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书展|孙甘露、毛尖等名家探寻阅读与城市文明的共生

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知名作家孙甘露和毛尖等文学名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阅读与城市文明的共生关系,他们深入探讨了阅读如何塑造城市气质,书籍如何成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以及城市文明如何通过阅读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场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市民参与,共同感受阅读带来的精神滋养和城市文明的进步。
8月13日上海书展首日,第二届“书香上海·东方阅读盛典”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办,本次活动特邀熊月之、孙甘露、田崇雪、毛尖、徐沪生以及李仲谋六位文学、文化、历史和文博等领域的知名人士,以“语言·情感·时代·文明·视野”为主题,分别进行深度对谈和主题演讲,通过跨学科碰撞交流,探讨阅读与未来的无限可能。现场,“爱阅读·爱上海:城市文化地标打卡”活动启幕。
包罗万象的上海为写作提供了无穷素材
“对我而言,世界就是上海。”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孙甘露曾多次这样表达。在深度对谈和主题演讲环节,孙甘露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围绕“反思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想象我们未曾拥有的:写作和上海”的主题展开深度交流。
在对谈中,孙甘露进一步阐释了上海这座城市对他以及他的写作的影响。孙甘露父母一辈来到上海,他从未长时间离开上海,“旅游和开会,最多也就离开十几天时间。”对他而言,上海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童年时期,他跟着身为军人的父亲在上海郊区四处搬迁居住,这座包罗万象、变化万千的城市,给他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素材。
面对当下文化消费的“碎片化”趋势及短视频对长内容的冲击,孙甘露展现出开放态度。他表示不介意未来《千里江山图》的电影和电视剧通过短视频切片的方式传播,他坦言自己也是 “短视频服用者”,认为短视频催生了诸多有趣的创造,比如为动物配音的内容,精准贴合口型与神情,是很有意思的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包括写作在内的表达,也都是我们在为现实配音。”
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不是由媒介决定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田崇雪和一条创始人兼CEO徐沪生针对“面对当下信息泛滥与消费主义的环境,我们需要如何阅读?”的话题,交流各自看法。
“阅读的意义是否被解构?我的答案是——否。”田崇雪开宗明义,他认为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从来不是由媒介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个人选择。从龟甲兽骨到竹简玉帛,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屏幕,每一种媒介形态下都存在深浅不一的阅读方式。他强调,真正的阅读能让人在书中获得觉醒,刷新认知模式,这种价值不会因媒介变化而消解。
徐沪生则从新媒体实践角度呼应这一观点。作为微信读书的重度用户,他观察到数字阅读正催生新的深度阅读场景,“微信读书有2亿多用户,每天500万人活跃,小众学术书籍阅读量持续增加,80%用户是本科以上学历。”他以自身为例,他每天通过短视频学习书法,“顶级美院的博士、硕士在线讲解碑帖,过去一个人很难如此便捷地接触专业知识。”这说明新媒体正在为深度阅读提供新路径。
面对“碎片化阅读是否会稀释文化深度”的担忧,两位嘉宾均主张以开放心态拥抱新媒体变革。田崇雪回顾了媒体迭代的历史:从戏院听戏到电影院观影,从电视剧到录像厅,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每一次变革都曾引发担忧,但最终都丰富了文化表达。“新媒体没有让审美内涵变得寡淡,反而让它更深邃、更广博。”他认为,技术革命不可阻挡,关键在于使用者的主体性,“大脑起决定作用,技术只是工具,只要保持分辨力,就能在变革中受益。”
徐沪生作为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从业者,对此深有体会。他坦言,传统媒体时代的书报亭虽已消失,但优质内容正以新形态重生:“书法爱好者在直播间教写字,一年营收几千万;专注讲《红楼梦》的知识博主,通过短视频和线下文旅实现商业闭环。” 他特别提到翻译家黄灿然的工作方式,“他所有诗歌翻译都在手机上完成,走到哪读到哪”,证明数字工具能为深度创作提供便利,“真正做事的人会驾驭工具,而非被工具奴役。”
有六千年文明历史的上海从来不是“小渔村”
漫步上海六千年文明之路,既是对这座城市精神品格的深度解码,也是对学科壁垒的一次跨越性突破。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以“在文物、艺术与历史的交融中citywalk——谈上海六千年”为题,分享了他从事上海历史研究和知识分享的心得。
“《上海六千年》绝非单一作者的成果,而是 23 位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熊月之在发言中特别强调,这部刚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的著作,凝聚了来自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博物馆等机构一流学者的心血。
针对“上海原为小渔村”的流行说法,熊月之作出澄清。他指出,从长时段看,上海局部区域在特定时期确为渔村,但将整个上海历史简化为 “小渔村” 是误解。唐代设华亭县,元代设上海县,明代建上海城,根据历史记载,上海绝非“小渔村”。
在解析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时,熊月之提出三大核心影响因素:江南文化、海洋文化与移民文化。江南文化为上海注入了开明基因。熊月之以徐光启为例,其“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理念,正是江南文化开放特质的体现。
海洋文化塑造了上海的开放格局。从古代青龙镇到近代上海港,再到如今的洋山深水港,港口始终是上海的“城市灵魂集聚地”。青龙镇出土的外销文物印证了古代贸易的繁盛,而洋山深水港不仅是全球第一大港,更推动了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环境的优化,“实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
移民文化则孕育了上海的包容气质。近代上海85%人口为外来移民,“上不超过三代皆为外地人”。这种移民底色让上海对批评持有开放态度,正如鲁迅在上海居住10年却不被视为“海派”。熊月之强调:“这种能忍受批评、勇于反省的品质,让上海文化不断更新前进。”
手机时代对博物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智能手机如何影响到博物馆及人们参观博物馆的方式?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执行馆长、研究馆员李仲谋在题为《手机时代的博物馆参观》的演讲中指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然发生深刻变革。与此同时,博物馆热正在悄然兴起。这为手机与博物馆的结合提供了巨大潜力。手机时代既是博物馆人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博物馆人创新的重要机遇。
在博物馆场景中,手机正扮演着丰富多元的角色,引导人们深入思考如何建设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李仲谋建议,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少用手机,多用眼睛和心灵去观察、感受和思考,以便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