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生态与创新,第四届国际设计百人论坛举行

第四届国际设计百人论坛聚焦生态与创新,汇聚全球设计领域的精英人才,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设计的未来,论坛旨在推动设计行业在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设计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此次论坛将为全球设计行业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实践经验分享,推动设计领域在生态和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9月25日下午,由上海市经信委、同济大学主办的第四届国际设计百人论坛举行。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信委主任张英出席并为“第四批国际设计百人智库专家暨第一届生态设计专家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论坛由上海市经信委、同济大学主办,中国创造学会、澎湃新闻联合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国际设计百人智库联合承办。
本届论坛由3场主旨演讲和3场圆桌对话组成,邀请了来自美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重量级嘉宾,与中国顶尖设计师共同围绕“生生不息”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话,为实现人与自然协同设计贡献智慧和方案。
【上海国际设计百人智库专家聘书颁发】
作为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重要成果,受上海市经信委委托,同济大学牵头组建“上海国际设计百人智库”,已成为推动上海设计发展的关键智力平台。作为本次新聘专家,11位在国际设计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与大师将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可持续“设计之都”注入新活力。他们是“蓝色经济之父”,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ZERI)发起人 Gunter Pauli;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主席,米兰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Ezio Manzini;孟菲斯学派联合创始人,同济大学荣誉教授 Aldo Cibic;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荣誉校长 Rosanne Somerson; 都灵理工大学副校长 Silvia Barbero;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数字可持续转型讲席教授 Joseph Press;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张凌浩;景德镇陶瓷大学前校长宁钢;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段胜峰;品物流形和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张雷;多少 MoreLess创始人侯正光。
【三场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Ezio Manzini、Gunter Pauli、张雷等3位专家分别从宜居邻近系统、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传统工艺创新三大维度,深入探讨设计如何成为生态、生产、生活的创新引擎。
Ezio Manzini教授以《协作、邻近与关怀: 构建生态公正社会的三项设计准则》为题,分享了他在社会生态系统建设方面的设计实践和思考。他认为,建设“生生不息” 的可持续社会需立足对生态系统的全面考量。作为设计师,既要看到宏观体系的走向,也要关注人与人的连接和信任。他强调设计师要平衡效率与关怀,让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决策,通过设计帮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建立信任、良性协作。
Gunter Pauli 的演讲主题为《巢式城市基础设施设计:从“海上地铁”到千万亿级互联网》。他强调设计的系统性,以鹿、狼、鱼的生态关系为例说明系统重要性,分享了多个蓝色经济项目经验,提及零排放目标及相关实践,如竹结构建筑、太阳能风筝驱动的无燃油船等案例,还谈到海上地铁、水底通信等巢式城市基础设施构想,呼吁培养为人类福祉创新的新一代创业者,为一个更好的世界而设计。
张雷则以《传统的未来》为题分享了他16 年来从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找到创新路径的故事。他以“材料先行”的方法,将如油纸伞、竹纸等传统工艺,解构、转译,创作出多个领域的当代设计。他还将自己创立的融设计图书馆从市中心搬到青山村,与团队一同为当地的环保、教育等带来了可持续的改变。
【三场圆桌对话】
三场尖峰对话围绕分别从城乡交互与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产业创新、中国思考与生活方式三大维度展开深度探讨16位设计大师、设计组织领导人和设计教育家展开深入研讨,畅谈设计如何通过推动科技、产业和生活方式革命,成为修复地球和赋能生命网络的关键力量。
第一组对话由同济大学教授辛向阳主持,对话嘉宾包括: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荣誉校长Rosanne Somerson,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John Thackara,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院长Dan Hill,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数字可持续转型讲席教授Joseph Press。
主持人:辛向阳(同济大学教授)
辛向阳教授认为,城市与乡村是一对带有两极分化意味的概念,但设计应超越这种对立,聚焦于我们如何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结——无论是戈壁滩上的社会创新,还是城乡之间的文化共融。
Rosanne Somerson(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荣誉校长)
Somerson教授指出,在合作当中,农村和城市的合作不要去强加一方的思想到另一方上,而是相互取长补短。碰撞的思想会产生火花,这才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创新。
JohnThackara(英国可持续设计思想家)
Thackara教授提到,我们要建立的不是模式复制,而是基于真实自然与社区关系的生命系统。就像我们花十年时间构建的有机食堂系统,它让食物、农场与学校真正相连。
Dan Hill(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Hill教授指出,我们只有一个真正的系统——就像海洋或水系统一样,所有事物相互关联。设计应帮助人们理解这种连通性,而非加剧分裂。
Joseph Press(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数字可持续转型讲席教授)
