它局限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也不应该将它描述为只属于复旦人的盛大节日,而应该读懂它背后“破圈”的社会文化意义。
2025年5月27日,上海杨浦区邯郸路复旦大学校门口,校友在“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标语前拍照留念。视觉中国 图
谈到复旦的精神,人们会想起“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也会想到“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但是不同个体对它们的理解也会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年龄,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感悟。
同样的,谈论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也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比如,文科是复旦的旗帜,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不可动摇的“老根”,但今天,为了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老根”也需要与时俱进,要发新枝。
那么,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复旦的“人文精神”,应该如何培育复旦人“卓越的灵魂”?其实,理工科的同学少不了人文情怀,文科的同学也离不开科学精神。校庆不只是一次校友的欢聚、一场隆重的聚会,更是不同观点、意见在关键历史节点的交流与对话。思想碰撞后产生的火花,不仅能再一次擦亮一所大学的品牌,更是对一所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助推。
交流、对话是为了形成共识。时间的浪潮不可阻挡、滚滚向前,每一次对于大问题的思考、对于大视野的构建、对于大情怀的砥砺,都在推动一所大学的精神迭代、更新,从而使其获得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当60、70、80、90乃至00年代的复旦毕业生们都将目光投向母校的规划与发展,一所大学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精神的蜕变与传承。走过120年的复旦,风华正茂,日月常新。盛大的校庆之后,她又将迈向新的旅程。
中国高校也正是在这样一程又一程的征途中,不断书写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为每一代年轻人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