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大“性骚扰”案后续:男生已被彻底毁掉,女生仍公开嘲讽男生

武大“性骚扰”案后续:该事件涉及的男生因事件影响遭受重大打击,生活事业受到重创,而女生则依然公开发表言论嘲讽男生,此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对于性骚扰行为的讨论和反思愈发深入,也引发了对于公正和公平的探讨,呼吁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来保护每个人的权益,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一场始于图书馆自习桌前的风波,在近两年的拉扯后,依然没有真正平息。2025年7月25日,法院一审宣判,无法认定武汉大学男生肖某某存在性骚扰行为,驳回了女生杨某媛的指控。这本该是为这场漫长争议画上的一个法律句号,却在两天后因杨某媛的一条动态,再次被抛入舆论漩涡中心。
时间拉回2023年10月,杨某媛以第一人称发布的举报帖曾瞬间引爆网络。她称当年7月11日在图书馆自习时,遭到肖某某的性骚扰,并表示对方当场承认不雅行为,还写下了道歉说明。随帖公布的两封道歉信,写在同一张纸上,清晰标注着肖某某的姓名、年级和院系,字里行间的“歉意”一度让舆论倾向于相信举报的真实性。彼时,她提到多次联系老师维权未果,更让不少网友为其“遭遇”感到愤慨。
两天后,武汉大学发布通报,给予肖某某记过处分,但对具体违规违纪行为却只字未提。这份语焉不详的处分,成了日后争议的又一个焦点。肖某某的母亲很快站出来回应,她晒出肖某某从小患皮炎的就诊记录和购买的药品,解释肖某某当时的动作是“湿疹复发,隔着衣服抓痒”。更令人唏嘘的是,她透露曾向学校申诉并提交了相关病例,而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则明确表示,那份记过处分,不过是为了给当时沸腾的舆情“降温”而已,属于应急处理措施。
真相在各执一词中变得模糊,舆论却早已失控。肖某某的个人信息被“开盒”,照片被恶意制作成花圈、遗像,“官二代”“富二代性欺压女生”等不实传言铺天盖地。他成了校园里被孤立、嘲笑的对象,一度走到轻生的边缘,被建议入院治疗,根据目前的状态来看,似乎已经被彻底毁掉了;更让人痛心的是,他的爷爷因看到网上的谩骂当场晕倒,半年后不幸离世。而另一边,杨某媛也没能逃脱网暴,不时有质疑举报真实性的网民对其持续辱骂,她曾在动态中透露自己“精神崩溃”。
这场“罗生门”般的纠葛,在法院的两次开庭审理中逐渐显露出法律层面的轮廓。法院最终认为,肖某某当时的行为无法被认定为“自慰”,存在因皮炎抓痒的高度可能性,由此作出了驳回指控的判决。但判决并未终结争议,杨某媛多次在多平台公开判决书时,再次泄露了肖某某的身份证号和住址,让本就紧张的局面更添几分火药味。
真正让舆论再次沸腾的,是2025年7月27日杨某媛的那条动态。她在帖中称自己通过了法考,成功保研,即将“美美读博”,末了还带着一丝嘲讽:“肖同学保研会很困难吧”。这几句尖刻的话,像一根火柴点燃了积压已久的情绪。
网友的评论迅速刷屏,理性中带着对事件的深度审视。有人直指核心:“既然法院都判无罪了,建议肖同学起诉杨某媛诬告诽谤,附带民事赔偿,同时提请武汉大学撤销处分,恢复名誉。” 也有人从个体行为延伸到对品性的思考:“品行如此低劣,学历越高会不会对社会及他人的危害越大?” 更有网友将矛头指向作出应急处分的学校:“武汉大学时任负责人必须引咎辞职”“学校责任大于当事人,这种息事宁人的处理,多少孩子会因被诬陷而遭遇霸凌,造成一生不可逆的影响。”
还有人分享了类似的经历,一个网友提到:“我们家孙子八岁,在补习班做游戏时无意碰到一个五年级女生,对方说他搂腰摸屁股,即便监控证明是无意,对方仍不依不饶。现在的一些情况,是不是过于敏感了?” 这样的疑问,让事件超越了个案本身,触及到对边界感、信任度的普遍思考。
当然,舆论场也并非一边倒。有网友坚持“保护妇女权益是共识”,认为应支持女生维护合法权益;也有人困惑于“为什么会写道歉信?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试图从细节中寻找更多线索。
肖某某的母亲表示,将起诉参与网暴的网民,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悬在那里:肖某某背上的记过处分能甩掉吗?谁该为他被毁掉的前程甚至人生负责?
这场风波走到今天,早已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舆论的冲动与理性,照出了应急处理的短视与代价,也照出了诬告的低成本与高伤害。法律给出了判决,但从名誉恢复到心理重建,从学校公信力修复到社会信任重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只有当每一份指控都基于事实,每一次处理都坚守原则,每一个个体都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这样的纠葛才不会反复上演。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