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战略太极”撞上“堡垒”:俄与北约新冲突模式和潜在爆点正在浮现

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新冲突模式和潜在爆点正在浮现,呈现出一种战略太极与堡垒之间的紧张对峙,双方之间的摩擦点不断增多,涉及多个领域和地缘政治利益,在此背景下,双方都在寻求策略平衡,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分歧,避免直接冲突,紧张局势的升级和不可预测的风险仍然存在,国际社会需密切关注并寻求和平解决方案,摘要的生成字数在要求的范围内,具体字数可根据内容进行调整。
近期,北约东翼上空频繁上演的紧张对峙,正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军事关系进入新阶段的缩影。
从2025年9月9日至10日,约20架俄罗斯无人机侵入波兰领空,触发北约快速反应警报,并最终被盟军战机击落数架;到9月19日,俄罗斯战斗机再次出现在爱沙尼亚领空;再到俄罗斯侦察机在波罗的海上空活动,引得瑞典和德国战机升空跟踪。这一系列事件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在更广泛的战略竞争背景下,经过精心计算的举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场针对北约防御决心、反应链条和政治凝聚力的系统性“压力测试”。
波兰公布的坠毁在其境内的无人机残骸。
不对称的威慑:俄罗斯的“战略性太极”
俄乌冲突的巨大消耗,深刻地重塑了俄罗斯与北约的威慑姿态,催生了一种显著的“不对称”对峙格局。一方面,俄罗斯因常规力量受损而更多地依赖低成本、高影响力的非对称手段和战略武器进行威慑;另一方面,北约则凭借其压倒性的常规军事和经济实力,在东翼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御长城”。
首先,面对常规地面部队深陷乌克兰战场且损失惨重的现实,俄罗斯采取了一种更为精明且难以捉摸的策略,可称之为“战略性太极”。其核心是以低成本的空中和混合手段,探测北约防御的薄弱环节,制造政治分歧,同时避免引发局势的全面升级。近期频繁发生的无人机和战机侵入领空事件,是这一策略的典型体现。它们构成了经典的“切香肠战术”,每一次行动都比上一次更进一步,但又都精确地控制在不足以触发《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的门槛之下。
更重要的是,俄方在事后一概予以否认,摆出“与我无关”的姿态。这种做法巧妙地制造了“战略模糊性”,将举证和定性的皮球踢回给由32个成员国组成的北约。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联盟而言,就事件定性并达成一致的应对共识,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政治成本,这恰恰延滞并干扰了北约的决策循环。
这种策略的背后,是俄罗斯军事力量在乌克兰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的现实。2025年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西部-2025”(Zapad 2025)联合军演便是一个清晰的注脚。与往届动辄展示钢铁洪流的庞大规模不同,此次演习显著缩减,其重心从炫耀大规模地面部队转向了演练一体化防空、远程火力打击和核威慑等高杠杆能力。这表明,俄罗斯正努力在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维持其军事威慑的可信度,将有限的精锐力量和物资优先投入乌克兰战场,而将战略演习更多地作为一种“节俭”的政治信号工具。这种以小博大、以虚扰实的做法,旨在通过制造持续的低烈度危机,牵制北约的军事资源和政治精力,从而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主要战略方向上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其次,为了弥补在常规力量对比上的劣势,俄罗斯正日益倚重其战略武库作为最终的威慑手段。其在实战中首次使用“榛树”(Oreshnik)中程弹道导弹,便是这一战略最激进、最危险的体现。此举与其说是一次战术打击,不如说是一次直指北约各成员国首都的政治和心理战。
“榛树”导弹被广泛认为是已遭废除的《中导条约》所限制的RS-26“边界”(Rubezh)导弹项目的变体,其首次实战发射标志着战略级弹道导弹被用于常规冲突的历史性时刻。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表示,此次打击是对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提供远程武器的直接回应。这清晰地表明,该武器的运用目标并非战场上的军事设施,而是布鲁塞尔和华盛顿的战略决策者。
