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埃及失联6天的中国女孩竟是电诈分子!参与绑架团伙,详情炸裂

中国女孩在埃及失联6天后被发现竟是涉及电信诈骗的团伙成员,并参与绑架活动,据悉,该女孩涉嫌参与电诈团伙,利用通讯工具进行欺诈行为,并在过程中与绑架活动有所关联,目前具体情况尚在进一步调查中。
一则“21岁中国女孩赴埃及追寻金字塔梦后失联”的消息,曾在九月末的社交平台掀起波澜。有人为她的安全揪心,有人感慨年轻女孩独自闯海外的风险,更有在埃华人自发加入搜寻队伍。可就在大家为“失联者”祈祷时,埃及内政部的通报却让事件彻底反转——这个被亲友描述为“内向怕生、只为考察文化找工作”的女孩池某某(部分报道称池广滢,内蒙古包头人),实为跨国电诈绑架团伙成员。这场从“受害者”到“涉案者”的剧烈反差,不仅让家属错愕,更在全网撕开了关于海外安全、信息真伪与人性复杂的讨论缺口。
据9月30日的报道称,2025年8月9日,池某某独自登上飞往埃及的航班。据她当时对母亲和闺蜜的说法,毕业后没找到理想工作,又一直对埃及历史文化心怀向往,这次出行是“一边考察金字塔,一边找找当地的工作机会”。初期的互动似乎也印证着这番“单纯”——她每天通过微信、抖音给闺蜜发景点照片,主动绑定手机定位,还念叨“一个人住公寓有点怕,开着定位你们能放心”;母亲也在受访时反复强调,女儿“从小乖巧内向,胆子小,从不敢惹事”。可细究下来,一些反常细节早已埋下伏笔:赴埃前,池某某突然告诉闺蜜自己得了一笔“意外之财”,足够覆盖在埃及的生活费,追问来源却只含糊其辞;8月10日,也就是到埃及的第二天,闺蜜通过视频通话,在她公寓沙发上看到了一条男性内裤,她当时只慌忙解释是“房东留下的”,如今想来,更像是与团伙成员同居的痕迹。
真正的转折点在9月21日到来。当天早上7点11分,池某某给闺蜜打了最后一通电话,语气如常地说“今天打算待在公寓”,可挂断后没多久,微信定位突然停止更新,位置还偏离了她常住的区域。起初大家以为是手机没电或信号故障,直到24小时后仍联系不上,焦虑才开始蔓延。9月25日,池某某的母亲急得向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求助;9月26日,事件被媒体曝光,#中国女孩在埃及失联#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无数网友转发寻人事宜,在埃华人志愿者更是辗转联系三家当地警局,只为确认她的下落。9月27日,家属终于得到消息:人找到了,很安全,但被当地警方拘禁,具体原因不明。这个“安全却被拘”的回复,让悬念更浓——一个普通游客,为何会被埃及警方带走?
答案在9月30日凌晨揭晓。
埃及内政部的官方通报,将事件的真相赤裸裸地摆在公众面前:池某某并非失踪,而是因参与跨国电诈绑架团伙,在9月21日警方捣毁窝点时被一并抓获。这个团伙共8人,包含3名中国籍和5名埃及籍成员,他们的作案手法比普通电诈更恶劣:先在国内以“埃及电子商务高薪工作”为诱饵,瞄准刚毕业、想海外闯一闯的中国年轻人,用“月薪过万、包住宿、无需阿拉伯语基础”的话术吸引对方赴埃;等受害者落地后,立刻实施绑架,把人关在公寓里,持械威胁着让受害者联系家属,通过电子平台支付高额赎金。
警方在开罗“第一定居点”的公寓里查获了枪支、刀具、电击枪,还有多部存着诈骗聊天记录的手机,更解救了一名已被绑架多日的中国公民。而池某某在团伙里的角色,正是负责“诱骗”——她此前主动邀请闺蜜来埃及“找电商工作”,不过是团伙分工里的一环,那些“独居怕生”“只逛景点”的说法,全是掩盖犯罪的伪装。
事件反转的消息一出,全网的讨论瞬间炸开锅。不同角度的声音,既透着对事件的错愕,也藏着对现实的警醒。
网友“阿棠在魔都”的评论道出了很多人的感受:“一开始刷到‘失联女孩’的新闻,我还转发到家庭群提醒妹妹出门注意安全,结果官方通报出来,我才发现自己被初始信息带偏了。现在的热点事件太容易让人情绪化,没等完整事实就先共情,最后反转了才觉得尴尬。”这条评论下,不少网友附和“感同身受”,有人说“以后遇到‘失联’‘求助’类新闻,得先等一等官方消息,不然很容易帮倒忙”,还有人补充“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碎片,千万别急于下判断”。
网友“老杨聊海外”是常年跑跨境业务的生意人,他的留言更侧重对骗局的警惕:“‘境外高薪、包吃包住、零经验可做’,这种话术我每年都能听到好几起,每次都提醒身边刚毕业的年轻人别信,可还是有人中招。这次的团伙更狠,不搞虚的电诈,直接绑架要赎金,还带枪带刀,比之前的骗局危险十倍。”他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帮公司招海外员工时,都会让对方先查当地工商信息,签正规劳动合同,连机票都要走公司对公账户,那些让个人先垫钱、含糊其辞的,十有八九是骗子。”
关于家属认知与事实的反差,网友“小鹿爱唠叨”的评论引发了不少共鸣:“池某某妈妈说女儿‘乖巧内向’,可她有‘意外之财’、公寓里有男性内裤,这些信号其实都不对劲,是不是家属也没真正了解过女儿?现在很多年轻人和父母沟通少,报喜不报忧,家长可能没在意这些细节,才没及时拉住她。”有网友接话:“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跟父母说在外地找了好工作,其实是在搞传销,等父母知道时已经晚了。家里人还是要多关注孩子的异常,比如突然有钱、频繁换地址、说话躲躲闪闪,这些都可能是危险信号。”
这场事件远不止是一个人的“人生翻车”,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海外骗局的新套路、家庭沟通的盲区,以及信息时代舆论的脆弱性。对于想赴海外发展的人来说,它是一记响亮的警钟——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高薪”,境外工作机会务必核实清楚,比如通过中国驻当地使馆、正规招聘平台确认资质,签订合法劳动合同,切勿轻信“朋友介绍”“内部机会”这类模糊的说辞;对于家属而言,它提醒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真实状态,那些“突然有钱”“行踪诡秘”“言语闪烁”的细节,可能正是他们陷入困境的信号,及时沟通或许能避免悲剧;对于每一个关注热点的人,它则教会我们保持理性——在信息碎片纷飞的时代,别急着用情绪代替判断,等官方通报、看完整事实,才是对事件本身、对他人最负责任的态度。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