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岁老汉娶小16岁妻子,新婚当天患脑梗!110万补偿款几乎被取光

一位61岁的老汉迎娶了小他16岁的妻子,然而在新婚当天却突发脑梗,据悉,为了治疗疾病,他们几乎动用了全部的补偿款,高达110万,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关于年龄差异较大的婚姻以及健康问题的重视再次成为焦点。
一场相差16岁的黄昏恋,本应是晚年生活里的一抹暖色,却在领证当天就拐入了充满矛盾的岔路——2016年,61岁的王老伯牵着比自己小16岁的任芳走进民政局,可这份“老少配”的喜悦尚未蔓延,王老伯便突发脑梗,当天只能在急诊室度过。但谁也没料到,这场意外竟成了后续数年家庭纠纷的开端,王老伯的女儿与继母围绕着瘫痪的王老伯,在监护权、百万征收款与房产的归属上,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牵动人心的法律博弈。
据8月14日的报道称,2016年,彼时的王老伯已与前妻离婚20多年,在独自生活多年后,决定与任芳组建新家庭。可婚礼的仪式感尚未落地,突发的脑梗就让他的身体急转直下。从那天起,王老伯的健康状况一路下滑,脑梗反复发作,到2019年时,他彻底瘫痪在床,左半身完全失去活动能力,只能靠右手勉强比划着表达想法,生活彻底无法自理。
日子在对王老伯的照料中缓缓推进,2020年,王家的旧宅迎来了旧改安置,这次安置让王老伯和唯一的女儿王静共同获得了一套面积超100平方米的征收安置房,以及超过200万元的补偿款。这本是改善生活的契机,却也让隐藏的矛盾彻底爆发。
2021年,任芳带着王老伯完成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鉴定,并通过诉讼程序,正式成为了王老伯的监护人。紧接着,任芳便以王老伯入住养老院需要费用为由,将继女王静诉至法院,要求对旧改获得的征收利益进行确权。经过审理,法院最终判决,王老伯与王静对安置房各自享有50%的份额,200余万元的补偿款则由王老伯分得110余万元,王静获得90余万元。
本以为确权判决能平息争议,可一年后,任芳再次以王老伯的名义将王静告上法庭,这次的诉求是分割那套征收安置房。任芳的代理律师在庭审中提出,希望法院判决位于松江区佘山镇的这套安置房归王静所有,同时要求王静向王老伯支付106万的房屋折价款。这一诉求让王静难以接受,也让她下定决心维护父亲的权益。
2024年8月,王静向黄浦区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变更王老伯的监护权。庭审中,王静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此前判决给王老伯的110余万元补偿款,已转入由任芳实际控制的账户,而从2023年2月开始,任芳便每天从该账户中取现,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取出5万元。截至2024年8月,原本110余万元的账户余额,只剩下了42.29元。
面对王静的指控,任芳在诉讼中辩称,之所以取现,是因为湖南老家银行的利息更高,她将这些钱转存到了老家的银行。可这一解释并未得到法庭的认可——王老伯每月有6000元的退休金,这笔收入足以覆盖他在养老院的日常费用,而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近40万元的支出显然与“日常照料”的需求不符,任芳的说法缺乏说服力。
法官在审理后明确表示:“110万元属于大额财产,王老伯当前处于弱势地位,任芳将这笔款项全部存入自己名下的账户,且无法合理说明用途,已经对王老伯的财产权益造成了现实危险。”基于这一判断,法院最终判决,王静与任芳共同担任王老伯的监护人,日后对王老伯财产的任何处分行为,都必须经过两人共同同意。
这场纠纷中,王老伯的外甥林先生的回忆也从侧面印证了部分隐情。林先生提到,自己的外婆(即王老伯的母亲)生前就强烈反对这门婚事,曾直言“她比你小那么多,图你什么?”而在老人去世后,任芳很快就提出了分割遗产的要求,家人才真正意识到任芳与王老伯结婚背后可能存在的其他目的。
在王静与任芳成为共同监护人后,法律层面明确了对被监护人财产处分的核心原则——优先适用“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结合监护权诉讼及此次房产分割诉讼中的相关证据,法院发现,被监护人王老伯目前病情平稳,日常照护也处于正常状态,并不存在需要通过分割房产来解决的切实需求。因此,法院最终驳回了任芳要求分割征收安置房的诉讼请求。
不过,法官也在判决中特别强调,此次驳回并不意味着这套父女共有的房产永远不能分割。如果未来被监护人王老伯确实出现了需要分割房产的合理情形,比如医疗费用激增、生活环境需要重大改善等,法院仍会依据“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司法原则,依法对房产进行处理。正如法官所说:“家庭监护的核心,从来不是争谁是‘监护人’,而是谁能真正为失能的亲人撑起一片天。”
这场持续多年的家庭纠纷,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理性讨论。有网友认为,监护权本质上是一种责任,而非掌控他人财产的工具,尤其是对失能老人而言,监护人的每一项财产处置都应当公开透明,接受监督。任芳在未与王静沟通的情况下,长期大额取现且无法说明合理用途,显然违背了“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法院判决共同监护,正是为了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避免老人的财产权益受损。
也有网友从老人的处境出发,感慨王老伯的晚年境遇令人心疼。“从结婚当天脑梗到后来瘫痪,他身体已经承受了太多痛苦,还要被卷入监护权和财产的争夺中,其实最无辜的就是他。”在这些网友看来,无论是作为女儿的王静,还是作为配偶的任芳,都应该先考虑王老伯的感受,而非将精力放在诉讼上,“黄昏恋本身没问题,但涉及到失能老人,双方更该提前沟通好责任和财产安排,别让老人成了矛盾的‘夹心层’。”
还有网友关注到房产分割的合理性问题,他们认为,法院驳回任芳的诉求是正确的,因为房产分割直接关系到老人的居住稳定,必须以老人的实际需求为前提。“王老伯现在病情平稳,照护也正常,根本没有分割房产的迫切性,任芳这时候提分割,难免让人怀疑动机。”同时,也有网友理解王静的做法:“作为唯一的女儿,父亲离婚多年后突然再婚,后来又瘫痪,她担心父亲的财产被乱用、担心父亲没人好好照顾,起诉变更监护权也是人之常情。”
另有部分网友从法律与亲情的平衡角度分析,认为此案给很多家庭提了个醒:当家中出现失能老人时,亲属间更应注重沟通而非对立。“法律是底线,但亲情才是支撑老人晚年的关键。如果任芳能主动与王静沟通财产使用情况,王静也能多理解任芳的照料压力,或许就不会走到多次诉讼的地步。”
在这场围绕着监护权与财产的纠纷中,没有真正的赢家。王老伯的晚年,本该在安稳的照料中度过,却因家庭矛盾一次次走进法庭;王静作为女儿,为了守护父亲的权益奔波于诉讼;任芳作为配偶,虽有监护资格,却因财产处置方式引发争议。其实,家庭监护的核心从来不是“争夺”,而是“守护”——无论是子女还是配偶,在面对失能的亲人时,都应放下对立,以“最有利于被监护人”为出发点,用责任和关怀撑起老人的晚年。法院的判决不仅守住了法律的底线,更提醒着所有人:老人的权益不该成为家庭矛盾的牺牲品,唯有以爱和责任为底色的监护,才能让失能老人真正感受到晚年的温暖与安稳。毕竟,对老人而言,一份踏实的照料、一个平静的生活环境,远比冰冷的诉讼和分割财产更重要。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