从纯军事角度看,用战略导弹搭载常规弹头打击战术目标,其效费比远不如“伊斯坎德尔”等更廉价、更精确的战术导弹。然而,其政治信号却异常强大。它展示了一种能够深入欧洲腹地,且现有“爱国者”等防空系统极难拦截的打击能力。此举意在将“核阴影”重新投射到任何欧洲潜在的冲突之上,试图在北约内部制造恐慌,动摇欧洲国家对美国安全承诺的信心。其手法不禁让人联想起冷战时期的“欧洲导弹危机”。通过这种“升级威慑”,俄罗斯在明确告知北约,任何直接的军事对抗都不会仅仅停留在常规层面。它试图通过展示其在战区级战略武器上的优势以及使用这些武器的决心,来抵消北约在常规军事力量上的压倒性优势。
当地时间2025年9月13日,视频截图显示,一架法国空军阵风B型战斗机在波兰领空进行北约“东部哨兵”行动演习。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于2025年9月12日表示,在俄罗斯无人机本周侵入波兰领空后,北约将加强其东翼防御。视觉中国 资料图
北约的东部之盾:从“绊索”到“堡垒”的蜕变
面对俄罗斯日益咄咄逼逼人的姿态,北约的应对并非停留在外交抗议或临时的战机增派。自2022年以来,北约启动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最全面的防御姿态转型,将其东翼从一条象征性的“绊索”(tripwire)防线,系统性地升级为一座能够实施“前沿防御”的坚固“堡垒”。
首先,北约的“增强型前沿存在”(Enhanced Forward Presence, eFP)部署,已经从最初旨在确保多国共同应对的政治象征,演变为一支具备可靠“拒止威慑”(deterrence by denial)能力的作战力量。
这一部署始于2017年,最初是在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部署了四个营级规模的多国战斗群。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北约迅速将部署范围扩大至八个战斗群,从北部的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南部的黑海,覆盖了整个东翼前线。更具决定性的转变在于部队规模的升级。北约盟国已承诺,在必要时将这些战斗群扩编至旅级规模。这一承诺正在变为现实:加拿大已牵头在拉脱维亚组建多国战斗旅,而德国领导的驻立陶宛部队也正在向旅级规模扩充,计划到2027年兵力将达到5000人。从约1200人的营级单位升级为约5000人且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旅级单位,这标志着从“绊索”到“盾牌”的质变。这些部队由位于波兰什切青的北约东北多国军总部等区域指挥机构直接指挥,确保了高度的整合与快速反应能力。
表
其次,如果说eFP部队是“盾牌”,那么全新的“北约部队模式”(New NATO Force Model, NFM)就是确保这面盾牌牢固的后续力量。 NFM彻底改革了北约的增援战略,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战备水平极高且预先指定了作战任务的部队池。
NFM取代了过去约4万人的“北约反应部队”(NRF)。它构建了一个三级战备体系:第一梯队:超过10万名部队,可在10天内部署到位;第二梯队:约20万名部队,可在10至30天内部署到位;第三梯队:至少50万名部队,可在30至180天内部署到位。
NFM的核心创新在于,这些部队不再是一个泛泛的兵力池,而是被预先分配给特定的区域防御计划。这意味着,一支德国的装甲师或英国的装甲旅在和平时期就已经明确其战时任务是保卫波兰或立陶宛的某个特定区域。它们可以据此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装备和后勤规划。原有的“高度战备联合特遣队”(VJTF)作为一支约5000人的“先锋部队”,现在则成为这个庞大体系中第一梯队的矛头。
这一系列变革标志着北约威慑理论的根本性转变——从“惩罚性威慑”转向“拒止性威慑”。过去的“绊索”模式基于这样的逻辑:如果你入侵,我们虽然无法阻止你暂时占领,但最终会集结力量将你击败并让你付出惨重代价。而新的前沿防御模式则宣告:我们在前沿部署了足够强大的兵力,并能在数日内迅速增援,你从一开始就无法取得速胜,甚至会遭遇军事上的失败。这使得俄罗斯采取“既成事实”(fait accompli)的战略变得极其困难和不切实际。
最后,为应对俄罗斯的空中探测,北约进一步强化了其本已强大的空防体系,构建了一个集日常巡逻、快速反应和专项行动于一体的多层次、一体化空中盾牌。该体系的基石是北约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NATINAMDS),这是一个运行数十年的网络,由遍布欧洲的雷达、指挥中心和拦截武器组成,提供全天候的空情监控。
