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重塑城市活力:2025“‘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研讨会”

访客 2025-09-29 14:13:51 1
重塑城市活力:2025“‘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研讨会”摘要: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重塑城市活力:大数据与营商环境’”,旨在探讨大数据如何助力优化城市营商环境,进而激发城市经济活力,研讨会将聚焦大数据在政务服务、商业发展、市场监管等领域的应用,...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重塑城市活力:大数据与营商环境’”,旨在探讨大数据如何助力优化城市营商环境,进而激发城市经济活力,研讨会将聚焦大数据在政务服务、商业发展、市场监管等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预计参与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将分享成功案例和前沿观点,为城市管理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益参考,本次研讨会对于推动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的深度融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9月26日,第七届“‘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研讨会”暨城市活化研究院(公号)“城市活化观察”系列沙龙在上海社科院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上海大数据联盟、Timer城市活化研究院(公号)合作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嘉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新诤信集团为战略合作伙伴,非标商业主理人发展大会、文创新势力超级私董会为特别支持机构,Mall先生为战略合作媒体。

重塑城市活力:2025“‘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以“重塑城市活力:向非标商业学习什么”为题,聚焦城市活化转型、非标商业模式、营造活力场景等主题,吸引了来自大数据、文化设计等相关产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报名参会,涉及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上海市商委、上海大数据联盟、城市活化研究院、同济大学、立冬文化、艺述事、异云文化、信置私募、瑞安新天地鸿寿坊等单位。人民网、文汇报、东方网、澎湃新闻受邀出席本次研讨会并进行报道。

本次研讨会第一个环节邀请了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齐晓斋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女士、上海大数据联盟秘书长、上海超算中心主任李根国先生发表致辞。

重塑城市活力:2025“‘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研讨会”

齐晓斋先生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数字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数字消费规模持续提升。同时,居民消费结构正向旅游、文化等服务型消费倾斜,商业发展需注重购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的融合。在此背景下,商业创新势在必行。成功的创新不仅在于业态、经营和营销的创新,更关键的是场景创新,即为体验消费、沉浸消费等营造最合适的环境,从而带来热点、人流和自发传播。同时,非标商业如水岸商业、公园商业等兴起,这些场所更适合家庭亲子、社会交往和休闲活动,有利于实现商业、文化、旅游与社交的深入联动与融合。

重塑城市活力:2025“‘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研讨会”

沈开艳女士在致辞中指出今年研讨会聚焦“重塑城市活力向非标商业学习什么”这一前瞻性挑战性主题。此命题源于对消费逻辑变革、实体商业困境及未来城市活化源泉的洞察。当下正处于消费范式转移时代,居民收入提升、代际更替与技术革命,让消费者需求从功能性转向情感共鸣等,体验经济等渐成主流。传统实体商业,尤其是大型购物中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盒子式”思维与模式在体验经济时代力不从心。而非标商业凭借非标准化、个性化等特征焕发生机,与在地文化深度融合。向非标商业学习,本质是学习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回归商业的人本主义,珍视城市多样性价值,用创意和连接激活每一寸城市空间。大数据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前瞻性工具,理应成为这一伟大进程的加速器,而不是束缚力。

重塑城市活力:2025“‘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研讨会”

李根国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今年国家发布“人工智能+”战略,上海在商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引领城市商业转型。某种程度上,淮海路、南京路等不仅是国内商业标杆,甚至具备国际影响力。当下,数字化浪潮让城市运营和产业业态发生巨大变化,“人工智能+”背后是数字化在强力驱动,商业领域更是如此,谁走在数字化前列,谁就能生存发展。此外,李先生还介绍了上海市超级智算中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算力支撑,上海超级智算中心2001年成立,率先建立公共算力,不仅服务于天气预报、科学研究等领域,还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支撑。

重塑城市活力:2025“‘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研讨会”

会议的第二个板块环节由城市活化研究院的萧黎女士主持,主题为“城市转型:传统商业与非标商业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伯超副研究员在题为《消费市场的“变”与“不变”》中指出,消费重心正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移,高端消费从奢侈品向文化、科技等“悦己型”消费转移;品牌认同呈现国货新锐品牌加速崛起的趋势。在这些变化中,“情绪价值”是消费不变的核心本质,变化的是不同时代消费者获取情绪价值的来源与方式。

重塑城市活力:2025“‘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研讨会”

城市活化研究院创始发起人、上海大数据联盟副理事长徐锦泉先生发表题为《问题导向看非标商业——从短期景观到长期生态》演讲中提出,要推动非标商业从短期景观走向长期生态,必须回归商业本质,放弃快钱思维,以“耐心资本”为基础,深耕在地化运营,构建从消费交易到价值共生的新机制。

瑞安新天地鸿寿坊总经理王莹在演讲中,通过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小尺度商业开发项目鸿寿坊来探讨城市更新中如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公益和商业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立冬文化首席商业运营官、非标TOP50联合发起人姚奕同女士的演讲题目是《非标空间和主理人商业的发展状况》,她认为非标商业是以人为驱动力的社会创新组织,其价值在于打破框架、鼓励多样性。非标并非标准的迭代品,关键在于平衡效率与内容,目标是让非标成为日常,融入生活场景提供更优体验。

