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规划对1颗小行星实施撞击,备选目标已确认,“撞击后要让它至少几十年100年内不能再撞击地球”,动画演示→

我国已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撞击,并已确认备选目标,撞击后的目标是确保该小行星至少在几十年到一百年内不再撞击地球,动画演示了这一过程,这次撞击计划旨在通过改变小行星的轨道来保护地球安全。
中国正在规划通过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验证防御地球的可行性。从科幻小说到灾难电影,“小行星撞击地球”一直是热门题材,但在现实世界中,应对小行星威胁仍需科学家逐步验证。
9月4日至5日,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
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我们要在一个100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对迎面来的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在这个地方交会,交会过后争取能够产生极大的动能,改变这个小天体的轨道。而且撞击过后要让它至少几十年100年之内不能够再撞击地球了。
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小行星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在长成大行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被称为“太阳系建筑大厦的砖石”。小行星有着不规则的外形,每一颗小行星,都与许多小伙伴一起共享一条轨道。据统计,约90%已知小行星的轨道位于小行星带,而其中,离地球轨道很近的小行星,叫作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经常和地球“擦肩而过”
从6500万年前墨西哥湾撞击事件,到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再到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爆炸事件,近地小行星一直威胁着地球与生命的安全。
今年2月,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持续登上热搜榜单,这是因为根据科学家的计算,这颗小行星存在撞击地球的概率。直至后来,美国航空航天局观测显示,它撞击地球的概率被调整为“接近为零”。
2022年5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消息称,一颗名为7335(1989 JA)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并称它是当年“最具潜在破坏力”的一颗:“块头”大,直径约为1.8公里,其高度相当于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的2倍;速度快,每秒21公里,相当于高速子弹空中速度的20倍。不过,这颗小行星也只是路过地球,并没有造成什么威胁。
2022年2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编号2022AA。直径约43米,接近半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当时这颗小行星在到达近地点时,从255万公里外飞掠过去,同样没有对地球构成危险。
动能撞击是目前世界公认的防御方式
近地小行星导致的高破坏性撞击事件虽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则会产生极大影响,其严重程度和小行星的大小直接相关:
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就足以对地球上的局部区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一个城镇般大小的小行星将引起全球性灾难,导致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包括联合国在内,有多个国际组织致力于近地天体研究,由各个国家航天局组成的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负责制定小行星撞击应对任务的启动和执行、应对方案、时间期限。而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防御方式,就是动能撞击。
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海洋介绍,可以采取比如说动能撞击的形式,稍微改变小行星的速度,这样它后面就可以跟地球错开。此外还有推离偏转、引力拖车等很多种方法。撞击的相对速度一定是要很快的,但同时小行星又比较小,一个高的相对速度撞一个小的目标,是一个技术上的难点。
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系统研究院院长陈琦透露,针对我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已通过比较直径、半长轴、轨道倾角等参数,初选出了一些备选目标。初选出的2015xf261、2019ov3、2020bd11等十颗小行星中直径最大的为89米,最小的为24.3米。
危险和价值并存 小行星值得探索
小行星虽然很危险,但专家告诉记者,小行星也有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它上面隐藏着太阳系最古老的秘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 严韦:从科学界来看,小行星的演化程度是比较低的,所以它保留了一些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所以说对它的一些探测和研究,对整个太阳系的起源,包括行星的一些演化历史都是很有帮助的。
目前的科学家认为,小行星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是在同一时期形成的。探测小行星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小行星上的资源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李海洋:它有非常重要的资源价值,它上面可能有很多地球上没有的稀缺的资源,所以未来从这种开发的角度,它也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对象。我们希望能够发射更多的航天器,到小行星的附近,来获取更多、更详细的数据。
天问二号在轨超3月 首站2016HO3小行星
正是因为小行星上有如此多值得研究的资源,我国在今年启动了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今年5月,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成功发射,目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轨运行超过三个月。
天问二号探测第一站,就是一颗名为2016HO3的小行星,它是一颗近地小行星,在太阳和地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既绕太阳公转,又与地球“共舞”。
天问二号将在飞行过程中,围绕着这颗小行星进行伴飞、取样、返回,并将样品带回地球。据介绍,天问二号将执行约十年的深空探测任务,包含小行星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等13个任务阶段。我们也期待它为我们解开更多的未解之谜。
除了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展了各自的小行星探测和防御计划。小行星受到全球航天界高度关注的原因在于其对地球的直接威胁以及其在太阳系形成与演化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大会宣布2029年为“认识小行星和行星防御国际年”,并指出直径超过140米的近地天体可能对地球构成灾难性威胁。此外,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未来太空经济和地外资源补给的核心支撑。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日本、欧空局开展了多次小行星探测和防御任务。例如,日本“隼鸟1”号和“隼鸟2”号探测器分别实现了小行星采样返回,揭示了太阳系早期信息和生命起源的线索。NASA在2022年9月成功实施“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验证了通过动能撞击偏转近地小行星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欧航局的“赫拉”航天器于2024年10月7日发射升空,旨在进一步完善动能撞击行星防御方案。NASA还探讨了其他类型的小行星防御设想,如“引力牵引器”和核装置引爆等。
来源 |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解放日报 潮新闻 中国航天报 光明日报等综合
主编 | 彭丹
编辑 | 杜卉
(每周好礼:大象文创袋、象象定制笔记本,二选一)
获奖名额:
最有态度奖:当周留言总数前5名
金句达人奖:当周精选留言条数前5名
结果公布:每周一获奖名单将在公众号菜单栏“热门”——“”中公布,中奖者需在48小时内私信联系客服领取,逾期视为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