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近温和拐点,AI将迎来比撒手速度的周期

AI正在接近一个温和拐点,即将迎来一个发展周期,这个周期中AI的发展速度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这个拐点代表着AI技术的重要转折点,预示着AI的普及和应用将更加广泛,技术也将更加成熟稳定,在这个周期中,AI的发展速度将超越人们的想象,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关注AI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应对这个快速发展周期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文| 李智勇
在AI上我们正处在一个微妙而关键的时刻。
一般感知里,AI正以“副驾驶”(Copilot)和效率工具的形态,温和地融入我们的工作流程,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但尚未颠覆组织的根本形态。
水平面之下,一股决定性的力量则正在积聚。
我们正在接近一个“温和的拐点”——从“人机协同”到“人机委托”的范式转移点。一旦越过这个点,竞争的本质将不再是谁能更好地“使用”AI,而是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竞赛周期:比拼谁能更快、更彻底地将任务“撒手”给自主的AI Agent。
最近与此最直接相关的是一件事情是,Anthropic的联合创始人Clark在访谈中提到:
“我们在 Anthropic 内部做了调研,和 130 名工程师聊了聊他们过去一年使用 AI 的体验——他们的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现在的工作量是以前的两、三倍,但他们已经不再写代码了,而是管理 AI Agent 系统集群。 他们说:‘我的工作完全变了,我得重新思考自己在 Anthropic 的角色。”
这实在是温和拐点的再明显不过的信号。
也许不好理解,我这里做一点解读:
软件可以看成是世界的一种另一种表示,所以有"软件在吞噬世界一说"。
不同的软件复杂度很不一样,但Anthropic的Claude其复杂度基本是比较头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Clark在吹牛,这样的话,就可以推定编程这事很快在实践上会被打穿了(不是比赛上)。
编程这事被打穿的关键意义是:
世界上不能被编程处理的事情太少了。
模型有两种方式完成任务:一种是直接调度工具和数据,一种则是通过编程。如果它可以处理编程,那意味着前者也并不遥远。只要你能把环境准备好。
理成和编程类似。
而这个拐点之所以“温和”,是因为它的到来并非伴随着巨响和浓烟,而是源于底层能力的悄然成熟。
其背后,是两条坚实的逻辑链条,它们是这场变革的必然性,并最终指向一种全新的组织形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无人公司”。
顺道说一句,这个号上对大趋势的判断准确率其实还是可以的,感兴趣大家可以翻下这个2年前的文章,然后对照下今天的事实。
AI大模型没有商业模式?
逻辑链一:能力成熟的信号——编程,即将被打穿的第一个半开放系统
AI能力的扩张路径,是我们判断拐点临近与否的核心依据。
其实底层技术的进展是比较清晰的。
从AlphaGo到AlphaDev: AI相当于是在围棋等封闭系统中证明了自己。而近期,从DeepMind的AlphaDev发现全新排序算法,到以Devin AI为代表的自主软件工程师项目的涌现,都标志着AI正系统性地攻克编程。
来自一线的最直接的颠覆性证据就是上面Anthropic的Clark分享的信息。
它揭示了两个核心事实:第一,AI Agent已能承担核心的编程执行任务;第二,人类的角色正在从“执行者”升维为“管理者”和“编排者”。
打穿编程,意味着打穿所有半开放系统。
这里必须强调一个关键逻辑:编程是纯血的数字原生物种。
它包含了逻辑构建、系统思维、资源调用(API)、目标拆解和持续修正等核心要素。
因此,一旦AI多智能体系统能够系统性地“打穿”编程,就等于证明了它们已经掌握了攻克所有其他半开放系统的“万能钥匙”。
至少能力上是OK了。
无论是法律文书的撰写与审查、财务模型的搭建与推演,还是市场营销活动的策划与执行,这些领域虽然专业知识不同,但在抽象的工作流结构上,与编程并无本质区别。只要为AI Agent提供相应的专业知识库和工具接口,复刻在编程领域的突破,就只是一个条件和时间问题。
逻辑链二:新周期的物理定律——上下文超载与人类干预的失效
一旦我们越过拐点,开始大规模部署AI Agent集群执行复杂任务,一个新的“物理定律”将浮现,它将彻底定义新的竞争规则。
我管它叫:执行上下文的指数级爆炸。
一个AI Agent集群在做决策时,其瞬间引用的“上下文”将是人类心智无法想象的。它可能同时处理全球的实时销售数据、供应链物流信息、社交媒体情感趋势、竞争对手动态乃至宏观经济指标。这个上下文的数据量将以PB级计算,其内部交互速度以毫秒计。
在这种高速、海量的信息流中,人类的干预将变得不切实际。一个管理者想要介入,首先需要理解AI的决策背景,但这需要AI暂停高速运转,并将庞大的上下文为你“降维”和“转译”。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巨大的效率瓶瓶颈。更重要的是,基于“降维”信息做出的人类判断,大概率是片面且有害的。
这个“定律”意味着,在新周期里,任何试图保留人类在执行循环中进行微观干预的组织,都将在效率上被彻底淘汰。
“撒手”将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
竞争的关键,在于你“撒手”的速度和建立新型信任机制的速度。
但这绝非是用人还是用AI的问题,而是说需要新的分工模式。
无人公司关注的正是这点。
前两天晋琦发了篇文章:
从写代码到写规则:SASE框架下,人类如何成为AI智能体的“教练”
我看了的感觉是,这不要把人累死么!
