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副防长被指性骚扰韩国女公务员!有不当身体接触,详情曝出

越南副防长涉嫌性骚扰韩国女公务员,涉及不当身体接触,事件细节已曝光,引起广泛关注,涉事人员正在接受调查,具体情况尚待进一步披露,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职场性骚扰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对于外交官员行为的审视和讨论。
一场本应围绕国际安全合作展开的外交活动,却因一起个人不当行为偏离焦点——2025年9月,越南国防部副部长黄春战赴韩国出席“首尔安全对话”期间,被指在官方晚宴上对韩国国防部女公务员实施性骚扰。这起发生在外交场合的事件,不仅打破了国际交流中的庄重氛围,更引发各界对职业操守、外交处理流程及舆论争议边界的广泛讨论。
据10月21日的报道称,事件的核心经过清晰却耐人寻味。时间定格在2025年9月11日,地点是韩国首尔乐天酒店内的“首尔安全对话”官方晚宴。按照活动流程,晚宴结束后的寒暄环节本是外交人士交流互动的常规场景,黄春战却在此期间主动靠近一名韩国国防部女公务员,实施了近距离的不当身体接触,并伴随不当言语。据韩方后续通报,两人当晚并非同桌用餐,黄春战的行为被明确界定为“有意图且违反外交礼节”,而涉事女公务员也因这一突发情况出现心理创伤。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发生仅一天后,即9月12日,黄春战便已离开韩国,这一“快速离境”的举动,让外界对其是否存在逃避责任的意图产生猜测,也导致韩方后续难以启动直接调查。
韩方的正式回应并未紧随事件发生,而是在8天后的9月19日才迟迟到来——韩国国防部召见越南驻韩武官,当面提出正式抗议,不仅谴责黄春战的行为,更明确要求越方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不过,出于对受害者隐私的保护,韩方始终未公开事件的具体细节,涉事女公务员的姓名、职位等个人信息也从未出现在官方通报或媒体报道中,这一做法虽保障了受害者权益,却也为后续舆论争议埋下伏笔。
与韩方的明确态度相比,越南的回应则显得模糊。越南仅通过外交渠道向韩方作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承诺,但对于黄春战本人是否存在不当行为、是否会受到内部处罚等关键问题,始终未给出公开回应。更引发讨论的是,10月14日,也就是事件曝光一个月后,黄春战仍正常出席了越南与柬埔寨边境的军事活动,其职务未受任何影响,这一情况让外界对越南处理此事的重视程度产生质疑。
事件发酵过程中,多重争议焦点逐渐浮现,而网友的理性评论则为这些争议提供了客观视角。在行为定性层面,韩国官方始终使用“性骚扰”一词,并明确指向“不当身体接触及言语骚扰”,但部分中文媒体在报道时却使用了“性侵”表述,这一用词差异引发网友讨论。有网友指出:“‘性骚扰’和‘性侵’在法律界定和严重程度上有明确区别,韩国官方从未提及‘性侵’,毕竟这需要司法层面的证据和认定,媒体报道时应该严格依据官方信息,避免用更刺眼的词汇吸引流量,否则容易误导公众对事件性质的判断。”也有网友补充:“外交事件的报道更需要严谨,用词夸大不仅会影响公众认知,还可能给两国关系带来额外压力,保持客观中立才是媒体的基本准则。”
关于事件背后是否存在“阴谋论”的猜测,同样是舆论讨论的热点。有声音将事件与韩越军售关联——黄春战负责越南对外军事合作,而2025年8月越南刚确定从韩国采购20门K9自行火炮,因此有分析认为,若后续军售出现变数,韩方或借此次事件向越南施压。另有更极端的猜测称,韩国可能设下“美人计”,试图套取越南与朝鲜的军事合作情报。对此,网友大多保持理性态度:“目前没有任何实证能支撑军售施压或‘美人计’的说法,这些猜测更像是基于‘利益关联’的主观联想。舆论讨论还是应该聚焦事件本身,比如行为是否恰当、处理是否合理,过度纠结无根据的阴谋论,反而会偏离问题的核心。”还有网友表示:“韩越双方官方都未提及任何政治动机,外界没必要凭空想象复杂背景,外交场合的个人不当行为,更可能是个人职业素养缺失导致,而非国家层面的刻意安排。”
处理过程的透明度问题,也遭到韩国国内民众和部分网友的质疑。有韩国民众认为,国防部在事件发生8天后才正式抗议,且未及时公开更多信息,存在“隐瞒”嫌疑;也有网友提出:“延迟回应或许有客观原因,比如需要协调外交流程、确认事件细节、保护受害者隐私,但官方应该对延迟的原因作出说明,毕竟公众有知情权。完全不解释延迟理由,很容易引发‘是否有内幕’的猜测,反而不利于事件平息。”不过,对于韩方保护受害者隐私的做法,网友普遍表示支持:“性骚扰受害者往往面临二次伤害的风险,不公开其个人信息是对受害者最基本的尊重,这一点韩方做得很到位,不能为了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而牺牲受害者的权益。”
从整个事件来看,它所折射出的不仅是一起个体的不当行为,更是国际外交场合中职业操守、应急处理机制与舆论边界的多重考验。黄春战作为越南国防部副部长,其在外交活动中的言行不仅代表个人,更直接关联国家形象,而他的不当行为,无疑违背了外交人员应有的职业准则和礼仪规范;韩方在处理过程中,虽兼顾了受害者隐私保护与外交抗议的必要性,但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不足,导致争议扩大;越南模糊的回应和对涉事者的“无处理”态度,则让外界对其对职业操守的重视程度产生疑问。
网友的理性评论尤为可贵,他们没有被情绪化表达或无根据的猜测带偏,而是始终围绕“事实”展开讨论,既指出媒体报道中的用词问题,也客观分析各方处理中的合理与不足,这种理性视角为事件的讨论划定了健康边界。事实上,外交场合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国家间的信任与合作基础,想要避免类似尴尬事件重演,一方面需要强化外交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让“尊重”与“操守”成为行为底线;另一方面,各国也需建立更高效、透明的应急处理机制,在保护受害者权益、维护外交关系与保障公众知情权之间找到平衡。毕竟,国际交流的核心是信任,而这份信任,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用严谨的言行和负责任的态度去维护。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