艺述事博物集主理人于琳女士在题为《IP赋能:寻找非标商业空间的内容支点》当中指出博物馆IP正在成为激活非标商业的重要力量。非标商业超越传统“人找货”逻辑,致力于打造具有情感联结、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的体验场域,而这正是博物馆IP所能提供的核心支撑。博物馆IP凭借其稀缺性、丰富内容储备与跨界包容性,为非标商业带来独特优势:建立差异化壁垒、降低内容成本、拓展业态组合,并吸引更广泛的客群。例如,泰特现代美术馆由电厂蜕变为文化地标,激活了整个南岸区域;上海西岸通过引入蓬皮杜中心等顶级艺术IP,成功塑造高端文化形象,带动区域价值整体提升。通过文化赋能提升品牌心智、借助IP影响力增强用户粘性、依托共同记忆营造社区归属感,博物馆IP推动非标商业从物理空间转向有温度、可持续的内容生态。未来二者的深度融合将持续为城市更新与消费体验注入持久活力。

第一轮圆桌讨论主题为“传统商业和非标商业形成共识的意义”。圆桌嘉宾除上述演讲嘉宾外,还邀请了艺述事管理合伙人于飞先生、异元文化创始人李翔先生、城市活化研究院发起人沈玉峰先生参加。其中,李翔先生从二次元业态实践出发,强调年轻人基数是城市发展非标商业的重要基础。王莹女士从商业操盘角度提出,非标业态的引入必须基于精准的人群定位和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强调“可持续经营”是商业的根本。沈玉峰从建筑视角提出“非标才是永恒”的观点,认为非标商业的本质是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满足个体多样化需求。姚奕同通过以脱口秀主理人孵化“大同汽水”为例,证明非标品牌同样可以具备复制潜质。于飞强调专业性是非标商业成功的关键,提出构建文化体验综合空间的模式,实现所有参与者对流量、场域和场景的共享。

第三板块的主题为“城市活力需要什么样的‘场景’”。异元文化创始人李翔先生在题为《二次元嵌入商业空间,活力的边界在哪里?》当中深入探讨了二次元商业的现状与前景。他指出,二次元业态正逐渐成为商业领域的重要力量,自2023年百联ZX开业以来,这种模式为传统商场注入了新活力。二次元的成功源于情感价值、身份认同、叙事体验、社群互动、IP更新和社交货币等多重因素,但在发展时需要关注文化真实性的边界、商业可持续的边界、公共空间性的边界,以及社会伦理的边界和价值观的边界。许多商场仅模仿表面形式,缺乏对内核的深入理解。商业运营者需尊重受众,推动用户内容创造,关注用户心理健康,实现从流量租赁转向价值共创。

同济大学博士后王溪女士在题为《上海街区:我亲历的“消费空间治理”》以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慎成里空间更新为例,分享了她对消费空间治理的实践与思考。这一位于衡复历史风貌区的石库门弄堂口,面积仅13.5平方公里,是上海城市更新的最小单元。团队通过挖掘本地居民口述史,复原了“老虎灶”这一历史记忆符号,并将其转化为“老虎灶喫咖啡”的新空间IP。王女士强调,城市更新的核心在于“留人又留房”。热力分析发现,业态聚集与原有的社会群体分布高度吻合。咖啡店不仅连接着小商业和主理人,更重要的是维系着每个主理人背后的社会网络。她认为,“留房不留人”的模式会导致社会维度的巨大缺失,这种缺失难以通过后期手段弥补。成功的空间更新需要从内部梳理清楚社会网络和社会经济关系。

信置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CCIM中国理事创会理事长康红恩先生在题为《电商“即时零售”,社区生活商业何去何从?》深入探讨了当代商业的内在逻辑。他指出,理解商业需把握三个核心关系。首先是供求关系,需求从纵向看显著增长,横向则呈现结构变化,商业竞争加剧源于线上线下供给的大幅增加。其次是线上与线下商业关系,线上对线下的影响进入新阶段,从支持就业优先以及实现生活需求多样性的视角,提出减少商业创新的外部性,并呼吁创新的基础是商业向善。第三是商业和生活的关系。商业并不只是反映生活,商业还可以满足和塑造生活的多样性。商业正在发生扩编和重塑,大量的文商旅项目的出现,丰富也加剧了商业之间的竞争。非标商业已经标准化,非标商业不是更加非主流,而是更要遵循主流的商业逻辑。商业的社区化和产业化也正在影响现有商业的形态。对商业的考察和学习需要有新的视角,迈入商业的新发展阶段有四个路径。报告的最后,康先生呼吁深化商业内在逻辑的讨论与研究,以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轮圆桌主题为《城市活力衰退的原因与破局路径》,圆桌嘉宾包括演讲嘉宾王溪女士和康红恩先生,此外还特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谢妮芸和迈柏工程咨询首席设计师余畅。圆桌嘉宾们从多维度剖析了城市活力衰退的症结。余畅从空间设计角度指出,通过提升街区景观品质可自然催生商业活力。王溪结合永嘉路与大学路的实践案例,提出弹性治理与社区自治在平衡商户、居民等多方利益中的关键作用。康红恩则讨论了线上商业过度扩张对实体小商户的冲击。谢妮芸强调了把握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对商业存续的重要性。

重塑城市活力:2025“‘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研讨会”

来源: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