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份“国庆成长礼”来自探访,心中感动终身难忘!

本次“国庆成长礼”活动是一次难忘的探访经历,让人心生感动,通过这次活动,参与者收获了珍贵的成长经历,终身难忘,活动注重传递正能量,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大象新闻记者 李书恒 通讯员 杨晓敏/文图
金秋时节,国庆将至,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第三小学以“聆听岁月回响,触摸时代脉搏”为主题,开展改革开放口述史采访实践活动。学校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家庭,与祖父母、父母等不同时代的长辈对话,从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故事里,探寻四十余年国家发展的时代密码,让课堂知识与真实生活深度交融,让爱国情怀在倾听与记录中悄然生长。
“奶奶,您小时候买布真的要‘布票’吗?没有布票就不能做新衣服吗?”“爸爸,您刚工作时是自己找的工作,还是像爷爷那样‘国家分配’呀?”“您印象中家乡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活动中,同学们化身“小小采访员”,带着好奇与思考,围在长辈身边开启了“时光对话”。
采访对象覆盖了家中三代人:从祖父母口中,同学们第一次听到了“计划经济”的故事——粮票定量供应,一家人每月的口粮要仔细盘算;布票攥在手里舍不得用,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黑白电视是整个院子的“稀罕物”,晚饭后邻居们会挤在一块儿看《霍元甲》。而父母辈的讲述,则勾勒出市场经济浪潮下的生活图景:有的父母从国营工厂辞职,尝试开小店、做电商,在“敢闯敢试”中找到新机遇;有的回忆起第一次用手机、第一次上网时的新奇,从“书信传情”到“视频通话”,通讯方式的变化里藏着生活的提速。
围绕“上学条件”,长辈们说“以前是土坯房教室,冬天漏风、夏天闷热,写字用的是石板和粉笔头”,而现在的教学楼明亮宽敞,多媒体设备、实验室一应俱全;聊起“印象最深的出行”,爷爷们记得“去外地要坐几天几夜的绿皮火车,硬座挤得没地方坐”,爸爸妈妈则经历了“私家车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如今高铁、飞机更是让“千里之外”变成“朝发夕至”。从“衣食住行”的细微差别,到“工作消费”的模式转变,再到“教育医疗”的显著改善,长辈们的讲述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同学们真切触摸到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时代温度。
采访过程中,不少家庭翻出了压箱底的“老宝贝”,粮票、布票、黑白全家福、老式收音机等 “时光信物”。这些老物件成了“活的历史教材”,让长辈的讲述有了实物支撑,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物资匮乏” 到 “科技进步” 的变迁,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可感。
采访结束后,学生用多样方式记录经历。低年级学生在家长协助下,把“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画成对比图,用稚嫩的笔触留下时代的印记。有的孩子画了“建筑的变化”,有的孩子画了“出行的变化”,还有的孩子画了“生活的变化”。这些充满童趣的画作,不仅是对长辈故事的回应,更是孩子们对“时代变好”最直观的理解。
中高年级学生把听到的故事、看到的物件整理成文字。字里行间满是感悟:“课本里‘改革开放提高生活水平’总觉得有点远,现在听奶奶说她小时候连白米饭都难得吃一次,而我现在每天都能吃到汉堡、水果,才明白这句话不是空话,是爷爷奶奶亲身经历的生活!”“外公坐绿皮火车去北京要两天,现在高铁 4 小时就到,便利来之不易!”“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便利,是一代代人奋斗来的!”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让“改革开放”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孩子们认同的“生活事实”,也让爱国情怀有了具体的落脚点。
此次实践活动恰逢国庆前夕,是一份“国庆成长礼”,更是一堂“家国情怀教育课”。同学们不再是“改革开放”的旁观者,而是时代变迁的“感知者”“记录者”, 他们从 “小家之变” 看见 “国家之强”,从长辈的 “奋斗故事” 读懂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场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同学们与时代对话、与家国同行的开始。一颗理解时代、感恩时代、立志为时代奋斗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悄扎根。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成长,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 “强国有我” 的誓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少年的奋斗篇章。