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残酷的真相:2025年燃油车销量将见顶,但新能源售后的春天还没到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脉络清晰,目前已经从政策和供给驱动,进入需求驱动的新时期。
2018年至2021年,伴随电池技术不断成熟、生命周期拥车成本降低、产品多样化等,消费端担忧和痛点不断释放,迅速拉动电动车渗透。
2022 年起,随着用户接受度快速提升、产品百花齐放,下线城市电气化快速渗透,电动汽车市场化全面进入快车道。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下称乘联分会)数据,10月新能源车零售达119.6万辆,环比增长6.4%,渗透率达到52.9%——这已是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连续四个月突破50%。
新能源车已经成为超过一半消费者的购车首选,这一趋势不容忽视。
各方机构数据预计,2025年乘用车电动化渗透率可达50%,2030年乘用车电气化渗透率可达78%(包含纯电、 插电式混动、燃料电池),且有望挑战80%。
从汽车保有量来看,电气化的快速渗透,将导致燃油车保有量于2025年见顶,达到2.1亿辆,且未来逐年下降。就保有量结构看,未来十年仍将以燃油车为主,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望在2035年反超。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保有量逐步提高,到2026年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大量出保修期,很多4S店售后和后市场同仁们都嗅到市场机会,认为新能源售后维修的春天即将来临!
实际上可能过于乐观。
近两年,后市场的同仁们都遇到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想往新能源售后维修转型,但是因为新能源车保有量不够,而且大都还在保修期内,溢出到后市场的机会其实很少。就算溢出来,也仅仅是做做检查、换换轮胎和易损件,进行一些简单处理。
一方面,原厂技术和配件封锁,导致售后市场买不到核心配件;另一方面因为没有专门诊断设备和维修技术,新能源高压电不敢轻易动,安全风险很大;也没有专门解码编程设备,对车辆控制单元进行匹配和复位,消除故障代码——特别是蔚来、小鹏、理想、特斯拉这些新势力品牌。
在自己店内开辟专门的维修工位,投入资源让维修技师考电工证和学习新能源技术,购买新能源品牌维修和诊断设备,投入很大,但是进店量很少、产出很低,让很多后市场同仁食之无味!
实际上,从新能源售后发展趋势来看,笔者个人对后市场新能源维修持悲观态度。
一、单车维保价值缩水超30%
在电气化深刻影响下,电动汽车维保的特殊性也快速凸显。以一辆A级纯电动SUV为例,除了其独特的三电系统检测和维修带来的价值增加外,由于纯电车比燃油车重约25%,部件磨损带来更换频次提升,主要体现在换胎、减震、拉杆球头等易损件。
然而,些许的价值提升并不能阻挡由于燃油发动机系统消失带来的维保价值缩水,包括机油、四滤等。
此外,电动车的能量回收制动功能也将部分减少制动系统的更换频次。整体来看,纯电车单车售后维保价值,将比同级别燃油车降低约34%。
因此,从维保产值结构来看,未来除了轮胎、底盘件、三电系统的检测和维修还有较大机会外,其他维保项目下降非常明显,维保收入将急剧下降!
从上游管控渠道来说,4S店也会紧紧抓住上述机会,会通过套餐、延保、终身保养、付费会员等手段牢牢锁住车辆。
主机厂直营渠道销服分离,通过不断提高配件和技术壁垒,甚至通过和知名连锁机构合作下沉市场,对售后客户更加垂直而深入地锁住,独立修理厂未来获取新能源客户会越来越困难!
二、主机厂自营保险趋势明显,事故车维修机会减少
随着比亚迪率先涉足自营保险领域,小米紧随其后取得自营保险牌照,而特斯拉与蔚来也正积极申请中,这一系列动作预示着车企自营保险正逐渐成为行业新趋势。
就车险个性化定价而言,车企自营保险或许是最优解。因为车企能够最直接且全面地掌握车辆驾驶参数、维保记录、客户驾驶习惯,以及车辆OBD数据等关键信息。
当下,车企自营保险还未完全解决理赔和查勘成本问题,否则将有更多主机厂争相效仿。
车企做自营保险,意味着开始深入介入保险事故车业务:从前端的潜客、试驾、订单销售,到交付时衍生品绑定、增值业务、订阅服务推介,到售后服务中心的数字化维保招揽邀约、客户关怀维系、代步车服务、取送车服务权益,再到事故车线索、事故取送车、维修进度、理赔,全部闭环。
这一套闭环,意味着主机厂对销售端和售后端的客户全生命周期闭环,利用主机厂的优势地位和上游地位,吃干抹尽。
当各大整车品牌前端新车销售价格越打越低,销售利润越来越薄时,利润结构会发生转移,依靠售后赚取利润,将成为重要手段!
三、智驾时代到来,非授权体系难吃到红利
智驾时代,智驾付费服务和服务体验订阅将成新的收入增长点,但非授权体系可能无缘参与。
以鸿蒙智行最近发的一个智驾无忧服务权益为例:一年付费4000元,享受五大智驾场景的权益保障。除了这种智驾的功能和权益打包服务以外,还有很多关于娱乐体验和服务权益订阅打包等等,这些权益和服务未来将成为非常重要的收入类型,可想象空间和可拓展空间很大。
但是智驾相关权益套餐,很大可能会被厂家牢牢地锁定在授权经销商体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