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医生因强奸两名未成年女孩被抓,其父亲是检察官,出庭为儿辩护

一名医生因涉及强奸两名未成年女孩被逮捕,其父亲作为检察官出庭为其辩护,此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涉及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具体细节尚待进一步调查和审判,此事件提醒社会关注未成年人保护,加强对性侵行为的打击和预防。
近日,一起涉及乡镇医生、检察官父亲与两名未成年被害人的案件,因二审判决引发持续讨论。90后医生刘某赟被指控与两名未满14岁的女孩发生性关系,一审获刑八年,二审改判六年。而更引人关注的是,为他辩护的并非专业律师,而是身为蓝山县检察院检察官的父亲刘志军——这场裹挟着职业身份、法律争议与未成年人保护的案件,让诸多细节浮出水面。
据8月6日的报道称,时间线要从几年前的网络相识说起。2022年1月,刘某赟通过网络结识了女孩廖某某,随后,在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间,刘某赟三次在永州市冷水滩区某酒店与廖某某发生性关系。一年多后的2023年8月,他又以同样的方式结识了女孩来某某,当年9月21日,刘某赟从蓝山县驾车到江华县,在当地酒店与来某某发生关系。这两个女孩,一个出生于2010年2月,一个出生于2009年10月,案发时均未满14周岁。
事情的败露始于来某某母亲的警觉。2023年9月21日傍晚,来某某放学离家后彻夜未归,次日上午才回家。母亲查看其QQ聊天记录时,发现有男子发送暧昧信息和酒店定位,遂于9月28日带女儿到江华县公安局报案。同日,来某某在县人民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处女膜陈旧性裂伤”,但体内提取的阴道拭子未检出精子DNA。
警方传唤刘某赟后,他承认与来某某在酒店过夜,却坚称“着衣分床而睡,未发生性关系”。随着侦查深入,廖某某的线索也被发现,案件侦查终结后,2024年3月,江华县检察院以强奸罪对刘某赟提起公诉。
庭审中的争议焦点不断。检方指控刘某赟与两名幼女发生性关系,构成强奸罪;刘某赟否认指控,刘某赟的父亲刘志军则以近亲属身份担任辩护人,提出“疑似网恋”“未犯罪”的辩护意见,还对证据链提出诸多质疑:四次询问来某某的同步录音录像无声音,廖某某对刘某赟的外貌描述与实际不符,手机封存、照片辨认等环节也存疑。
2024年8月,江华县法院一审认定指控成立,以强奸罪判处刘某赟八年有期徒刑,同时判决其赔偿来某某医疗费等286.24元——这与来某某附带民事诉讼中要求的215.2万元赔偿形成巨大反差。刘某赟上诉后,永州中院二审审理认为,录音录像无声音系设备故障,公安机关已作合理解释;廖某某的记忆偏差符合未成年人认知特点,两名被害人的陈述可作为定案依据。但法院同时指出,刘某赟未使用暴力、威胁手段,未造成严重后果,一审量刑偏重,遂于2025年7月24日改判六年。而刘某赟的父亲-------刘志军则表示将继续申诉。
这场判决引发的网友讨论,始终围绕着法律边界、职业伦理与未成年人保护展开。
关于量刑,多数声音认为偏轻:“强奸两名幼女,只判六年?就算没有暴力,未满14岁本身就是重罪,多次作案更该从重。”有人搬出法律条文:“与未满14周岁发生关系,无论自愿与否都算强奸,量刑3到10年,但这是两名被害人,六年确实没体现出从重。”也有网友注意到赔偿金额的悬殊:“被害人要215万,法院判286元,差距太大,背后是否有对损害认定的严格考量?”
刘志军的辩护身份是另一大争议点。“身为检察官,还是曾任副检察长分管刑事检察的人,为涉嫌强奸幼女的儿子辩护,合适吗?”有网友质疑程序合规性,“就算法律允许近亲属辩护,他的职业身份难免让人联想是否影响判决,从八年改判六年,很难不让人多想。”还有人直言:“检察官当辩护人,既懂法律又懂程序,这本身就破坏了辩护的公平性。”
也有网友理性分析证据争议:“陈旧性裂伤说明什么?9月21日发生关系,9月28日检查是陈旧性,时间线是否对得上?这背后可能有更复杂的细节。”但更多人强调未成年人保护的底线:“不管证据有多少争议,核心是两名女孩未满14岁,她们的身心尚未成熟,无法真正理解性行为的后果,法律必须成为她们的保护伞。”
酒店的责任也被提及:“未成年人进入酒店与成年男子开房,酒店没有核实身份、询问关系吗?这算不算失责?”
还有人从职业伦理角度反思:“医生本该有医德,检察官更该知法守法,父亲为儿子辩护虽合法,但身份叠加下,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难免受影响。”
案件仍在申诉阶段,最终结果尚未可知。但透过这场争议,更该被重视的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漏洞——如何防止成年人通过网络诱导、侵害未成年人?法律在惩治犯罪与保障权利之间,如何更精准地体现“保护优先”?或许,比判决年限更重要的,是让每一起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都能成为强化保护的警示,让法律的威慑力真正护佑孩子的成长。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