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秋团圆》:“衣锦”之下,何以为“乡”?|微剧评

访客 2025-07-11 15:51:49 2
《中秋团圆》:“衣锦”之下,何以为“乡”?|微剧评摘要: 【编者按】微短剧行业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精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澎湃短剧频道x有戏栏目推出“微剧评”专栏,携手高校专业力量,借...

【编者按】

微短剧行业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精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澎湃短剧频道x有戏栏目推出“微剧评”专栏,携手高校专业力量,借助DeepSeek开展AI共创,探索微短剧文艺评论的新视角。本篇聚焦都市打拐逆袭题材微短剧《中秋团圆之衣锦还乡》。

《中秋团圆》:“衣锦”之下,何以为“乡”?|微剧评

平台方 天桥/承制方 中视美邦/主演 陈聿修、白晶晶、温如意/集数 60

二十年前,李秀娟的儿子遭遇绑架,望子心切的李秀娟依靠卖炸鸡苦苦寻找儿子,二十年后,叶凡回归成就一番事业,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母亲,最后凭借玉佩与李秀娟相认。《中秋团圆之衣锦还乡》以“衣锦还乡”这一传统母题为叙事核心,尝试平衡艺术性与娱乐性,既有对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反思,也不乏对乡土伦理与资本逻辑冲突的犀利剖析。其艺术缺憾与叙事矛盾,恰恰映照了商业社会中传统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剧中,炸鸡与玉佩作为核心符号,承载了主人公叶凡与母亲李秀娟的情感纠葛与身份认同。炸鸡不仅是叶凡童年创伤的代偿,更是他阶层跃升后精神迷失的象征。第八集中,叶凡在办公室狼吞虎咽炸鸡的场景,将西装革履的体面与内心的狼狈并置,尖锐地揭示了物质成功无法填补的身份裂隙。与之相对的是母亲的玉佩。剧中刻意回避DNA检测的科学性,选择以玉佩作为相认凭证,凸显了乡土社会朴素的情感逻辑。当玉佩的裂痕与叶凡的掌纹重合时,血缘的生物学意义被文化记忆的情感重量所取代。这一设计虽具诗意,却也暴露了剧集对现实复杂性的简化,削弱了主题的深度。

叶凡的返乡之路被呈现为三重空间的重叠与对抗,即都市资本空间、乡土伦理空间、童年记忆空间。他的“衣锦还乡”不仅是个人命运的逆转,也隐喻都市资本对乡村的“反哺”或“入侵”。例如,他通过盛财集团的资源试图改变母亲的生活环境,却因资本逻辑与乡土伦理的冲突陷入困境。炸鸡的味道、玉佩、母亲被驱赶的场景等,构成了叶凡的创伤记忆。这一空间既是情感联结的纽带(如炸鸡唤起回忆),也是现实冲突的根源(如周家对土地的争夺)。不过,剧集对乡村的刻画过于扁平化。村民被简化为“善恶二元对立”的符号——周家亲属被塑造成贪婪冷酷的“恶人”,而李秀娟则成为纯粹的“苦难母亲”,缺乏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情网络。这种极端处理虽强化了戏剧冲突,却牺牲了探讨城乡矛盾的深度。

剧集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展现出一定的把控力,将类型化叙事元素转化为解剖现实的工具。然而,为迎合流量密码加入的冗余情节,如商战黑幕、霸总与女助理等,不仅割裂了叙事主线,也稀释了情感积蓄的势能。更为矛盾的是,剧集试图批判“金钱至上”,却陷入“以钱解万愁”的怪圈。叶凡通过发钱平息争议、修缮祠堂、弥补母亲,这种“金钱救赎”逻辑与剧中批判的功利主义无异。而造成悲剧和矛盾的根源——儿童拐卖案件的法律追责、乡村妇女权益等问题却从未被触及。

《中秋团圆之衣锦还乡》的价值在于它触碰了城市化浪潮中的精神隐痛。当叶凡与母亲蹲坐街头分享凉透的炸鸡,当中秋满月穿过钢筋水泥照亮油锅余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团圆,更是无数都市游子在物质成功与情感归属之间的挣扎。然而,剧集的缺憾也提醒我们:真正的“衣锦还乡”,或许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情感的弥合。答案如同那锅反复煮沸的炸鸡油,在焦煳与醇香之间,蒸腾着这个时代的复杂况味。

作者:栾奕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21戏剧学本科

指导教师:万青

技术支持:DeepSeek x 派生万物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