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光伏“反内卷”的西南之战:32万吨产能推倒第一枚骨牌

访客 2025-10-23 15:04:23 2
光伏“反内卷”的西南之战:32万吨产能推倒第一枚骨牌摘要: 西南地区光伏产业正经历一场“反内卷”的变革,以32万吨产能为起点,推动光伏行业洗牌,这一行动打破了行业内的内卷现象,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变革将对整个光伏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西南地区光伏产业正经历一场“反内卷”的变革,以32万吨产能为起点,推动光伏行业洗牌,这一行动打破了行业内的内卷现象,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变革将对整个光伏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文|万联万象,作者|万爷

光伏“反内卷”的西南之战:32万吨产能推倒第一枚骨牌

作为光伏产业链最上游的硅料环节,在大西南打响了行业“反内卷”的重要一枪。

据SMM消息,受近期政策会议及丰枯水期电价调整影响,中国西南地区部分多晶硅生产基地已逐步降低原料投放量,预计在10月底至11月初实现全面停产,涉及年产能约32万吨。

这一涉及中国已建成多晶硅总产能近十分之一的停产计划,势必会引发整个光伏产业的连锁反应。

随着最上游的骨牌即将被推到,光伏产业也正是进入到涅槃重整的新阶段。

西南多晶硅产能抉择与区域影响

作为中国水电资源富集区,西南地区多晶硅生产一直高度依赖季节性水电供应,这也成为其发展的双刃剑。四川、云南等省份凭借丰富的水电资源,在过去几年吸引了大量多晶硅企业落户,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集群。然而,水电资源的季节性特征使得该地区的能源供应呈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

丰枯水期电价差异直接推动了本轮停产决策。西南地区在枯水期(通常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电价较丰水期上涨30%-50%,大幅推高了多晶硅这一高耗能产品的生产成本。按照多晶硅生产的能耗水平,电力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30%以上,电价的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当前多晶硅价格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电价上调将成为压垮西南地区多晶硅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位不愿具名的多晶硅企业负责人表示:“按照当前的多晶硅市场价格,即使在丰水期电价下,多数企业也只能勉强维持盈亏平衡。进入枯水期后,电价上涨将直接导致每吨生产成本增加5000元以上,这意味着生产一吨亏损一吨。”

停产将分阶段推进,从“逐渐减少原料投放”开始,最终实现全面停工。这种渐进式安排,既考虑了生产工艺的连续性,也反映出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艰难抉择。多晶硅生产装置一旦完全停车,不仅重启成本高昂,还可能对设备造成损害。因此,企业往往选择降低负荷运行,而非直接关停。

32万吨产能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的逾五分之一,这一大规模停产计划若落实,将对光伏产业链带来结构性影响。西南地区多晶硅产能的退出,将改变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区域布局,加速产业向能源成本更稳定的西北地区或沿海地区转移。

此外,这些产能的关停还将对当地经济产生连锁反应。多晶硅企业是当地的重要就业岗位提供者和财政收入来源,其停产将直接影响相关就业和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地方政府面临平衡产业结构与稳定经济增长的双重挑战。

行业价格泥潭与库存危机

西南地区停产消息传出的同时,中国多晶硅行业正面临严峻的产能过剩局面。这一问题的根源可追溯至2021-2022年的光伏扩产潮,当时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多晶硅价格一度飙升至30万元/吨以上,引发了一轮大规模的投资热。

据硅业分会数据,中国内地多晶硅已建成产能高达350万吨,而预计2026年全球需求仅约150万吨,产能过剩率超过一倍。这种严重的供需失衡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维持现金流和市场份额,不惜亏本销售,陷入恶性价格竞争。

库存积压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显示,当前硅料环节总库存预计在40-50万吨,处于历史高位。高库存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还持续对市场价格形成压制。某行业分析师指出:“按照当前的需求水平,现有库存需要至少3-4个月才能消化完毕,这意味着价格反弹面临巨大阻力。”

产能过剩直接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多晶硅价格从2022年高点一度跌至2025年7月的3.4万元/吨左右,虽后续反弹至5.2万元/吨,但仍低于多数企业的生产成本线。价格的大幅波动使得企业经营面临巨大不确定性,难以进行长期规划。

技术迭代加速了落后产能的出清。近年来,多晶硅行业技术快速进步,新一代产品的能耗、质量和成本明显优化。协鑫科技的FBR颗粒硅技术和通威股份的改良西门子法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使得高成本产能丧失竞争力。

据行业测算,目前行业内先进企业的生产成本可控制在4万元/吨以下,而落后产能的成本则超过6万元/吨。

价格战的持续已经对行业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冲击。2025年上半年,多家多晶硅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显示,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50%,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巨额亏损。这种全行业性的盈利下滑已经开始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和能力建设,威胁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金融机构对光伏行业的风险敞口也在收紧。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始严格控制对多晶硅项目的信贷支持,转向更加审慎的融资政策,这进一步加剧了高负债企业的资金压力。

加速行业洗牌与格局重构

2024年以来,光伏行业多次被列为“反内卷”的重点领域。

2025年7月,人民日报相关文章及中央财经委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光伏行业反内卷进程显著加快。这些政策信号表明,政府已决心解决光伏行业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问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主要从两方面推进:一是整治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二是淘汰落后产能。在《价格法》的约束下,低价倾销行为得到初步遏制。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开始对涉嫌低价倾销的多晶硅企业进行调查,维护市场秩序。与此同时,行业协会也在牵头制定行业自律公约,避免恶性竞争。

更为重要的是,2025年9月16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征求意见稿),大幅收紧多晶硅能耗标准。新国标规定棒状硅1/2/3级综合能耗分别为5/5.5/6.4 kgce/kg,较此前流传版本更为严格。这一标准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将对现有产能形成硬性约束。

现有企业须满足3级标准,新建或改扩建企业则需达到2级标准。这一差异化要求体现了政策对存量和增量产能的分类管理思路,既给现有产能一定的缓冲期,又确保新增产能的技术先进性。

交银国际证券估计,新国标正式实施后,中国多晶硅有效产能可能从350万吨降至约240万吨,降幅约31.4%。这一产能出清规模远超市场预期,将从根本上改变行业供需格局。那些技术落后、能耗高的产能将被迫退出市场,而具备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头部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相关政策将于2026年底开始执行,为行业预留了12个月的过渡期。这一安排考虑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产能调整所需的时间,体现了政策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对许多中小企业而言,在一年内完成技术改造或能效提升面临巨大挑战,技术积累和资金实力将成为企业能否达标的关键。

可以肯定的是,行业整合大幕已经拉开。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多晶硅行业正在经历深度洗牌。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开始主动寻求被头部企业收购,而技术领先的企业则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这种整合有利于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升中国多晶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结语

反内卷,短期阵痛无法避免。

西南地区32万吨多晶硅产能的停产,恰似光伏行业去产能过程的一个缩影——枯水期电价上涨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调整过程虽然痛苦,但对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

高成本产能的退出,不仅将缓解市场供需矛盾,更将为协鑫科技、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的先进产能释放市场空间。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多晶硅产业将走向更加集约化、高效化的发展道路。

光伏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而必要的优胜劣汰。只有经过这场洗礼,行业才能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加坚实的作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