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兄妹俩被蜂群活活蛰死!养蜂人被立案,会蛰死人的蜂种曝出,可怕

访客 2025-09-07 14:04:02 4
兄妹俩被蜂群活活蛰死!养蜂人被立案,会蛰死人的蜂种曝出,可怕摘要: 兄妹俩遭遇蜂群袭击致死,养蜂人因此被立案调查,涉事蜂种具有强烈攻击性,危险性极高,容易蛰人致伤甚至致命,提醒公众注意防范蜂群攻击,避免接近蜂群密集区域,养蜂人需加强管理,确保公众安...
兄妹俩遭遇蜂群袭击致死,养蜂人因此被立案调查,涉事蜂种具有强烈攻击性,危险性极高,容易蛰人致伤甚至致命,提醒公众注意防范蜂群攻击,避免接近蜂群密集区域,养蜂人需加强管理,确保公众安全,该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呼吁加强相关安全教育和防范措施。

在云南牟定县凤屯镇的山林间,一场意外的蜂群袭击彻底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2025年6月28日,7岁的哥哥李某闳(随母姓)和2岁的妹妹李某雅(随母姓)在随外婆劳作时,不幸被同村村民养殖的墨胸胡蜂蜇伤,分别被蜇300余次和700余次,最终抢救无效离世。这场悲剧背后,暴露出农村养殖监管的漏洞与人性困境的交织。

兄妹俩被蜂群活活蛰死!养蜂人被立案,会蛰死人的蜂种曝出,可怕

事发当天,外婆周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在自家田地干活,老伴中途回家取快递。当邻居发现兄妹俩在树林中被马蜂围攻时,现场已是一片惨烈。周女士回忆,她冲进树林时“只见孩子全身爬满马蜂,妹妹被蜇得已哭不出声”。尽管她拼尽全力将孩子抱出,120急救人员也迅速赶到,但外孙女李某雅在送医途中去世,外孙李某闳在ICU挣扎数小时后也告不治。俩孩子的父亲陆先生悲痛表示:“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经鉴定,肇事蜂种为膜翅目胡蜂科的墨胸胡蜂,俗称虎头蜂。这类胡蜂毒性极强,攻击性会随蜂巢壮大而增强,其蜇针可直接穿透衣物注入毒液。据有关资料显示,红娘胡蜂(墨胸胡蜂亚种)作为云南特有物种,毒液含溶血毒素和神经毒素,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此次事件中,两个孩子的尸检报告明确显示死因均为蜂蜇伤。

养蜂人李先生时年38岁,为贴补家用在山林散养10窝胡蜂。他坦言,两年前开始养殖时仅知胡蜂蛹能卖钱,去年获利1万余元,但对其攻击性认识不足。事发后,他的蜂群被全部处理,目前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取保候审。面对镜头,李先生反复强调“很内疚”,但也表示家庭经济状况无力承担高额赔偿——家中外债达10余万元,妻子无业,两个孩子尚在读书,目前仅能支付4万元 。

陆先生曾提出200万元赔偿诉求,但李先生认为“金额过高”。他在采访中提到:“愿意变卖牛羊、打工分期赔付,但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这种经济能力的悬殊,折射出农村意外事件中常见的赔偿困境。律师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245条,饲养动物致人损害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使养殖者无主观故意,仍需承担侵权责任 。

兄妹俩被蜂群活活蛰死!养蜂人被立案,会蛰死人的蜂种曝出,可怕

事件发生后,牟定县农业农村局与林草局在监管职责上的推诿引发关注。农业农村局称胡蜂属“野生动物”归林草局管理,而林草局则认为圈养后属“家养范畴”应由农业部门监管。这种权责不清并非个案——云南省林草局2023年曾明确,胡蜂未列入保护动物名录,无需办理养殖许可,但也未指定具体监管部门 。监管真空导致养殖户无需审批即可散养危险蜂类,安全防护措施更是无从谈起。

值得注意的是,牟定县在事件发生后已下发通知禁止养殖红娘胡蜂,但普通胡蜂仍只需备案。这种“分类管理”在实践中难以落实,因为墨胸胡蜂与红娘胡蜂同属高风险蜂种,且养殖者往往缺乏专业鉴别能力。新平县早在2024年就全面禁止红娘胡蜂养殖,因其无序繁殖会冲击传统养蜂业并破坏生物 多样性 ,但类似政策在牟定县未能提前落地。

这场悲剧暴露的不仅是个体过失,更是农村特种养殖监管体系的系统性缺失。从法律层面看,尽管《民法典》明确饲养动物侵权责任,但针对胡蜂这类高风险物种,仍缺乏专项管理规范。四川迈德律师事务所建议,应尽快制定法规明确养殖审批、防护标准和应急处置流程 。在司法实践中,类似案件的处理也存在差异——2024年四川会理市一胡蜂蜇人致死案中,两家养殖户被判连带赔偿近百万元,而本案中李先生的赔偿能力显然无法与之相比。

兄妹俩被蜂群活活蛰死!养蜂人被立案,会蛰死人的蜂种曝出,可怕

这场悲剧撕碎了两个家庭的生活,也为农村特种养殖业敲响警钟。当经济收益与生命安全发生冲突时,制度的完善与人性的温度缺一不可。或许正如李先生在采访中反复念叨的:“如果早知道会这样,打死也不会养。”但生活没有如果,唯有通过更健全的监管、更科学的引导,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在追求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守护好最基本的生命防线,仍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考题。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