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男子7年骗走老人522万元!每次都得手,男子的诈骗组合拳曝出

访客 2025-10-23 15:40:38 2
男子7年骗走老人522万元!每次都得手,男子的诈骗组合拳曝出摘要: 男子多次诈骗老人,累计骗走522万元,该男子利用巧妙的诈骗手段,屡屡得手,据悉,其诈骗手段包括虚假承诺、制造假象等手段,让老年人信以为真,上当受骗,该男子的行为极其恶劣,给受害者的...
男子多次诈骗老人,累计骗走522万元,该男子利用巧妙的诈骗手段,屡屡得手,据悉,其诈骗手段包括虚假承诺、制造假象等手段,让老年人信以为真,上当受骗,该男子的行为极其恶劣,给受害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失,该男子已被曝光并受到法律的制裁,提醒广大市民,特别是老年人,要提高警惕,防范诈骗。

一笔本以为能打通“古玩+互联网”财富通道的合作,让年逾古稀的张先生在7年间陆续投入522万余元,最终却只等来骗子获刑的消息。那个他眼中“懂技术、有人脉”的合作伙伴沈某某,不仅用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掏空了他的积蓄,更让他看清了“熟人信任”背后藏着的陷阱——近日,经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沈某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而这场骗局里的细节,远比判决结果更值得深思。

男子7年骗走老人522万元!每次都得手,男子的诈骗组合拳曝出

据10月23日的报道称,张先生常年痴迷古玩,前些年偶然听闻“注册互联网域名再出售能赚大钱”,便动了心思。一次机会下,他认识了曾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沈某某,对方聊起域名注册、网络交易时头头是道,还不时提及自己在行业内的“人脉资源”。对于对互联网领域几乎一无所知的张先生来说,沈某某的“专业背景”像一颗定心丸,他觉得找这样的人合作,既能避开技术盲区,又能靠古玩相关域名打开市场,“干一番事业”的念头愈发强烈。就这样,两人很快达成合作,张先生将域名注册、运营的大小事全交给了沈某某,满心期待着“大生意”落地。

从合作初期开始,沈某某便按照“剧本”推进这场骗局。他先是以“抢占古玩领域优质域名”为由,帮张先生注册了上百个相关域名,让张先生觉得“万事俱备”。可域名网站建成后,蹊跷的事情接连发生:不断有“客户”主动联系张先生,表达高价购买域名的意愿,但每次谈至关键环节,这些“客户”总会以“网站不符合规范”“缺少相关资质”等理由提出新要求,既不签订合同,也不支付定金。

每当张先生因“客户”的要求犯难时,沈某某总会“及时”出现,声称“只要办好相关手续、打点好关系,就能促成交易”。从“证书费”“公关费”到“解冻费”,再到后来的“版权资金”,各种名目层出不穷。沈某某还会用紧迫感施压,比如电话里催促“叔叔,今天就是交版权资金最后一天了,我在银行门口等你消息,这次再拖延下去我就无能为力”“我真心实意帮你促成这笔几个亿的大生意,现在再不给管理费,有任何问题我没办法处理了”。面对“几个亿的大生意”诱惑,又怕前期投入打水漂,张先生一次次按沈某某的要求转账,从2017年到2024年,7年时间里,他的支出像滚雪球一样涨到了522万余元,却始终没见到一笔实际收入。

直到2024年9月,张先生在儿子的追问下才吐露实情,父子俩一同向公安机关报案,这场持续7年的骗局终于被揭穿。到案后,沈某某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他的供述更显冷漠:“反正他一样被人骗,还不如我来骗他。”据他交代,那些主动联系张先生的“客户”全是他找来的“托”,所谓的“域名注册证书”“资质文件”是从网上购买的假证假章,就连平时发给张先生的“域名买卖火热”的信息,也是故意制造的紧张气氛,目的就是让张先生心甘情愿掏钱。

男子7年骗走老人522万元!每次都得手,男子的诈骗组合拳曝出

更令人震惊的是,沈某某并非首次作案。2019年10月,他就曾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而这次骗走张先生522万余元的行为,正发生在他的缓刑考验期内。闵行区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2017年1月至2024年7月间,沈某某利用张先生对域名、网站领域的知识空白,以合作注册域名、促成交易为由,通过虚构30多个“客户”、伪造证件、索要各类费用等方式骗取钱款,数额特别巨大,已构成诈骗罪;同时,其在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依法应撤销缓刑,数罪并罚。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沈某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

这场骗局曝光后,不少网友纷纷发表理性评论,聚焦案件背后的多重问题。有网友指出:“这起案件最典型的就是‘熟人信任+信息差’的诈骗组合拳。张先生觉得沈某某‘懂互联网’‘有经验’,又是认识的人,就放松了警惕,可恰恰是这种‘专业光环’和‘熟人滤镜’,成了骗子最好的掩护,很多长辈遇到‘晚辈懂行’的情况时,很容易陷入这种信任陷阱。”

也有网友关注到诈骗手段的隐蔽性:“骗子没有一次性骗走巨款,而是分7年、用‘证书费’‘公关费’等不同名目慢慢要,这种‘细水长流’的方式最容易让人放松戒备。张先生可能觉得‘每次钱不多,为了做成几个亿的生意值得’,可累积起来就是522万,等反应过来时,不仅积蓄没了,时间也耗不起了。”

针对沈某某缓刑期间再犯的情况,有网友提出:“之前的诈骗判了缓刑,说明司法机关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可他不仅没珍惜,反而变本加厉骗了7年,这是不是说明对缓刑人员的监管还有漏洞?如果能更早发现他的异常行为,或许张先生就不会被骗这么久、这么多了。”

还有网友从老年人防范意识的角度分析:“现在很多诈骗都盯着老年人的‘养老钱’‘投资钱’,尤其是互联网、域名、版权这些老年人不熟悉的领域,骗子很容易用‘高回报’‘新兴行业’画大饼。家里晚辈真的要多和长辈聊这些新型骗局,比如提醒他们‘凡是要多次交钱、不见面签合同的生意,一定要多商量’,别让长辈因为不懂行、太信任而吃亏。”

男子7年骗走老人522万元!每次都得手,男子的诈骗组合拳曝出

回看这起案件,最让人唏嘘的不是骗局有多复杂,而是它利用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张先生信任沈某某的“专业”,信任“大生意”的可能性,却没料到这份信任成了被反复利用的工具。沈某某的刑期是对他犯罪行为的惩罚,但张先生失去的522万余元和7年时光,却难以完全挽回。这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面对“熟人介绍”的投资、“高回报”的项目,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多一分警惕、多一次和家人的商量,或许就能避开一场悲剧。毕竟,真正的合作从不会靠“催着交钱”推进,真正的机会也从不会只存在于“口头承诺”里。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