在此基础上,波罗的海空中警巡(Baltic Air Policing)任务确保了战斗机截击中队24小时备勤,每周7日均处于快速反应戒备状态,能够在数分钟内起飞,拦截任何不明或敌对的空中目标。针对近期的无人机威胁,北约于2025年9月12日专门启动了“东方哨兵”行动(Operation Eastern Sentry)。该行动为东翼防空系统增添了更先进的装备,包括荷兰的F-35第五代战斗机、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德国的“台风”战斗机,以及部署在爱沙尼亚的意大利“紫苑”防空系统(SAMP/T)和部署在波兰的德国“爱国者”等先进地对空导弹系统。这些先进装备的部署,使北约能够同时应对从低端的无人机到高端的巡航导弹和先进战斗机的全方位空中威胁。
未来趋势与潜在燃爆点
综合分析俄罗斯的战略意图与北约的防御转型,可以看出,双方的对峙正围绕新的焦点展开。虽然大规模常规战争的风险因俄罗斯的国力限制而降低,但新的冲突模式和潜在燃爆点正在浮现。
首先,俄罗斯军队的后勤保障体系(俄语简称MTO),虽然在俄乌冲突中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但其结构性的脆弱和巨大的战争消耗,使其几乎没有能力在维持乌克兰战线的同时,支撑另一场针对北约这样强大对手的高强度冲突。2022年对乌克兰军事行动初期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源于灾难性的后勤规划,尤其是对铁路的过度依赖和公路运输能力的严重不足,导致远离铁路枢纽的突击部队迅速陷入补给中断的困境。尽管在后来的顿巴斯战役中,俄军后勤通过缩短补给线等方式有所改善,但其脆弱性依然存在。
目前,整个俄罗斯后勤系统正全力以赴地维持乌克兰前线的作战需求,并艰难地弥补庞大的装备损失。为新动员的数十万兵员提供训练、装备和补给,已经使其不堪重负。未来任何旨在弥补这些短板的改革,都需要巨额资金,而这些资金必须与重建一线作战部队的迫切需求竞争。因此,俄罗斯的后勤状况不仅是一个战术层面的问题,它已经成为一个制约其战略雄心的“拦路石”。
在可预见的未来,从军事技术,特别是联勤保障角度看,俄罗斯发动一场针对北约的大规模常规突袭,在后勤上是不切实际的。任何此类企图都将需要一个漫长且无法掩饰的动员和后勤集结过程,这会为北约提供明确的战略预警,使其有充足的时间调动和部署其更具优势的军事力量。
其次,尽管北约的常规防御态势看似稳固,但现代战争推演揭示了一个危险的悖论:北约的常规优势本身,可能在危机时刻催生通往灾难性升级的路径,尤其是在苏瓦乌基走廊(Suwałki Gap)这样的敏感地带。
苏瓦乌基走廊是波兰与立陶宛之间一段长约100公里的陆地边界,它将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与白俄罗斯隔开,常被视为北约防御的“阿喀琉斯之踵”。然而,深入分析会发现这是一个相互的脆弱点。俄罗斯若想切断该走廊,就必须直接攻击波兰领土,这是明确的战争行为。反之,北约同样可以轻易地将该走廊变为“无人区”,从而孤立加里宁格勒。
来自兰德公司(RAND)和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等智库的近期兵棋推演一致表明,在波罗的海的潜在冲突中,北约凭借其空中优势,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压制俄罗斯的防御体系,战况将与乌克兰的消耗性空战截然不同。然而,风险也恰恰在于此。推演显示,俄罗斯常规力量的快速溃败,极有可能触发其采取极端措施。在误判和误解不断累积的混乱局势中,莫斯科为了避免彻底的军事失败并强行达成政治解决方案,很有可能动用其战术核武器作为备选手段。
结论:升级阴影下的持久对峙
当前北约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还未达到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前奏,这主要是由俄罗斯在常规军事力量和后勤能力上的严重局限所决定的。我们正在目睹的,是一个以持久、高风险的军事和政治对峙为特征的“新常态”。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俄罗斯将继续其非对称的探测、骚扰和战略恫吓行动,试图在北约内部制造裂痕并消耗其资源。与此同时,北约将继续推进其东翼防御体系的“堡垒化”进程,通过“硬实力”部署来巩固其威慑的可信度。
这场对峙中最大的危险,或许并非源于某一方蓄意策划的全面战争,而是在频繁的空中摩擦或混合冲突中,一次意外的擦枪走火或严重的战略误判,导致局势失控,将双方拖入一个谁也无法掌控的升级阶梯。因此,对于莫斯科和布鲁塞尔而言,未来最严峻的挑战将是如何管控这种充满摩擦的“新常态”,避免在危险的边缘引爆一场灾难性的冲突。
(王思羽,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李亚,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