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例脑机接口植入患者“已可以完成脑控喝水”
在11月6日,瘫痪4年的小董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手术台上,正准备迎接一项新的治疗技术,这项技术听起来甚至有些科幻——一个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体内机即将被嵌入他的颅骨外,成功采集到小董大脑中感觉运动区域的神经信号。
这个植入脑机接口设备是由博睿康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睿康”)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洪波教授团队合作开发。该系统采用无线微创设计,不损伤大脑细胞,手术后仅一周,患者便可出院回家。当日,由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完成了此例临床植入试验。该项临床试验得到了华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是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的各项要求开展的GCP临床试验。从国际脑机接口大会获悉,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已于11月15日出院回家,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已可以成功完成脑控喝水的动作。(上海科技公众号)
全文:
还记得今年年初,马斯克宣布Neuralink植入的首个大脑芯片人类患者已经完全康复,只需意念就能控制鼠标吗?
在11月6日,瘫痪4年的小董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手术台上,正准备迎接一项新的治疗技术,这项技术听起来甚至有些科幻——一个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体内机即将被嵌入他的颅骨外,成功采集到小董大脑中感觉运动区域的神经信号。这个植入脑机接口设备是由博睿康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睿康”)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洪波教授团队合作开发。该系统采用无线微创设计,不损伤大脑细胞,手术后仅一周,患者便可出院回家。当日,由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完成了此例临床植入试验。该项临床试验得到了华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是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的各项要求开展的GCP临床试验。
“我们这款脑机接口系统采用的是半侵入式设计,设备非常小,只有硬币那么大,植入位置就在颅骨上方、头皮下方。”博睿康产品总监王昱婧解释道,“手术后,我们将头皮重新覆盖,等头发长出来之后,几乎看不出来这个设备的存在。”
从国际脑机接口大会获悉,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已于11月15日出院回家,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已可以成功完成脑控喝水的动作。
科技改变命运的故事似乎正在发生,但瘫痪患者是否找到了“解药”?答案仍在路上。
“一个简单的小手术”?
4年前,因为一场意外导致全身瘫痪的小董在不断寻找治疗自己的“解药”。
早在去年10月24日,54岁的患者老杨就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了脑机接口植入手术,成为国内植入脑机接口手术的首位受试者,这也比Neuralink的首例临床植入早3个月。“当我看到老杨能够重新举起杯子喝水时,眼泪不禁流了下来。这对我们这些脊髓损伤的病人,简直就是天赐的福音。”小董回忆道,老杨的案例给了他巨大的信心,也让他下定决心要参与这项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
“听到要做脑机接口手术,心里是有些担忧的,毕竟这是第一次做。”他说,“但如果这能让我重新拥有自理能力,能够自己穿衣、吃饭,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改变。”
小董的手术是一次充满希望和风险的尝试,把脑机接口植入患者脑中,就能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医生和患者都在审慎地评估它的神奇和风险。
“我们的研发团队一直在努力平衡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达到最高标准。”王昱婧表示,“我们的脑机接口设备很薄很小,手术相对来说也变得更加简便。我们曾与多位科学家和外科专家进行了沟通,大家一致认为,与同类神经刺激器的植入手术相比,我们的手术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手术。”
与传统的神经刺激器不同,这种半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不仅依赖体内的芯片,还配有一套体外装置。“我们使用了一个小的磁吸线圈,患者可以像给手机无线充电一样,隔着头皮将其吸附在体内机上。这个外部设备负责供电、传输信号,并进行实时的算法更新。”王昱婧介绍道,“同时,我们还配有气动手套,患者通过脑电信号控制手套完成抓握等动作,整个过程形成一个闭环。”
