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一酒店:客人吃饭不但要收服务费,还要收“厨师费”,曝详情
摘要:
东莞某酒店被指除收取常规服务费外,还要求客人支付“厨师费”,据悉,该酒店声称因厨师人工费用上涨,故增设此项收费,此举引发消费者不满和质疑,认为酒店将运营成本转嫁至消费者身上,事件详... 东莞某酒店被指除收取常规服务费外,还要求客人支付“厨师费”,据悉,该酒店声称因厨师人工费用上涨,故增设此项收费,此举引发消费者不满和质疑,认为酒店将运营成本转嫁至消费者身上,事件详细报道正待进一步调查,东莞某酒店额外收取“厨师费”,引发消费者质疑,酒店解释因厨师人工费用上涨而增设收费,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国庆假期本是亲友相聚、共享团圆的好时候,但广东朱女士一家却在东莞宏远酒店的聚餐后,被两笔意外的收费搅得满心不快,这场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也随着后续的维权过程和网友讨论,成了不少人关注的焦点。
朱女士回忆,国庆期间她和亲朋好友特意选择在东莞宏远酒店聚餐,原本整场聚餐氛围融洽,直到结账时,账单上的两项费用让她瞬间愣住——除了正常的餐费,还额外标注了“中厨费”和“服务费”。她反复确认,聚餐期间一行人并没有点任何需要定制的菜品,全程也没有工作人员提前告知会收取这两项费用,“酒店提供厨师不是基本服务吗?怎么还要单独收费?”朱女士的疑惑并非没有道理,她展示的发票显示,此次消费小计3946.68元,其中“中厨费”(厨师费)152元,“服务费”543.96元;更让她不解的是,后来从其他途径了解到,15%的服务费本就包含了厨师相关成本,如今相当于被重复收取了一次厨师费用。
为了核实情况,朱女士翻出了此前与酒店订房沟通的聊天记录,无论是预订环节还是酒店发来的线上菜单,都没有任何关于“服务费”和“中厨费”的收取说明或收费标准。带着这些疑问,朱女士第一时间找酒店沟通维权,可过程并不顺利:酒店虽然承认确实收取了“中厨费”,却始终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处理方案,维权陷入僵局。
10月13日,朱女士一家选择投诉,希望通过监管部门介入推动问题解决。很快,酒店主动打来电话沟通,但双方在费用退还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更让朱女士气愤的是,10月14日,当她再次尝试联系当初订房的工作人员时,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方微信拉黑,这种回避态度让原本就不满的她更加失望。
直到10月24日,南城市场监管分局针对此事给出了回应:经核查,宏远酒店向朱女士收取的“中厨费”,是由于系统错误导致的错收,事后酒店已对系统进行整改修复,堵塞相关漏洞。分局受理投诉后,也第一时间联系了朱女士和东莞市宏远酒店有限公司开展调解——朱女士提出退还服务费544元、“中厨费”152元等诉求;酒店方面则表示,服务费事项在菜牌尾页有“房间加收15%服务费”的温馨提示,退还服务费的诉求仍在协商中;而对于“中厨费”,酒店承认是因点菜系统错误和工作人员信息不对称造成误解,愿意退款,经计算可退还220元。同时,市场监管分局进一步调查发现,据酒店供述,这笔“中厨费”仅此一单,并非常规收费项目。
这场纠纷的进展,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不少理性声音直指消费中的关键问题。有网友“不赦先生”提出质疑:“多收费用用一句系统错误就可以搪塞了吗?这应该属于恶意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酒店吃饭遭恶意欺诈,消费者有权获得退一赔三的赔偿——酒店应退还消费费用,同时按费用三倍赔偿,若三倍金额不足五百元则按五百元计算,照此算来酒店至少应赔偿五百元。”
也有网友“令狐风语”对服务费本身提出疑问:“收服务费就已经很过分了,不是你们标明了就证明可以收,这些成本本就该包含在菜价内,难道以后还能加卫生费、厨师费、饭后剩菜处理费?这样拆分收费,本质上是在变相抬高消费成本。”网友“平安4365194”则用调侃的语气讽刺这类乱象:“采购费、摘菜费、洗菜费、加工费、厨师费、跑堂费……现在的收费名目真是精雕细作,五花八门到让人无言以对,只能说‘博大精深’!”还有网友“亲切饭团u”直接戳穿酒店的敷衍:“一句系统错误和工作人员信息不对称就完事了?这种理由太牵强,要是消费者没发现,这笔钱是不是就默认收下了?”
最终,经过多次沟通协商,10月26日,朱女士告诉记者,酒店已向她退还了服务费和中厨费共计695.96元,这场持续近半个月的消费纠纷总算有了结果。
从整个事件来看,虽然朱女士最终拿到了退款,但背后折射出的消费问题值得所有商家和消费者警惕。对商家而言,明码标价、提前告知额外收费项目是基本义务,不能以“系统错误”“信息不对称”为借口逃避责任,更不能抱有“消费者没发现就不退还”的侥幸心理——这种做法不仅会损害自身口碑,还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对监管部门来说,此次南城市场监管分局的及时介入,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有效支撑,也对商家形成了必要约束,这种快速响应的态度值得肯定。而对普通消费者,也需要吸取教训:在外出消费时,尤其是在酒店、餐厅等场所,要主动留意菜单、账单上的收费明细,对不明确的费用及时向工作人员确认,同时留存好聊天记录、发票、账单等凭证,一旦遇到侵权情况,及时投诉,才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毕竟,消费公平不是靠消费者“细心发现”,而是靠商家“自觉遵守”和监管“有力护航”共同实现的。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