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巡演首站告捷,爱丁堡的掌声为这支中国乐团响起

中国乐团在欧洲巡演首站获得巨大成功,在爱丁堡收获了热烈的掌声和赞誉,这支乐团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富有感染力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赏,此次演出标志着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厚重的石墙内,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符划破寂静,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当地时间8月6日晚,在指挥大师郑明勋率领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秀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在世界顶级艺术平台发出中国声音。
每年8月,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都会精选一批世界级的舞蹈、歌剧、音乐、戏剧,吸引超100万人次的世界观众相聚一堂。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是今年艺术节唯一来自中国的演出。历史悠久的亚瑟音乐厅内,2100座的观众席几近满座,一场精心烹制的“法式大餐”,收获满堂彩。
法式大餐惊艳全场,观众起立狂吹口哨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郑明勋一道,共同打造了一套以法国音乐作为主线的曲目。
旅法华人作曲家陈其钢的《五行》,诞生于1998-1999年,受法国广播电台邀约创作。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为核心,从纯粹静谧的“水”起始,以明亮有力的“金”收束,五个章节宛如中国古老智慧的回响。
郑明勋和陈其钢的老师、法国作曲家梅西安有着极深的缘分,也挥过不少陈其钢作品。“可惜,在北京没见到他。作曲家在场会方便很多,有疑问可以直接问,答案就在眼前。”郑明勋发现,乐手们对陈其钢的音乐语言很熟悉,演起来得心应手,有一种灵魂深处的共鸣。
《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拉威尔54岁才开始动笔的珠玉之作,作曲家此时功成名就,希望用一部风轻云淡的作品回望一生。
这首得意之作,浓缩了拉威尔一生的创作技巧,不容易弹好,更不容易取悦观众。刘晓禹的指尖在黑白琴键上跳跃,把爵士元素与巴斯克风情送到观众耳畔,点燃全场。
“作品中有多元文化的融合,没有刻意的法国色彩。”出生于法国巴黎的刘晓禹说,这首作品从始至终都让人充满喜悦,又保持着精致与通透,“演起来有难度,但每次演绎都很愉快,因为它能直接触动人心。”
音乐史上,成功运用管风琴的管弦乐作品并不鲜见,但以管风琴作为整部交响曲的主角,却是绝无仅有。音乐会的高潮落在圣-桑的《第三交响曲“管风琴”》上,当管风琴巨擘汉斯约尔格·阿尔布莱希特奏响琴键,音乐厅仿佛被圣洁的“天堂之光”笼罩,瞬间被神圣感充盈。
郑明勋的指挥举重若轻。长居法国的他,对法国音乐有着鞭辟入里的研究,对法国作品的诠释尤为出名。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观众此起彼伏地起身站立,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口哨和欢呼,表达对指挥和乐团的敬意。
每一首作品,都收获了知音。陈其钢的《五行》用一串竹风铃模拟水流声,让一个来爱丁堡参加音乐夏令营的广东小朋友听得眼睛发亮,“一开始我不知道是什么曲子,赶紧问老师,很特别!”
“圣-桑的作品是我的最爱,管风琴神圣、美丽、恢弘。”英国姑娘奥拉激动道。“我喜欢拉威尔,优雅中又带点俏皮。指挥仿佛有魔法,让音乐焕发生机。”英国小伙赫克托口中蹦出一堆形容词来为乐团点赞,第一次听中国管弦乐团的现场,他秒变“自来水”,“如果再来演出,我会安利所有人去看!有机会,我也想去中国走一走。”
来自法国的索菲·迪布瓦也是第一次听中国管弦乐团的现场,“音乐真的能跨越国界,把完全不同的人连在一起。”戴先生来爱丁堡打卡过很多次,专程从香港飞到爱丁堡,“终于看见自己国家的乐团在这里登台,圆梦了。”
两段友情跨越十年,默契早已刻进了DNA
郑明勋、刘晓禹与乐团的缘分,早在2014年就埋下了种子。
那一年,17岁的少年刘晓禹与乐团首次合作,在北京公演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暑假回北京,每次经过长安街,我都会看到国家大剧院,能在里面弹琴像做梦一样。”刘晓禹既紧张,又深受鼓舞,随后,他和乐团共赴北美,在多伦多音乐厅再次合作此曲。
“11年后,我和乐团重聚,就像回到家一样,很亲切。”这一次,他以肖赛冠军的身份,和乐团并肩欧巡,同样带着拉威尔,老友遍布的乐团也化解了他作为钢琴独奏家的孤独,“仿佛一个轮回,很有趣。”
欧巡五站,每一站都是拉威尔,但对刘晓禹来说,每一场都不同,“钢琴触感、观众反应、曲目间微妙的呼吸,这些鲜活之处是CD永远无法替代的,这也是现场演出存在的意义。”
自2014年首次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以来,一种超越语言的默契、一种灵魂深处的连结,在郑明勋和乐团之间悄然生长。
“他们懂我,我懂他们,这比音乐本身更关键。而伟大的音乐,升华了这种关系。”当被问及双方合作多年的真谛,郑明勋的答案是“理解”二字。
“无论到哪里,我要建立并发展一段关系的前提是有‘人情味’,只从专业角度合作是不够的,我不喜欢。”这位常驻法国和意大利的指挥大师,对亚洲也怀有特殊的责任感,会定期回到亚洲指挥亚洲的乐团。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渴望发展,而且做得出色,能真正帮到他们,对我而言意义非凡。”郑明勋笑说,自己不会中文,乐手们也并非都精通英文,“但很多人理解我,一开始可能是某种默契,进而发展成友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暖,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如何看一支年轻的中国乐团,在西方最顶流的艺术节亮声?
“坦白说,没什么不同,我们也无需刻意展示‘中国特色’。所有音乐家都是因为音乐相聚,我们都是音乐的‘仆人’。”郑明勋回忆,年轻时总有人问他,韩国人懂古典音乐吗?如今这种质疑销声匿迹,“我相信,终有一天,东西方音乐家的区别将不复存在。因为音乐足够伟大,能让人忘记国籍、忘记自己来自哪里。”
郑明勋希望,欧洲观众用心感受演出的好坏,而无需刻意关注乐团的背景,他也希望,乐团在欧洲之行中,不仅仅是演奏音乐,更能亲身感知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人文风情——这种滋养将内化于心,是音乐家成长最重要的养分。
首站告捷之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还将转战英国萨弗伦音乐厅、西班牙桑坦德国际音乐节、德国科布伦茨音乐节、德国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继续“炸场”。乐团首次欧洲多国巡演,由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海英带队,“建团15周年之际,乐团在欧洲知名的艺术舞台,展示新时代中国交响乐发展的卓越成就,值得骄傲,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