与此同时,国内对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监管和支持也在逐步推进。今年8月,博睿康微创脑机接口进入了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这为他们的技术进入正式临床应用提供了保障。王昱婧透露,“我们公司的植入脑机接口系统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植入脑机接口系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迈出的只是第一步,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将这个系统做得更小、更微创,让更多患者,甚至在更远的未来,每个人都能够受益。”
术中“黑科技”:无需唤醒,实时双模精准功能定位植入
博睿康与华山医院的合作已延续多年,本次植入手术为全国首例使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线高频信号分析”完成对电极植入位点的双模精准功能定位。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对脑电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帮助医生精准确定患者的手部感觉运动功能区域,确保电极准确放置。
“ 我们首次将这套系统带入今天的手术室中,”王昱婧在谈到这次临床试验时,眼中透露着对这项技术的自信。“这套系统的最大亮点就是它能在不唤醒患者的情况下,通过神经电生理”金标准“和高频脑电信号实时分析”双剑合璧“,精准定位功能区域,优化电极位置。”
对于传统的功能定位方法,通常需要通过在术中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中唤醒,配合完成电刺激的方式来评估大脑区域的功能,“我们这套技术不需要患者醒来,也完全没有副作用,能够在患者无法配合的情况下,依然精确判断出手部功能区域的活跃度。”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他们正在开发更高密度、更高通量的电极,以便覆盖更广泛的脑电波区域。“在未来,我希望我们的系统不仅能帮助患者完成基础的动作,比如喝水、走路,甚至能帮助他们进行如弹钢琴、写字等精细的运动控制。”
“博睿康在脑机接口领域深耕多年,作为脑机接口链主企业,我们在技术层面,从非侵入式迈向侵入式;在产品层面,我们从脑科学研究拓展到临床诊疗与康复。过去两年,我们的销售和研发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微创脑机接口的临床进展方面,我们完成了人体试验‘从0到1’的重大突破,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也通过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印证了‘微创植入’方案是一条安全、有效的技术路线。”博睿康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胥红来表示。
加快未来产业培育,“上海脑机接口产业资源全链条集聚”
“博睿康刚刚完成由上海国投孚腾资本和浦东创投旗下引领区基金联合牵头的D轮融资签约,后续在上海科委和市区国资的协同助力下,我们的人体试验将全面展开,相信该技术路线在商业化前景上的优势也会逐渐凸显出来。”胥红来说道。
在他看来,“上海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应用场景,还通过深厚的产学医研合作生态,带来了众多科研成果转化机会。”
近年来,为加快未来产业培育,上海积极推进脑机接口前沿技术创新,结合市场化融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支持等,孵化落地了脑虎科技、博睿康(上海)等创新型企业,分别在侵入式、半侵入式赛道形成产品。
“上海的创新氛围非常浓厚。”王昱婧说道,“这里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地方。对于科技公司来说,上海的市场潜力和资源匹配度都非常高。脑机接口产业的上下游资源几乎都能在上海找到。从原料、芯片到电极,再到外部设备的制造,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据悉,上海持续深化研究脑机接口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聚焦侵入式、半侵入式赛道,重点推进脑机接口产品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推动临床试验与应用示范、健全产品标准与检测体系、培育产业生态。同时,支持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应用规模。力争2027年,脑机接口产品在国内率先实现临床应用,帮助瘫痪、失语、神经性疾病等患者极大改善生活质量,创新生态初步构建。
“上海市科委对我们公司的支持,是把我们引进到上海的桥梁。”王昱婧谈道,他们敏锐地看到了脑机接口技术的未来潜力,通过长期的调研和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将我们引入上海,才有了今天的合作契机。
王昱婧特别提到,与华山医院及其他上海医疗机构的合作,也离不开市科委的推动。“这也是我们能够顺利与这些顶级医院合作的关键。”
“通过和顶级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博睿康得以加速验证和优化脑机接口技术在真实临床中的应用,同时推动实验数据和科研成果向临床疗效的快速转化。这一模式不仅缩短了技术落地的时间,也为未来在神经康复与疾病诊疗中的拓展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由于脑机接口在神经信号采集、无线供能和通讯方面目前缺乏成熟的芯片解决方案,我们正计划与上海顶尖的半导体设计高校和企业合作,着力从底层推进系统性能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关键技术的国产化能力,为高效、稳定的脑机接口系统奠定坚实基础。”胥红来说道。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