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孙立人何时“回家”?其子正式申请棺椁迁葬大陆!有仨备选安葬地

访客 2025-10-28 14:12:16 1
孙立人何时“回家”?其子正式申请棺椁迁葬大陆!有仨备选安葬地摘要: 孙立人的儿子正式申请将其棺椁迁葬至大陆,备选安葬地有三个,关于孙立人何时“回家”,尚无确切时间确定,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以内:,孙立人的儿子已正式...
孙立人的儿子正式申请将其棺椁迁葬至大陆,备选安葬地有三个,关于孙立人何时“回家”,尚无确切时间确定,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以内:,孙立人的儿子已正式申请将其棺椁迁葬至大陆,具体迁葬时间尚未确定,有三个地方作为备选安葬地,这一决定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孙立人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期待他早日“回家”,落叶归根。

一句“不葬大陆,棺不入土”的遗言,让抗日名将孙立人的棺柩在台湾台中东山墓园的水泥台上静静暂厝了35年。2025年10月,随着其次子孙天平正式向大陆递交迁葬申请,希望将父亲遗骨迁回安徽庐江故里安葬,这场跨越海峡的“落叶归根”之愿,不仅勾起了人们对那段烽火岁月的追忆,更在两岸引发了关于历史、传统与情感的深度共鸣与讨论。

孙立人何时“回家”?其子正式申请棺椁迁葬大陆!有仨备选安葬地

孙立人将军的一生,注定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1900年,他生于安徽庐江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便胸怀报国之志。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远赴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深造,习得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抗战爆发后,这位兼具中西军事素养的将领,在战场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1942年的仁安羌大捷中,他率领千余将士,直面数倍于己的日军,浴血奋战后成功解救7000余名英军,凭借此战一战成名,获中、美、英三国授勋。在缅北滇西战场的连年征战中,他率领部队累计歼灭日军3.3万余人,成为抗战时期军级将领中歼敌最多的将领之一,“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誉传遍海内外,成为无数国人心中的抗日英雄。

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晚年却历经坎坷。1955年,他因所谓“孙立人案”被软禁,这一禁便是33年。漫长的软禁岁月里,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只能靠种植玫瑰贩卖维生,“玫瑰将军”的称号背后,是无尽的委屈与坚守。直到1988年,他才恢复自由身,1990年,带着对故土的牵挂与未竟的心愿,孙立人在台中病逝。临终前,他留下了那句耐人寻味的遗言:“不葬大陆,棺不入土”。多年来,外界解读这句遗言,认为其表面是拒绝在台湾入土,实则暗藏着对落叶归根的深切执念——晚年的他或许担忧牵连家人,故未直言归乡,而这与安徽庐江“厝柩待归”的传统习俗不谋而合,棺木暂放地面,只为等候归乡的那一天。

孙立人何时“回家”?其子正式申请棺椁迁葬大陆!有仨备选安葬地

自1990年至今,孙立人的棺柩始终被玻璃棺罩保护着,静静停放在台中东山墓园,未曾入土,仿佛一直在等待着归乡的信号。这份等待,在家人的坚持下从未停歇。孙立人次子孙天平,始终铭记着父亲对故土的牵挂。他曾透露,父亲晚年得知大陆妥善保护着其父母在安徽的墓地后,深感欣慰,时常念叨着要回到家族根脉所在之地。孙天平受邀参加大陆抗战胜利70周年九三阅兵时,便首次公开表达了希望将父亲遗骨迁回大陆安葬的意向,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大陆方面的积极回应。

在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关系相对缓和,迁葬事宜曾迎来重要进展。当时,大陆方面提议将孙立人遗骨迁葬至广州新一军公墓,让他与昔日并肩作战的远征军战友们合葬,并计划重修公墓,以纪念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遗憾的是,后续因两岸关系变化,这一计划被迫搁置,成为了一桩未了的心愿。而在安徽庐江,家乡人民从未忘记这位抗日名将,近年来持续修缮孙立人故居与纪念馆,精心打理其家族墓地,为迎接英雄遗骨归乡做好了充分准备。

据10月28日的报道称,2025年10月,孙天平正式向大陆提交迁葬申请,为这场跨越十余年的推动画上了关键一笔。此次申请中,他提出了三个备选安葬方案:安徽庐江祖籍地,这里是孙立人的出生地,承载着家族根脉与童年记忆,故居纪念馆已修缮完毕;广州新一军公墓,契合孙立人生前“与战友合葬”的心愿,这里曾是他率领远征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精神寄托;南京抗战纪念地,作为国家级抗战纪念场所,便于公众瞻仰缅怀,传承英雄精神。三个方案各有深意,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让英雄魂归故土,让遗愿得以实现。

孙立人何时“回家”?其子正式申请棺椁迁葬大陆!有仨备选安葬地

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在两岸引发广泛讨论,网友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理性观点,形成了多元的舆论氛围。支持迁葬的网友占据了主流,有网友留言:“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情感,孙立人将军为国家和民族立下赫赫战功,他的遗愿理应得到尊重。让英雄回到故乡,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英雄的告慰。” 还有网友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表示:“大陆一直铭记着孙立人将军的抗战功绩,影视作品《中国远征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了他的英雄事迹,而台湾民进党当局却在淡化远征军历史,迁回大陆安葬,能更好地传承这份抗战记忆。”

也有部分岛内网友表达了担忧,认为“迁葬可能被用作‘统战工具’”,还有人提出“马英九时期已经恢复了孙立人的荣誉,留在台湾更能体现对他的尊重”。对此,有网友理性回应:“将正常的迁葬行为政治化,反而辜负了英雄的一生。孙立人将军的功绩属于整个民族,他的遗愿不应被裹挟在政治纷争中。” 更多中立网友则认为:“最终的归宿应该由家属决定,这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无论是迁回大陆还是留在台湾,核心都是尊重逝者与家属的意愿,不应被过多外部因素干扰。”

还有网友聚焦于迁葬的现实意义:“35年棺不入土,本身就是一种遗憾。如今两岸虽有分歧,但在铭记抗战历史、缅怀民族英雄这一点上,应该达成共识。让孙立人将军归乡,或许能成为联结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纽带。” 有了解庐江“厝柩待归”习俗的网友补充道:“这种习俗承载着对故土的眷恋,孙立人将军的遗言与家乡习俗不谋而合,可见他对归乡的执念有多深,实现他的遗愿,是对这份家国情怀的最好回应。”

孙立人何时“回家”?其子正式申请棺椁迁葬大陆!有仨备选安葬地

当前,迁葬申请已提交至相关部门,正等待审批。这场跨越海峡的归乡之路,仍面临着两岸协调等现实挑战——迁葬需台湾方面放行棺木,当前两岸关系的紧张态势,为这一进程增加了不确定性。但大陆方面的积极态度令人欣慰,有消息称,若迁葬成行,可能会以国葬规格安葬孙立人将军,这既是对英雄的最高礼遇,也是对那段抗战历史的郑重铭记。

孙立人将军的棺椁暂厝35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两岸关系的起伏。他的遗愿,不仅是个人对故土的眷恋,更承载着民族对英雄的追忆与敬仰。在我看来,尊重逝者遗愿、支持家属选择,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铭记英雄功绩、传承抗战精神,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无论最终迁葬之路如何推进,都应摒弃政治干扰,回归历史本真与人文初心。愿这位抗日名将能早日魂归故土,愿两岸同胞能在铭记共同历史的基础上,增进理解与共识,让英雄精神成为联结民族情感的永恒纽带。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