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岁少年当街砍杀女友,44秒砍了31刀!女友当场死亡,详情可怕

一名年仅17岁的少年在街头残忍砍杀女友,仅用了短短的44秒就砍出了惊人的31刀,导致女友当场死亡,事件细节令人震惊和可怕,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引发了公众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2025年9月16日,台中市沙鹿区的一条隧道旁,寻常的上午时光被一场血腥暴力打破。17岁男子骆某当众持刀砍向21岁前女友颜某,44秒内连续挥砍31刀的监控画面,随着后续调查细节曝光,迅速成为全网关注的焦点,人们在震惊于手段残忍的同时,更对情感纠纷如何演变为致命悲剧展开热议。
事件发生在9月16日上午9时许,骆某与颜某在沙鹿区隧道附近碰面,两人随即发生争执。过程中,骆某突然从身上掏出一把40厘米长的刀,朝着颜某挥砍过去。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颜某当场苦苦哀求,反复说着“对不起、对不起”,却未能阻止对方的暴行。监控清晰记录下,短短44秒内,骆某持续砍击31刀,直至颜某倒卧在地。更令人发指的是,骆某转身离开后,又折返现场,朝着已经失去反抗能力的颜某踢了一脚,随后才逃离。
事发后,颜某因伤势过重,当场失去生命体征。调查显示,死者颜某是一名21岁的女大学生,日常居住在沙鹿区的外婆家中,其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未能时刻陪伴在侧。而嫌疑人骆某与颜某的相识源于网络,两人确立恋爱关系仅约一年时间。据了解,颜某在相处中发现骆某是讨债集团成员,且日常行为存在明显偏差,因此萌生了分手的想法。在颜某提出分手后,骆某多次主动寻求复合,但均遭到拒绝。被拒后的骆某并未放弃纠缠,反而提前在网上购买了长刀,预谋对颜某实施报复,最终酿成这场悲剧。案发当天傍晚,警方通过线索追踪,在彰化县一处汽车旅馆内将骆某抓获,目前其已被警方依法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事件细节披露后,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展开激烈讨论,不同角度的评论里,既有对悲剧的痛惜,也有对极端行为的谴责,更不乏对背后问题的理性思考。
不少网友首先将矛头指向骆某的残忍与冷血,认为其行为远超“冲动”范畴。“17岁就算未成年,也该明白持刀伤人意味着什么,44秒31刀,还回头补踢一脚,这根本是对生命的漠视,不是一时激动,是蓄谋已久的恶。”有网友这样写道,字里行间满是对暴行的愤怒。还有人补充:“复合被拒就下死手,把感情当成了必须占有的物品,这种极端偏执的性格,就算这次没成,以后也可能伤害其他人。”
针对死者颜某的遭遇,网友们更多是惋惜与心疼,同时关注到其家庭背景带来的无奈。“21岁的女大学生,本来还有很长的人生,就因为遇人不淑没了命。父母在外地工作,外婆年纪大了,家里人接到消息该有多崩溃?”一条评论道出了大众的共情。还有网友联想到亲密关系中的风险识别:“知道对方是讨债集团成员、行为有偏差,女生肯定早就想逃了,可分手却成了催命符。这提醒所有人,恋爱时发现对方有不良身份或极端倾向,一定要尽早远离,别抱有侥幸心理。”
也有网友将目光投向“网络交友”这一相识渠道,认为信息不对称埋下了隐患。“网聊认识的人,你根本不知道屏幕那头是什么底细。才一年就暴露是讨债集团的,可见网上交友真的要谨慎,别刚聊几句就投入感情,先摸清对方的真实情况才重要。”还有人举例补充:“身边就有朋友网聊遇到骗子,还好发现得早及时止损,这案子更让人后怕,网络交友不仅可能被骗钱,还可能危及安全。”
此外,还有网友从社会层面反思极端情绪的管控与情感教育的缺失。“现在不管是年轻人还是成年人,好像都越来越难接受‘失去’,分手、失败、被拒绝,稍微不顺心就想走极端。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教育里,少了‘如何面对挫折’这一课?”一条评论引发不少人认同。还有人提到:“感情里的‘好聚好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再难也不能用暴力解决。社会应该多普及亲密关系中的纠纷处理方式,让大家知道被纠缠可以报警,而不是只能自己硬扛。”
另有部分网友关注到案件中的“预谋”细节,认为平台对刀具销售的监管也需加强。“骆某是网上买的长刀,40厘米的刀怎么能随便买到?平台是不是该对危险物品的销售严加审核,至少要核实购买人的身份和用途,不然这些东西很容易变成凶器。”
这起情杀案,本质上是极端占有欲、风险识别缺失与情绪失控共同催生的悲剧。骆某将分手视为“背叛”,用暴力发泄不满;颜某虽察觉对方问题并选择分手,却未能完全规避风险。
法律会对骆某作出公正裁决,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警示:网络交友需警惕信息虚假,亲密关系中要及时识别危险信号,遭遇纠缠果断求助;同时,社会与家庭也应重视情感教育与挫折教育,让年轻人明白“爱不是占有”,“拒绝与失去”是人生常态,极端行为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生命只有一次,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都容不得半点轻视与践踏。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