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帮人借款“过桥”担保,银行的操作令男子背上巨债,男子自杀

男子因担保帮人借款“过桥”,却因银行操作失误背上巨额债务,最终选择自杀,事件涉及担保责任与银行操作不当的问题,引发社会关注,目前尚不清楚具体细节和后续处理情况,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以内。
2025年6月26日晚,53岁的许某在家中二楼健身房自缢,遗体被发现时已无生命体征,身旁留着一封遗书。谁也没想到,这个在当地电力系统工作、性格内向的男人,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压垮他的,是短短几个月里从“担保人”变成“负债人”的400多万元债务,而这一切的起点,本是一场为了解除担保的“过桥”操作。
据9月26日的报道称,2025年3月,许某的前嫂子徐某群正为泰隆银行的贷款发愁。徐某群做生意多年,和泰隆银行有十多年资金往来,当时她有两笔由许某担保的贷款:一笔50万6年期次年到期,另一笔150万3年期将于4月1日到期。按银行要求,到期续贷需先还本金,可徐某群一时筹不到钱,便找银行客户经理金某意帮忙,对方推荐了“放贷人”潘某,说可以借“过桥资金”周转。
最初计划很简单:借150万还银行,一天过桥费22500元,许某作为共同借款人签字,等续贷下来,许某就能解除这150万的担保。可事情在3月27日变了味——金某意突然说,徐某群的妹妹徐某霞在银行也有贷款,让徐某群把刚借到的150万再加50万(总共200万)转到妹妹卡上,“银行过一下再放出来”,先帮妹妹续贷,再办徐某群的续贷,最后让姐妹俩“互保”,许某就能彻底脱保。还说这样能申请到三厘多的低息,比之前七、八厘的利息划算。
徐某群没多想,甚至连妹妹的银行卡号都是金某意通过微信发来的。200万转过去后,她和朋友冒雨赶到天台县银行,等着钱“放出来”,可从白天等到下班,毫无动静。金某意后来解释,原本250万的审批手续已办好,现在只还了200万,要重新审批。可这一“重新审批”,许某、徐某群和出借人潘某在银行等了整整一周,等来的不是续贷,而是“钱被扣了却没放款”的结果。
许某的处境瞬间恶化:之前150万银行贷款的担保没解除,又多了200万高息借款的担保(这笔钱一天过桥费3万)。他想不通,自己明明是来“脱保”的,怎么反而背上了更多债?更让他焦虑的是,徐某群的妹妹徐某霞说自己贷款没到期,不知道钱被转走;银行则强调“转账是徐某群自己操作的”,双方各执一词,债务却实实在在落在了许某的头上。
转折点在6月下旬到来。6月24日、25日,许某接连收到浙江天台县法院的两份文书:一份是支付令,要求他承担泰隆银行两笔共计265万贷款的连带清偿责任;另一份是判决书,判决他和徐某群共同偿还潘某147万借款本金及利息(原本200万,扣掉已付的3万过桥费和部分款项后核算)。
6月16日的庭审,许某是独自去的。作为借款人的徐某群觉得“理亏”没到场,远在台湾的徐某霞也没出现。法庭上,许某辩称自己是被欺诈——借款本用于还150万银行贷款,却被挪用还了徐某霞的贷款,且潘某是职业放贷人,借款合同无效。但法院认为他没有提供足够证据,支持了原告的诉求。
“自己轻信亲兄弟、前嫂子的话,导致背上一辈子也还不清的债务。”“我什么都没有了。”“我也不知道,我的明天会有什么结果。”遗书里的话,写满了许某的绝望。他的母亲说,儿子没经历过什么风波,遇事没主见,签完担保后就一直害怕,想把名字去掉却没办成;哥哥则提到,事发后他曾承诺“所有债我来还”,可许某已经听不进去,甚至“恨上了”家人。
许某死后,这场债务纠纷的后续更显混乱。徐某群陷入深深的自责,她坦言自己后来被追债压得崩溃,没再接许某的电话,“他可能觉得我们都不管他了”;许某的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不敢出门,外界还传言“许某哥哥和徐某群是受益人”,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法院判决后,潘某和徐某霞签了和解协议:徐某霞还68万,潘某就解除对她房产的保全,不再追究许某和她的责任;剩余债务,潘某也承诺不强制执行徐某群。而泰隆银行那边,客户经理金某意面对“是否推荐高利贷”“是否诱导转款”等疑问,只说“无权接受采访,没什么好说的”。
直到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台州监管分局出具《违法线索意见书》,才给这起事件定了部分调子:涉事银行存在“提前还贷未确认借款人意愿、续贷未告知相关条件、客户信息保护有短板”的疏漏,但对于“客户经理违规诱导还贷、推荐过桥资金,银行涉嫌欺骗性收贷”的说法,因“现有材料不足”未予认定。几天后,徐某群向浙江监管局递交申请,要求问责银行和当地监管部门,可事情至今没有下文。
这起悲剧曝光后,网友的评论里满是惋惜和愤怒,也藏着对现实的警醒。有网友直指银行客户经理的操作:“诱导客户接高利贷还款肯定是违法的!信贷主任为了逃避坏账责任,假意说续贷,让企业借高利贷过桥,还能从高利贷那拿好处费,这就是把人往火坑里推!”还有人说:“明显是银行客户经理导演的一出戏,为了收贷不管别人死活,可惜代价是一条人命。”
更多网友把焦点放在“担保”这个雷区上,有人以过来人的语气提醒:“即使是亲人,也别随便担保!你可以借点钱给对方,甚至送点都好,至少风险可控。过桥贷更是坑,一天3万的利息,本质就是高利贷,碰都不能碰!”也有人结合自身经历感慨:“银行从来都是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我之前也遇到过,钱还进去就没续贷出来,最后只能贱卖公司抵债,这种釜底抽薪的操作太伤人。”
还有网友提到许某的处境:“他性格内向没主见,又遇到亲人、银行的双重牵扯,出庭时只有自己一个人,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想想都窒息。400万对普通家庭来说就是天文数字,他不是不想扛,是真扛不动了。”
这起悲剧从来不是“一个人想不开”那么简单。许某的失误,在于轻信了“解除担保”的承诺,没看清过桥贷的高息陷阱;但更深层的问题,藏在银行操作的不透明、民间借贷的无序,以及“亲人关联”带来的信任捆绑里。如果当初银行能明确告知续贷条件,如果客户经理没有随意推荐高息放贷人,如果“转款给妹妹”的建议能多一层核实,或许这场悲剧就能避免。
可现实没有如果。对普通人而言,这起事件最沉痛的警示莫过于:“担保”不是简单的签字,而是要承担全部债务的责任;面对银行、亲人提出的资金操作,多一分警惕,多一份证据留存,或许就能避开压垮自己的那根稻草。而对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来说,如何规范信贷流程、堵住操作漏洞,不让“过桥”变成“过鬼门关”,才是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关键。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