人与两套AI系统
这个即将到来的“比撒手速度”的周期里,将不可避免地催生出一种新的组织形态。
也就是说由拼技术到拼组织模式。《无人公司》关注的其实是组织模式,不是有人没人!!
过去我们畅想的“人机结合”的“半人马”模型,可能只是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真正的稳定形态,将是一个由人类进行“远程遥控”的“无人公司”。
这不是一个没有人类的组织,而是一个人类从“执行回路”中战略性退出的组织。然而,我们必须强调,人类退居的这个“治理回路”本身,其复杂性也远超想象。要完成如此宏大的系统性任务,人类并非回归纸笔和白板,而是将依赖于另一套同样基于AI、但始终保持“副驾驶”(Copilot)状态的复杂系统来辅助决策。
所以这是一个三层系统:人、Copilot、无人公司。
在这个治理系统中,AI帮助人类建模、推演、洞察,但最终的价值判断和战略拍板由人类做出。人类的角色不再是手握方向盘的驾驶员,而是:
1. 价值观的注入者: 在强大的AI治理辅助平台的支持下进行推演和压力测试,为整个运营系统设定根本的游戏规则——伦理底线、使命愿景、风险偏好。相当于说赚钱也不能毫无底线。AI可以模拟出不同价值观约束下,公司运营系统可能出现的长期行为,而人类则基于此做出最终的价值抉择。这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
2. 系统的架构师: 利用AI进行复杂的系统动力学模拟,来设计AI Agent集群的协作、制衡与激励机制。你的工作不再是管理“员工”,而是与你的“架构师Copilot”一起,设计一个能够自我进化、自我修复、并且长期符合价值观的“数字生命体”。
第九生命:从文明限度的角度看AI
3. 宏观的导航员: 透过一个由AI驱动的、高度可视化的洞察平台,来观察运营系统输出的海量、高维度的遥测数据。这个“导航Copilot”能帮助人类从万亿级的数据点中发现战略性异常和宏观趋势,从而应对运营系统自身无法处理的“黑天鹅”事件,并适时为其进行宏观战略方向的校准。
通用人工智能(AGI)已经来了
小结
近来看到的数据里面,还有一个与此直接相关:
http://assets.anthropic.com/m/218c82b858610fac/original/Economic-Index.pdf
报告中对自动化和增强的定义是:
自动化(Automation)指面向“完成任务”的交互模式:
指令式(Directive):用户给 Claude 下达任务,Claude 以最少的往返沟通完成。
反馈闭环(Feedback Loops):用户把任务自动化,并在需要时向 Claude 提供反馈。
增强(Augmentation)侧重协作型交互模式:
学习(Learning):用户向 Claude 询问信息或让其解释各类话题。
任务迭代(Task Iteration):用户与 Claude 协作,对任务进行反复迭代。
验证(Validation):用户请 Claude 对其工作给出反馈/评审。
上面的统计简单说就是人们交给大模型的任务越来越高级,在向脱手的方向移动,并且第一次超过了把大模型当纯粹的工具。
说起来很巧,写这篇文章要结束的时候看到了侯老师转了下面这篇文章:
这又是一个信号。
很有意思的点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侯老师转发了下面的文章:
这实在是有意思的点,9.30晚上七点会展开聊聊这些,感兴趣的同学联系:shuixiu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