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资本圈新生意:5万美元,定制一个“完美”婴儿

硅谷资本圈推出新业务:投资五万美元定制“完美婴儿”,该服务通过高科技手段,包括基因编辑和生物科技,旨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生育体验,打造理想的下一代,这一创新商业模式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涉及伦理道德、技术风险及公平性问题,定制婴儿服务在满足部分人群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类基因工程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
文|新质动能,作者|沛林
你相信吗?基因可以定制了!5万美元,就可以买到高智商、健康、漂亮的“完美”宝宝。
据外媒报道,马斯克就曾利用此技术,定制了自己至少一个孩子。
这项技术叫做“多基因疾病植入前基因检测”(下文简称PGT-P),它承诺能提前预估一个胚胎未来在智力、外貌乃至个性上的倾向性。
基因优劣被量化,人类分层从胚胎开始。硅谷资本,正狂热助推这场基因阶级分化的诞生。
硅谷大佬忙着定制婴儿
这年头,硅谷科技新贵们不仅炒币玩大模型,还开始偷偷定制下一代了。
说起PGT-P技术,也叫胚胎筛选技术,它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胚胎排位赛。
当一对夫妇提供了多个胚胎给PGT-P公司,公司就可以对它们进行基因解码与评分,预测每个胚胎若发育成人,其在重大疾病、身高、智商甚至性格倾向上的先天概率。
父母从中选出分数最高的胚胎,作为自己未来的孩子。一场对后代基因的主动选择,就此完成。
使用PGT-P技术定制婴儿并不是新鲜事。2021年1月,全球首个定制婴儿Aurea在美国降生。
Aurea的父亲Rafal是一位年过五十的神经科医生,因为担心高龄生育风险,主动找到PGT-P技术公司Genomic Prediction,希望从健康和智商层面给孩子最好的基因。
Genomic Prediction以“筛选胚胎是不道德的”为由,拒绝了Rafal的请求。Rafal因此非常不满,找到另一家愿意提供服务的公司接手,生下了完美婴儿Aurea。
中国也出现过使用PGT-P技术案例。2022年8月,为了从源头阻断家族遗传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利用PGT-P技术,帮助一对夫妻生育了一名2型糖尿病风险较低的男婴。
而使用这项技术最受关注的人,当属马斯克了。
PGT-P公司Orchid一名匿名员工对媒体透露,马斯克生育的至少一个孩子,使用了Orchid的服务。对这一曝光,马斯克曾在相关推文下回复"Cool"。
PGT-P技术,也成为硅谷资本争相涌入的新赛道。站在众多明星初创公司背后的关键推手,正是硅谷传奇——彼得·蒂尔。
这位PayPal联合创始人、Facebook的首位投资人,正通过其掌控的泰尔基金与泰尔奖学金,为整个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资金与人才弹药。
一个隐秘的“泰尔系”网络已然浮现:Orchid、Genomic Prediction、Nucleus Genomics——这些PGT-P赛道上的核心玩家,其创始人无一不是泰尔奖学金的获得者。蒂尔本人更是直接投资过CRISPR基因编辑公司,其布局生命科学底层技术的野心昭然若揭。
在大佬光环的加持下,这些公司的融资表现一度风光无两。Orchid揽获约2000万美元;Genomic Prediction累计融资约3600万美元;Nucleus Genomics更是一举完成6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然而,融资红红火火,与公司后续发展的实际表现,形成巨大反差。一场关于技术、伦理与商业化的残酷洗牌,正在加速。
PGT-P行业现状:资本也怕政策
PGT-P这个行业,现在最怕的就是聊“智商检测”。一提到这个,大家都躲躲闪闪,生怕惹上麻烦。
不过,PGT-P公司Herasight偏要当出头鸟。别人不敢明说的,它直接摆上台面。
只要你有至少10个胚胎,花5万美元,Herasight承诺就能帮你测出哪个胚胎可能智商更高,差距能拉到15分左右。虽然这家公司从来没公布过融了多少钱、生意怎么样,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称,不少有钱人都在悄悄买它的服务。
相比之下,Orchid就低调得多。
公开宣传时,它不提“筛选胚胎”这样的字眼,而是把自己包装成“备孕健康风险评估”。这么一来,既避开了伦理争议,又持续吸引到了投资人为自己加注。
而曾经被风投看好的Genomic Prediction,就没那么幸运了。
虽然从顶级风投前后融过大概3600万美元,本来还想再融个几千万,结果C轮计划在2022年直接黄了。据说就是因为投资人做完尽调后,觉得政策风险太大,不敢再往下跟。
说白了,钱也不是万能的。你再有技术,再能融资,只要监管一出手,一切都可能停摆。这就是PGT-P行业的现状。
资本的犹豫不无道理,对PGT-P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学界给出了严肃的警告。
新的基因阶级
要说学界的态度,就是仨字:看不上。
早在三年前,欧洲人类遗传学会就白纸黑字地警告:这技术压根没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
今年五月,《临床医学杂志》的论文更是补了一刀——从精神疾病到所谓的完美特质,统统缺乏靠谱数据支撑。问题出在核心算法上:现有的基因数据库几乎被西欧人群垄断,对其他人种的预测准确度直接打折。更尴尬的是,当定制者提供的样本少到只有亲兄弟姐妹的几个胚胎时,这套算法的预测能力和“准确度”压根不沾边。
在风格严谨的学界看来,花几万美元就能筛选到"完美胚胎",可能根本就是个伪科学,还一不小心就踩中了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优生学"地雷。
但真正让伦理学家夜不能寐的,是这背后那套“基因决定论”的逻辑。
当社会开始相信人的命运在胚胎阶段就已写好,努力奋斗就成了笑话——你这辈子能走多远,不看你有多拼,只看你当初有没有被选中。
更可怕的是,这把基因剪刀正在裁剪出新的社会阶层。有钱人花五万美元就能定制“最优胚胎”,普通人却连试管受精都负担不起。财富差距第一次有了生物学支撑,最终可能固化出难以逾越的“基因阶级”。
而当我们全都追逐同一个“完美模板”时,人类多样性也在面临从未有过的危机。
想想看,如果霍金活在胚胎筛选时代,那个让他患上渐冻症的基因,可能早在他出生前就被淘汰了。更残酷的是,那些“自然”出生的孩子,将来要面对的不是“你不够努力”的批评,而是“你基因不行”的歧视。
小结
当学界、商业吵翻天,真正在做定制婴儿的夫妻对这此似乎并不关心。
还记得那位全球第一个定制自己孩子的父亲Rafa吗?他在遭受到Genomic Prediction拒绝时,直抒胸臆的表达了他的观点:"如果父母通过基因为孩子选择某些特质,比如智力,孩子们应该会很感激。"
有市场需求,这场用生命做赌注的游戏就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