Press 教授提及,信任与社区关系是城乡协同的核心。设计应通过对话帮助不同社区理解彼此对生产、消费与价值的定义,从而建立‘共同文化’。
第二组对话由都灵理工大学副校长Silvia Barbero主持,对话嘉宾包括:“蓝色经济”理论创始人、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发起人Gunter Pauli,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总干事、光华设计基金会理事长邢雷,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关一松,阿普塔集团执行副总裁、亚
洲区总裁龚湘伟。
主持人:Silvia Barbero(都灵理工大学副校长)
针对循环经济是不是可持续性的新起点?这一问题,Barbero 教授认为我们要通过不同的镜片看待现实,用设计的力量挖掘解决方案的可能性——这些方案可能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情境。
Gunter Pauli("蓝色经济之父"、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发起人)
Pauli教授认为不要总是想着解决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跳出因果关系思维的禁锢。真正的可持续性意味着创造所有潜力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优化40%却留下60%的问题。我们要从0开始,彻底消除不良行为。
邢雷(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总干事、光华设计基金会理事长)
邢雷理事长表示,绿色设计思维需要变成更广泛的共识。无论是将废轮胎制成超细胶粉循环利用,还是在阿拉善用固沙花棒枯枝培育高营养银耳——这些案例证明,循环经济需要技术创新、流程改造与跨领域协作的深度融合。
关一松(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
关一松首席代表指出,循环经济的目标比可持续性更宏大、更雄心勃勃,因为它加速材料流动与循环。系统性的改变需要强大理论支撑——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尤其需要从线性经济转向循环经济,这不仅解决资源问题,更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龚湘伟(阿普塔集团执行副总裁、亚洲区总裁)
龚湘伟总裁认为,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如何更智慧地分配和使用资源。但消费者是否准备好接受完全可循环的产品?谁承担成本?这是商业现实问题。我们需要政府和各界合力推动——就像中国植树节从无到有的绿色变革,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力量。
第三组对话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主持,对话嘉宾包括:孟菲斯学派联合创始人、同济大学荣誉教授 Aldo Cibic,品物流形和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张雷,景德镇陶瓷大学前校长宁钢,多少MoreLess创始人侯正光,松果设计创始人王杨。
主持人:张磊(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
张磊教授提出问题,身处在全球化、数智化的时代,这种新的语境与传统造物观念形成一种张力。如何在创作中应对这种张力?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宁钢(景德镇陶瓷大学前校长)
宁钢教授认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造物思想的核心。他在陶瓷创作中运用多层釉的叠加,在窑火中产生龟裂,形成与唐代梅花质感吻合的自然肌理——这是一种顺应自然、尊重材料的传统哲学当代表达。
Aldo Cibic(孟菲斯学派联合创始人、同济大学荣誉教授)
Cibic 教授指出,在中国生活七年,他一点一点把文化碎片联系起来,去仓库找拆迁废料和旧家具焕新重生——这不是刻意追求中式款式,而是让过去智慧影响未来创新的学习过程。
侯正光(多少MoreLess创始人)
MoreLess创始人侯正光讲起"自己专门用红木工厂的边角料和紫光檀白皮料做家具,给这个系列起名'原纹'——就像前世印记带到当下。认为正是这点意识改变,让我们面对沉重传统工艺时找到新的话语权。
王杨(松果设计创始人)
松果设计创始人王杨阐述自己的初心从未改变:用当代性语言阐述中国文化。最关键的是找到平衡点——用别人喜欢的方式去爱他。她认为我们缺的不是技术,而是如何用审美和创意将技术转化出来。"
张雷(品物流形和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
品物流形和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张雷表示,推动设计有两股力量:技术前进与文化传承。这两条线永远互相拉扯、并行前进。传统的造物方式仍然影响着今天的文化传承,这是一个互相作用的平行关系。
【论坛闭幕总结】
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创意总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同济大学设计学科带头人娄永琪为论坛作闭幕总结。他先以一段深情的悼念开场,缅怀前一天因空难不幸离世的杰出生态设计师俞孔坚教授。随后,他向所有嘉宾、主持人及来自经信委、总台及总台上海站、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新绿墨的各个幕后团队致谢,并赞赏现场听众的专业素养,感谢大家共同成就了这场大会。论坛最后,娄永琪与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教育负责人石梅共同发布“同济-腾讯云大设计大模型联合创新实验室”最新成果——大模型智能体“TT设计学院”,其针对今年WDCC特地推出了智慧看展功能。
据娄教授介绍,自2024年同济大学与腾讯云开展设计垂类大模型战略合作以来,双方在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发布了大设计大模型行动(TT),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以跨学科、跨生态融合的路径,加速推动大设计学科发展,赋能人人设计,服务百业千态。
“TT设计学院”作为同济-腾讯云大设计大模型联合创新实验室最新成果,集设计学习、灵感收集与实践创作三大功能于一体。
“设计专家智能体”基于全球顶尖设计专家的教育和实践知识,结合AI大模型能力,为用户提供专业、系统的设计知识及灵感分析能力。本次上线的十个专家智能体包含多种设计行业垂直领域能力,覆盖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媒体、生态设计、设计教育等多种垂直领域,依托丰富的垂类知识库,可提供案例理解、作品解析、思路分享、图文语料等各项互动能力。而“灵感口袋”功能,则借助大模型深度解析素材的能力,可帮助用户收集、理解并运用灵感,精准把握设计需求,使创作过程更具条理。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教育负责人石梅表示,腾讯教育以“AI in All”为战略思路,加速大模型在教育领域场景化应用,以智慧化提升教学教研效率,加速跨学科融合发展,助力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TT设计学院”的发布,将持续助力大设计学科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